生與死,衰與榮,曾國藩的人生漩渦與浪尖

思味曾國藩,常常感覺:這樣一個心懷天下的智者、一代重臣,他活得可真不容易。

是的,真不容易。曾國藩忙勞碌的一輩子,以至只有借祖輩、父輩親人的“死”,在“丁憂”時才得道皇上恩准歇一歇。

生與死,衰與榮,曾國藩的人生漩渦與浪尖

曾國藩著官服畫像

讀書、科考、做官、客地統兵團練、做地方官,曾國藩經歷了這樣的一生。聯想他剿捻“河防”之後的一系列不甘與屈辱,就感覺這樣的一個人,這麼一個在一時代的政治、文化、軍事、思想方面都有些卓越的人,活得是有點太倉促了。

曾國藩就像活得好好的一棵莊稼,鮮活著其根其本還沒到死,卻給晚清那段挺狗血的歷史給雪上加霜摧殘了。這個人讀書、進身、做官,在那個時代,還算少有曲折。曾國藩做京官,遇上了一個叫他基本上感到順心的皇帝,雖然在京官開始的日子裡,窮頓的生活困擾著他,官做得近乎“光屁股”全裸,但在官途上最終卻還是做到了“十年九升”,成為後世官場追逐的榜樣。

曾國藩“十年九升”的歲月,交織著一個“窮”字,以至這個大大的“窮”字,叫曾國藩持守“窮”途,以“廉”養出了大大的官旺。曾國藩身上如此會做官的成功之道,至今都值得很多人在不同的情形、細節下奉行並學習。

“十年九升”,在曾國藩的一生當中還算比較順當的“景兒”。之後,他就開始走上被咸豐皇上整治到十分不好受的地步。

都是因為曾國藩當著滿朝文武“犯顏直諫”給新皇上的“上課”鬧得,他這麼一做的結果是:這新即位的皇上咸豐沒有一天喜歡他,一直到他駕崩死去。皇上,這個掌管這天下人命運的皇上,他從心裡始終惦記著曾國藩給他當眾“上課”訓話的仇,這樣一來,曾國藩的日子能會好到哪去呢?

事實上曾國藩因此影響了一生的前程命運。此前,曾國藩渴望外放,從最基本的生活角度講,曾國藩覺得,他如果做地方官,首先能在正常收入上會比做京城多些銀兩,而從新歡天下的忠君報國來說,做地方官能在涉及一地民生政務的治理中,做出些官場實績,還能撈到些豐足的政治資本,這樣,再回朝中做要臣,可謂人生仕途最圓滿。

這是曾國藩給自己設計的政治人生之路,可實際上,現實很讓曾國藩無奈,道光帝時,曾國藩做到“十年九升”,而打這咸豐帝開始,自他登基到他駕崩那天死,他就沒真正喜歡過曾國藩這個人。

請看曾國藩在這個新皇帝咸豐手下過得什麼日子────

在地方,他雖給咸豐皇帝頂著太平軍的炮灰上,幹得真是給大清江山頂上去賣命丟腦袋的事兒。曾國藩先是編練團勇,在幫著地方“辦”的過程中,落得“曾妖、曾剃頭”的惡名,還幾次被太平軍逼得在戰敗面前自殺過,後來打過些勝仗後,朝廷雖然認可湘軍,但曾國藩仍是沒有地方官的權利實授,更非欽差大臣,他是雄兵統帥,但他卻是打仗、賣命沒有自己地盤的“客地”作戰,而且,這樣一如既往很多年,直到不喜歡他的皇上死去之後。

