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屈原的死和現在的你沒有任何關係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在寫了《懷沙》之後,三閭大夫屈原抱石投入汨羅江,離開了這個令他失望卻又不捨的國家。也許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但確是最適合的選擇吧。“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他不願再看見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孱弱,他的君主越來越昏庸,他的百姓越來越貧苦。他的愛國情懷,他的'美政'思想,沒有人能理解他。他的話還是那麼的逆耳,還是有人忌恨他,還是有人在懷王面前說他壞話,除了放逐之外的還是放逐。他的心一直在愁苦和掙扎中度過,他只能將他們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他寫了《九歌》、《九章》、《離騷》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上下求索而不得,心中所想得不到現實世界的回應,一腔情懷和忠言也只能說給江水聽了。

別說屈原的死和現在的你沒有任何關係

與上層的統治階級相比較,他們的人民知道誰是高尚的人。不在權利之爭,不在利益範圍內的他們,更能看清楚一個身處朝堂的人吧。他們敬重香草美人般的屈原,和他的那份愛國情懷,尤其是詩歌中傳達出來的高潔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他們划船撈救,尋找屈原的屍體。他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紛紛將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他們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國都已被秦軍攻破,國家也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身處其中的他們是多麼的無力,對於屈原,他們有點兔死狐悲的感覺。但比起那些遺忘屈原的人,這已經很好了,也許能讓屈原感到欣慰一點,還有人記得他,如果他能感受得到的話。

別說屈原的死和現在的你沒有任何關係

然而屈原的死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有的不僅僅是那些詩歌和故事,還有如今的端午節假期吧。應該有更深層次的東西需要我們去認知。屈原的死是有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環境,和我們當今的世界有著千差萬別,和我們的想法也有著雲泥之別。但有一點,我們是有關係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上下求索而不得。屈原求的是國家繁榮強大,個人抱負的實現。我們求的是個人的價值的實現和真正的自由。現如今,每天都在忙碌於生存之間,高額的房價,不菲的租金,忙不完的工作,無暇顧及的親人,這些正時刻趨使我們遠離心中的那份自由。奔波之間,我們早已經忘記了自己原來的模樣,早已變得麻木不堪,早已變得那麼市儈,早已忘記了自己的追求。時光匆匆而過,回首已是百年。還會有多少人想要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還會有多少人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每天都那麼努力,卻還是沒有得到現實世界的回應。可見我們活著是多麼的掙扎和糾結,求而不得呀。

別說屈原的死和現在的你沒有任何關係

除了那份求而不得的情感,和我們還有關係的,應該就是那份至死方休的執著吧。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了。“亦餘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他是多麼的想實現心中所想,就算死九次也還是不後悔。他的這份執著不正是我們生活中所缺少的嗎。即使那些求而不得,我們就該放棄嗎,難道不應該執著的去追求嗎?正因求而不得,才要更加執著,即使變成了偏執,即使最後失敗,我也不後悔。

別說屈原的死和現在的你沒有任何關係

對於屈原的選擇,只能是尊重,也許他是個純粹的人,是不容外界玷汙的人,但他是真正的失望了。希望投入汨羅江的屈原是微笑著的,帶著他那份對國家的摯愛和心中的所求。

別說屈原的死和現在的你沒有任何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