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務:銀行抵達下一個經濟周期的終極利器

零售業務:銀行抵達下一個經濟週期的終極利器

文 | 零和

昨日,在2018一本財經金融科技與銀行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銀行業高層和金融科技進行了一次激烈的碰撞。

幾乎所有的人,都達成了共識:2018年,是非常艱難的一年,金融行業困難重重。

外部環境趨嚴、盈利模式落後、金融科技衝擊,就是銀行業現在面臨的三大困境。

在戰略上,集中力量發展零售銀行,可能成為銀行突圍的終極戰略。

而戰術上,和金融科技深度配合,合作共贏,銀行才能抵達未來……

01 三大困境

2018年,是風雨飄搖的一年。

在這一年裡,監管持續收緊,金融發展愈發艱難。

銀行業,開始面臨幾大困境。

“銀行業日子不好過。”會議上,多位人士將其稱為:隆冬將至。

第一個原因,就是外部環境的嚴峻。

“主要的影響,是監管的趨嚴,像資管新規、理財業務以及表外業務迴歸,都是客觀挑戰。”騰梭智能董事長鬍亮稱。

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的發展,也會帶來經濟壓力,對於銀行業來講,實體是血液,實體不景,銀行業必然受到很大影響。

除了以上兩個外部因素,還有一些內部因素。

第一,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漸遇瓶頸。

一位銀行業資深專家,在會議上指出,過去銀行的商業模式,無非就是兩種。

一種是靠資本,靠錢生錢;第二種,是靠服務。

而隨著利差市場化,靠利差的盈利能力下降了。

這意味著,銀行躺著賺錢的好日子結束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習慣了同質化經營的銀行,將面臨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轉型壓力。

“市場、客戶、產品、業務這幾個方面,大多數銀行都是同質化的。”胡亮指出。

在會議上,一本財經旗下一本智庫發佈了報告:《科技金融時代下,銀行的智能金融之路》。

報告指出,2017年,中小銀行營業收入下降了21%,平均每家銀行的營業收入,從26億元,下降到了20億元。

第二,新晉的金融科技公司,對銀行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有些銀行人士覺得金融科技體量不大:銀行資產規模260萬億,而網貸行業目前總的資產規模才2萬億。

不足1%,談何撼動?

“業務上,網貸行業確實不會對銀行業產生本質性的挑戰。那挑戰來自於哪裡?金融科技公司把用戶從銀行手裡奪走了。”胡亮指出。

他提到,很多用戶會使用金融產品,比如支付寶的花唄、借唄,但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背後提供服務的,是哪家銀行。

零售業務:銀行抵達下一個經濟週期的終極利器

也就是說,銀行的品牌正在隱形化,客戶和銀行的服務關係,逐漸解綁。

銀行正在淪為簡單的資金提供方,它們的競爭力,正在喪失。

等到金融科技公司掌握了絕大多數用戶之後,它們就擁有了強大的話語權。

那個時候,就不再是銀行挑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而是金融科技挑選“資金方”了。

一本智庫的報告指出,如果銀行不積極應對數字化,到2025年,數字化對銀行造成的威脅,可能讓行業的淨資產收益率,降至5.2%。

外部環境趨嚴、盈利模式落後、金融科技衝擊,就是銀行現在面臨的三大困境。

02 零售為王

銀行如何突圍?

在戰略上,幾乎所有的嘉賓提到的方案,都是大力發展零售業務。

5年前,大家都在強調小微企業貸、激活實業的時候,招商銀行就在全力發展零售。

當時,大部分銀行無法理解招行的佈局,甚至會加以嘲笑。

而在此次峰會上, 一位嘉賓副總裁展示了一組驚人的數據。

零售業務:銀行抵達下一個經濟週期的終極利器

他對2018年上半年A股的上市銀行財報,做了一個統計。

其中,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的零售業務佔比最高,因此淨資產收益率也最高。

平安銀行也正在大刀闊斧向零售轉型,零售稅前利潤佔比已接近70%,但因為剛剛轉型,其爆發力尚未展現。

城商行中,寧波銀行的整個零售佔比是最高的,資產收益率也最高。

“零售銀行,是一個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並且穿越經濟週期的利器。”他得出了結論。

為什麼零售銀行將成為抵達下一個經濟週期的終極利器?