文人打仗上戰場,曾國藩可謂開創,而且勇氣可嘉,請看────

曾國藩此前沒有做過一天行伍軍事,更為有過兵法演習的經歷,純粹一書生、文官,滿腦子“程朱”理學,滿心思經世致用的禮儀道德、滿腹詩詞文章。

這樣的一個人,從摸索著開始,他就真得上了戰場,而且還真得成了一代統兵打仗的“中堂老帥”,成了威震天下的“東南之主”。

在曾國藩勇氣之下“文、武”之道的漫長轉身中,磨礪與艱辛痛並著成全了他的快意人生,請看────

生與死,衰與榮,曾國藩的人生漩渦與浪尖

分分合合,曾國藩與左宗棠

在他的統兵、出征路上、在他的帳下運籌中,,缺糧、缺餉、缺兵,以及用人之權利之事難以協調,甚至是傷及性命的遭算計、遭迫害等,太多太多,多成傷心窩火之事,並且伴隨著他整個軍事征戰人生的始末,靖港之敗、湖口之敗、三河盡喪、生死祁門,那一樁、那一件,不是要死要活的時候,想到死,去自殺,都是逼到絕地神無退路的時候。

曾國藩在地方實授官場上的日子並不多,無奈從剿捻的牽線下來回兩江,請看────

曾國藩想肅整吏治,很快他都發現自己費盡心思的肅整之策貫通不下去,大清都成“爛到蘿蔔心兒”之勢了。官場之上所謂的國之官員,此時多為帝國肌膚上了的癬疥、狼瘡。如此天下?安得良民!曾國藩怎麼整、怎麼肅?

只有天知道。

曾國藩一生當中,還有一個人生特色,不斷地去深入,又不斷地被“出局”,而且每一次出局對其來說,都是一次心有不甘的巨大戕害,丁憂“鄉居”,是“出局”,雖然自己絕意走向出局的意思,但留給他的是恨,他恨不斷地被地方“開刷”、氣惱於人家根本不拿你當回事還要“修理”你的過程。

剿捻被出局,面對自己深思熟慮的“河防”之策,老邁的曾國藩此時不甘,他不甘心就這麼在初戰不利、正遭人罵的情形下被打壓出局,他都想以“散員”身分留營來落實他的“河防” 大計,而且如此請求之下,朝廷還是決定不用他。

天津教案,是曾國藩人生當中最後的被“出局”,這次出局,老實說他曾國藩有遺憾嗎?委屈嗎?有!但他已經看開了,本來自己的這趟“淌水”深入而來,就是朝廷將自己作為一枚棋子被使喚的結果,自己事忠、忠“事”之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已經足矣!

畢竟,自己是慈禧、是朝廷隨意調遣的棋子,自己左右不了時局之下百姓的那張嘴、那腔情緒。

曾國藩的一生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自己每出一次局,必成全一回李鴻章,攻取南京之後的曾氏兄弟,自裁湘軍成全了李鴻章;剿捻,自己被出局,也是如此,天津教案呢?更是如此。

如果說,“沒有曾國藩,就沒有後來的李鴻章”這話說得大點,那麼,說“李鴻章是站在曾國藩的肩膀上才聲名大起的”這樣的話,應該不過分。做如此想,你會又覺得不僅如此,對於中國近代的洋務、留學等事來說,李鴻章及其後來者,那一個不是站在了曾國藩的肩膀之上,書寫了歷史的波瀾絕響。

這就是曾國藩的歷史意義,這也是應該告訴列位有關這個人的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和人生實事。

曾國藩的思想智慧博大精深,毛澤東追捧,蔣介石亦熱衷,而且多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有濫觴之勢。但從曾國藩一生的成長、出落、做官、編練等人生脈弦展現上,捕捉鮮活、生動、驚險傳奇,你深入之後,看到的是一個能坐到你身邊的親切可愛的曾國藩,更是一個讓你在“我與曾國藩換位”歷史穿越的閱讀中,得到一個讓您有所感悟,有所懷想的曾國藩。

李樹澤,作家、圖書策劃人、出版編輯。河北阜平人,河北首屆孫犁文學獎獲獎作家。聯繫方式,手機:13393165602;QQ:904036717,郵箱:[email protected];住址:北京通州東燕郊福成3期14號樓5單元403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