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細說《康熙王朝》中那些令人啓迪的智慧決策

“雖然康熙王朝不算一部優秀的歷史劇,但卻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一部很優秀的作品。也算是承載著許多人的回憶與許多人的情懷的作品。可以說,雖然是講皇帝,它講的就是一個普通中國男人的一生。”

01.孝莊皇太后和康熙皇帝的隱忍之道

當你力量薄弱的時候。你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忍耐。這句話用在孝莊太后身上最合適不過,皇太極死後,她不得不承受下嫁之辱,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讓自己的孩子親政,東山再起。她一生輔佐了兩位帝王,都是在大清江山風雨飄搖的危難關頭。在這個時候忍氣吞聲,忍辱負重籠絡權臣,等自己的實力強大了,再講亂臣賊子一網打盡。放在現代,孝莊太后絕對是一位高級的管理人才。

康熙收復臺灣時,葛爾丹在北部邊境蠢蠢欲動,在這樣不利的局面下,葛爾丹提出了通婚。康熙不得不順了葛爾丹的心意,將自己心愛的女兒藍琪兒給了葛爾丹,這就是忍,要想出人頭地,必須要學會忍耐,百忍可成金。隱忍待機方可成大事。

千古一帝——細說《康熙王朝》中那些令人啟迪的智慧決策

02.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之道

吳三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使得大明朝瞬間土崩瓦解,滿人入關後,吳三桂在西部手握重兵,年輕氣盛的康熙當然不會對他放心,於是他放開了手腳削藩。最後不得不逼著吳三桂仰天長嘯“我吳三桂究竟要反叛幾次才能做一個忠臣?”最終心力交瘁魂歸西天。

究其原因,還是吳三桂過於看重自身利益,平西一處的花銷就佔了大清三分之一的資產,他太投機,大清攻大明時待價而沽(王輔臣學到了精髓)。他也太不守信,耿精忠尚可喜都不知道他要打什麼主意,因此無法組成聯盟共同對抗大清政府。他成於算計,也敗於算計,打到黃河時猶豫不決,因此錯失了良機。

千古一帝——細說《康熙王朝》中那些令人啟迪的智慧決策

03.周培公被棄,康熙的用人之道

周培公出身貧寒,削三番時立了大功,而後在平定察哈爾王叛亂的時候,率領著幾千家臣就擊退了察哈爾王的幾萬鐵騎。獨身成功遊說王輔臣後被康熙貶到盛京,但窮數十年之光陰繪製了當時最精確的大清地圖(這一段很動人)。那麼為什麼康熙要把這樣一位忠臣貶到天寒地凍的盛京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康熙內心始終認為皇權第一,任何人都必須服從他的領導。但周培公功高蓋主,一旦叛變,這將是康熙致命的威脅。再加上週培公是個漢人,滿朝文武大臣勢必對其心生嫉妒,康熙順水推舟貶謫周培公,這對於大臣和皇帝來說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周培公好心有好報,也算是善始善終了。

一句話總結康熙的用人之道:恩威並用,互相牽制,鐵面無私,小心謹慎,不擇手段。

千古一帝——細說《康熙王朝》中那些令人啟迪的智慧決策

康熙王朝裡還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一起來探討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