他再次給出了一組數據。

零售業務:銀行抵達下一個經濟週期的終極利器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消費增長在10%左右,但是個人收入,只增加了9%。

那麼還相差的這一個點是從何而來?

借錢。

消費金融就在扮演著這麼一個重要角色。

作為中國最大的金融體,銀行切入零售業務,勢在必行。

03 突圍之道

儘管制定了零售業務這個戰略,但在戰術上,卻沒有那麼簡單。

零售業務需要慢工出細活,需要“5年為基”,慢慢落實。

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數字化發展,這是銀行想到的必然“戰術”。

一本智庫的調研指出,銀行與科技金融公司的合作,主要也集中在零售銀行的解決方案上。

怎麼完成數字化的轉型?

在峰會上,各位嘉賓都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目前來說,主要是三個方面。

第一,構建場景。

比如,通過銀行系APP對接熱點應用,構建更多移動應用場景來連接用戶。

很多銀行已經開始這樣做了,做得最好的,是招商銀行的“掌上生活”。

第二,構建渠道。

當前銀行業櫃檯服務的櫃面脫離率已到了80%多,銀行網點的流量越來越低。

在很多銀行,用戶已經可以直接在機器上完成辦卡。人臉識別等技術,取代了原來的人工環節。

線上的智能化手段,正在取代原有的陳舊的線下網點。

而第三點,也是大家討論最多的一點,就是提升服務質量。

銀行顯然也意識到,自己的用戶正在喪失,一場殘酷的“用戶搶奪戰”已經打響。

零售業務:銀行抵達下一個經濟週期的終極利器

“其實可以利用金融科技來幫助自己,提升服務質量。”多位專家表示。

前文中的銀行業資深專家提出,應該利用智能化建立“客戶系統”。

但把客戶的金融行為、賬戶行為、個人信息關聯在一起,並不是就是客戶系統,而是應該通過大數據,給用戶越來越精準的畫像。

“你真正瞭解你的用戶嗎?其實你一無所知。”前文的副總裁指出,中國農村有6億多人,縣城有4億多人,但人們談論的,往往只是3億多的城市人口。

他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

“你知道在閒魚上,什麼樣的二手商品賣得特別好嗎?”他稱,答案居然是“口紅”。

因為小縣城根本沒有知名化妝品專櫃,女性用戶就通過閒魚買一些二手口紅回來,先試試色,覺得不錯,再買新的。

該專家將客戶需求分兩個層次:本質性需求和體驗性需求。

現在大家拼的都是“體驗性需求”,而本質性需求,才是金融需要掌握的“密鑰”。

因此,真正瞭解你的用戶,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幾個數據就夠了,需要海量數據、多維度畫像,不斷為用戶增加標籤。

因此,未來銀行要做的,是打造精益銀行,以客戶為中心。

金融客戶和銀行的強強聯手,是必然趨勢。

但是,雙方的合作中,還面臨重重問題。

一本智庫在調研中發現,阻礙兩者合作最大的問題,是“文化差異”。

“銀行的傳統文化是穩健的,而創新文化具備一定的破壞性,兩者天然有一些衝突。”一本智庫的負責人在峰會上稱。

而多位嘉賓也指出,銀行業存在幾個問題。

比如,利潤考核為先,客戶經理重產品銷售,輕後續客戶跟蹤和增值運營,難以真正將“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落到實處。

還有,員工思想觀念落後,體制內員工普遍年齡較大,對借新事件、新理念、新技術開展客戶營銷的接受度較弱。

對於銀行傳統而陳舊的體制來說,其基因中就缺乏創新。

但目前的銀行業,已處在生死關頭:變,則生;不變,則淘汰。

這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只有基因突變去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而雙方合作面臨的第二大挑戰,是數據安全。

“大數據的創新應用,可能還有3到5年的時間窗口。”銀行業資深專家指出。

而幾年之後,隨著數據安全法的出臺,數據創新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零售業務:銀行抵達下一個經濟週期的終極利器

銀行的未來,逐漸清晰。

大力發展零售銀行,是戰略。

和金融科技深度合作,是戰術。

而需要做的,就是開放、思變、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