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項羽即使殺了劉邦,也得不了天下,你怎麼看?

談文論史


歷史不可以假設,如果非要假設,當然有許多不一樣的可能性。

假使項羽真殺了劉邦,項羽當然也得不了天下,因為項羽根本就不想統一天下,項羽想的還是想恢復到春秋戰國時期那種諸侯國林立的天下格局。

他只要自己能當西楚的霸王,成為類似春秋的五霸的霸主是他的一個理想,而他並沒有當皇帝的理想。

要不然,他也不會作出會屠掉幾十萬秦軍,又一把火燒掉阿房宮的腦殘之舉。

因為他根本沒有家天下的格局,只有建立西楚的格局,所以他沒有保護自己財產阿房宮和收編秦軍為自己百姓,眼中只有楚國故地是自己的地盤,只有楚人才是自己的子民。

只要其他這些小國家的人威脅不了他的地位,他就不會怎麼管你。

歷史具有很大的或然性,假使劉邦被幹掉過後,可能天下再也沒有人能夠抵抗得了項羽,不是誰都有劉邦的格局。

雖然劉邦的軍事業務能力不如項羽,但是劉邦最大的能力在於他能夠用人識人和用人。漢初三傑都效力於劉邦,還有許多英雄豪傑追隨其後。

假使劉邦在鴻門宴上被幹掉,可能歷史上就沒有再有一個類似劉邦的人能夠統合天下英雄,來共同對抗項羽。

在中國的分裂動盪時期,許多重要的人物的死亡,可能就會減緩了統一的歷史進程。

比如,三國時期,如果曹操最重要的謀士郭嘉不死,則有可能曹操不會出現後來的赤壁之戰的挫折。在曹操的有生之年,就有極大的可能統一天下。

但是郭嘉死了過後,在也沒有算無遺策的超級謀士來謀劃和規勸曹操。再加上瘟疫的流行,使得曹操赤壁之戰的重大失敗,才有了三國並立的可能。

再比如,東晉十六國朝時期,假使當時的王猛不死那麼早,則秦王苻堅可能在統一北方過後,徹底消化了北方,為他的後代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但可惜王猛死的太早,秦王苻堅後來按那不住一統天下的心情,急於攻打南方,根本沒人勸得住,所以才有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失敗,最後國破人亡,為世人所笑。

言歸正傳,假使當時項羽在鴻門宴上幹翻劉邦,以當時天下英雄豪傑來講,沒有人能夠統合天下英雄,舉起共同抵抗項羽的大旗。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張良其實也是訪遍了天下英雄。相當於搞了一次英雄普查,搞完並分析過後,才跟的劉邦。假使有其他的可能,張良也不會“為他人言,皆不省”。

什麼意思呢?

張良同學為別的人分析天下大勢、軍國戰略和君主權術的時候,這些人卻一個都懂不起,張良可以說是對牛彈琴)。

唯有劉邦聞絃歌而知雅意,以致於張良最後總結說:“沛公殆天授。”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劉邦是天授的奇才啊!

一隻蝴蝶煽動它的翅膀,就可能引來大西洋上的颶風,歷史上任何一個重要人物命運的改變都可能引發不一樣的歷史格局。

當然,也不排除再出現一個劉邦的可能性,只是這個可能性比較低,因為張良已經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英雄普查了!“皆不省”啊!


一丹流青


項羽殺不殺劉邦和他得不得天下沒有關係,只關係劉邦得不得天下。

項羽即使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後續的情況發展也不會出現太大變化,劉邦死了會有其它有野心稱霸天下的人來代替劉邦完成同意大業,即便所有有野心的人都被項羽殺了其實也無濟於事,因為項羽不願意得天下。

公元前207年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秦軍三十餘萬,這個時候的項羽已經擁有平定、統一天下的實力。

但是在鴻門宴之後不久,項羽進入秦國都城咸陽並沒有稱帝反而分封十八路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掌管巴蜀。



這個時候即使劉邦死了,只是少一路諸侯而已,項羽還是霸王而不是皇帝,也沒有真正意義上得天下。

項羽得不得天下和劉邦關係不大,關鍵是項羽無心稱帝得天下。


古事今説


這個問題可以參考劉邦與群臣的一段對話。

漢朝成立後,一次劉邦在洛陽南宮宴請群臣,問道:“你們說說看,我為何能取得天下?項羽為何失去天下?”

王陵等人回答道:“陛下能用人,與人同享利益;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所以失去天下。”

劉邦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這段話非常精彩,所以筆者在這裡保留了《高祖本紀》原文。項羽不能選賢用能,劉邦陣營的韓信、陳平都是從項羽陣營投奔過來的。

鴻門宴放走劉邦、放棄關中建都彭城則可以看出項羽缺乏政治家的素質。

所以即使劉邦死了,項羽也贏不了天下。


餘明講歷史


第一項羽的志向不是學秦始皇那樣統一天下後登基稱帝。他的志向只是推翻秦朝暴政,分封天下諸侯而自己則做個諸侯霸主來號令天下。

第二項羽缺乏政治頭腦,不懂得如何治理天下、管理官民、收買人心。在他心中武力是解決事情最有效快捷的方式,殊不知軍事只是政治上的一種延伸而已。奪取天下要用軍事手段而管理天下就必須要有過人的政治頭腦,不然被手下官員騙得團團轉還以為是在誇自己。

第三項羽性格上的缺陷:為人多疑、殘暴且吝嗇、孤高自傲、目中無人。楚漢爭霸之時漢軍謀臣陳平向劉邦獻離間計。用重金收買項羽軍中之人到處散播各種謠言, 而項羽還真的中計懷疑他手下的將領和亞父范增對自己的忠誠,范增負氣出走在回家的路上背上膿瘡發作去世。


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過後章邯率領20萬秦軍投降,後來項羽採用范增之計將20萬秦軍降卒全部坑殺。他的這種行為與人屠白起坑殺40餘萬趙軍有何異。

項羽對自己的手下賞賜也是十分吝嗇,有功者封官賜爵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這是一個領導者應該的做法和收買人心的手段,可是項羽這貨人來了還把印章拿在手上遲遲不肯放手別人來拿還不肯放手。做為一個領袖你的目標是天下不要在乎這些小官小爵的封賞。

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就算劉邦死了過不了多久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冒出來。他的過度殺伐讓他失去了民心,他的性格缺陷弄的自己眾叛親離離心離德。


所以項羽失去天下是必然的。


劉邦愛吃糖



qzuser


項羽滅秦之後,入咸陽是分封諸侯了。

眾所周知,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沒有搞分封,而是行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國,這無疑是歷史的進步。由封建而走向中央集權,這是以農耕民族為主體的國家發展的歷史必然。

中國的漢民族是農耕民族,始終受到西北的遊牧民族的侵擾。由於戰爭成本的不對等,遊牧民族的戰爭成本遠遠低於農耕民族,因此農耕民族根本無法抵抗侵擾。而唯一的辦法就是團結起來,在中央統一領導下,調配全國的力量來抵禦外敵。因此走向中央集權的國家形式是歷史的必然,如若不然,那只有被征服,只有亡國這一條路了。印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項羽滅秦後重新搞分封制,這就是開歷史的倒車。凡是開歷史倒車的,必然被歷史所淘汰。項羽的敗亡從他分封諸侯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即使沒有劉邦,也會有別人來消滅他,即使國內沒人能消滅他,那也會有匈奴等遊牧民族來滅了他。


揮劍決浮雲6


這事得這麼說,比較而言項羽君子也,劉季流氓也,君子是鬥不過流氓的,所以項殺不了劉。

退一步說項羽走運殺了劉季,他也只想成為號令諸候的諸候頭目,或說好聽點叫霸主,此其人生目標與劉三不同,雖然流氓,但目標遠大,一統天下其渴已久,成功之後之後,衣錦還鄉。

對了劉三不錯的,人家還鄉時還不忘還酒賬,也沒忘欠人家的糧食,一併都還清之後,還知道組織家鄉兒童唱《大風歌》,從娃娃抓起,重視下一代教育,真該點贊。


太行墨客


我也認為項羽即使殺了劉邦也不可能得天下,其理由有三個。

一是戰略格局:人世間凡闖天下的人都是有多大的格局就會有多大的結局,項羽在拿下當時最好、最大、最重要的戰略要地就是當時大秦帝國都城咸陽後居然撒手不要。

二是領導智慧:項羽是一個戰術專家而不是戰略專家,作為領導識人、用人、管人、聚人、借人和戰略決策的智慧嚴重不足。

三是兒女情長:項羽專情於虞姬誤了很多大事,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都是霸女人而不是情女人,從這點看項羽沒有霸天下的思維。

總結項羽這個人他只能是一個將才,不是帥才;他即使殺了劉邦和也和前一次推翻秦朝一樣只能是短暫的得天下,還是會有第二、第三個劉來給他爭天下。


好川茶_蕎壩貢茶


項羽本來是已經得到天下了,自己沒一個統一政策,把好不容易得來的一塊大蛋糕又分給了其他諸侯一點,他這樣能得天下,開玩笑吧!多分天下還差不多,項羽心裡就沒這麼個各國一統這個概念,說到底就沒秦始皇的眼光,劉邦思想完全不同於項羽,最後劉邦勝,這才是秦亡後最好的歷史旅程。從政治的角度看,項羽不滅,多國戰爭,農民又要多遭罪。


牙刷會火


真實,即使殺了第一個劉邦還有第二個劉邦,他封那麼多王都有可能第三個第四個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