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合墓 東方合墓志銘及譯文

東方合墓

2002年3月15日,神頭鎮東街一村民耕地時,發現一古墓。接到報案後,省、市文物專家隨即進行了搶救性挖掘。經鑑定,該墓系唐代咸亨三年(672)古墓,墓室呈南北走向,南北長5.84米,東西寬4.7米,深1.5米,墓底及墓室四壁均用青灰磚砌成。墓中出土墓誌一方,長43釐米,寬42釐米,厚12釐米。其上以小楷工整鐫刻,字跡清晰雋秀,共計469字。墓誌系智聖、漢太中大夫以及相聲、笑話、謎語、占卜、俗文學的鼻祖東方朔第二十八代孫東方合墓誌,所署時間是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該墓誌史料價值很高,故被專家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另有秦王鏡一面 (現存三面秦王鏡之一,因鏽蝕破裂,鑑定為國家二級文物)和具有波斯風格的胡人抱囊壺、唐三彩水盂、龍鳳紋貫耳寶月瓶各1件(均為國家一級文物)以及硬質白陶明器一宗百餘件。同一墓葬出土數量如此眾多且精美絕倫的文物,實屬罕見。

長期以來,關於東方朔之籍裡,無確切的史料記載,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今陵縣神頭鎮說,另是今惠民說。以一些大型辭書為例:《中國名勝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的“東方朔墓”條,將東方朔籍裡“漢平原厭次縣”解作今陵縣神頭鎮;而《辭海》(1979年版)“東方朔”條,將“平原厭次”解作今山東惠民縣;《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982年11月重印版)附錄的《各縣異名錶》把“厭次縣”也說成是今山東惠民縣的異名。

東方合墓誌的出土,足以證實東方朔是今陵縣神頭鎮人,從而解開這個有爭議的歷史問題。

其一,墓誌銘首句話即為:“公諱合,德州安德人也,即漢大夫倩之二十八代孫。 ”意思是:墓主人是東方合,德州安德人,系漢太中大夫東方朔的第二十八代孫。安德即今陵縣,隋唐前後曾在這裡設過安德郡(國)、德州、平原郡,郡治(州治)均在安德縣。東方合是東方朔(字曼倩)的第二十八代孫,是安德人。這就說明,東方朔的第二十八代孫還生活在德州安德,即今陵縣,死後還葬在陵縣神頭鎮。

其二,東方朔是公元前161——前93年之人,東方合墓誌銘的鐫刻時間是唐咸亨三年(672),其間隔約800年,二十八代,每代人間隔為28年左右,這比較符合現實,故記載可信。

其三,東方合墓誌銘還記載:“曾祖,膺,永平中任青州長史。 ”即東方合的曾祖(東方朔第二十五代傳人)是東方膺,北魏永平中(508—511)任青州長史。墓誌銘說他“弼政三齊則羽儀人物,佐清千里則令範當時”。東方合的祖父(東方朔第二十六代傳人)是東方老,墓誌記載:“祖,老,齊特進,又遷濟、益、南兗三州刺史”。這是說東方老在北齊位特進大夫(榮譽銜),後來又先後當上了濟州、益州、南兗州刺史。這在正史中可找到佐證,《北史·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九·高允》附載:“東方老,安德鬲人……文宣受禪,封陽平縣伯,位南兗州刺史”。這條附載可以和墓誌銘的記載相互印證,兩處說的都是東方老的事,職務都是南兗州刺史。《北史》中說東方老是“安德鬲人”,因為北齊時安德為郡,鬲縣縣治在今陵縣,鬲縣轄有今陵縣的邊臨鎮、於集、神頭等地,故安德鬲人仍是今陵縣神頭鎮人。到唐朝前期,安德縣設有德州,撤了鬲縣,故東方合就成了“德州安德人”。名稱雖有變化,但是所指地域都是一致的,即都是指今陵縣神頭鎮一帶。史書還記載,東方老是一有名戰將,先是為高昂(項羽式的人物)的部曲,出生入死,經歷多次戰陣,為北齊的奠基人高歡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高歡的兒子高洋登基後就封東方老為陽平縣伯,南兗州刺史。東方老後來作為一名重要將領率大軍徵南梁,雖然開頭取得一些戰績,但後來遇到連綿大雨,遭到“水淹七軍”的慘敗,東方老被梁俘捉,隨即遭殺害。墓誌銘還記載:“父,榮,隋任右武衛長史……”即東方合的父親(東方朔第二十七代傳人)是東方榮,隋朝時任右武衛長史,是皇帝羽林軍的官員,這個官職是皇帝的親信人員才能充當的。東方合二十歲就很有名聲,“齬年闡譽五車,富於經典六藝”,在隋唐變革年代,曾在軍中任職,陪葬的秦王鏡銘文曰:“賞得秦王鏡,判不惜千金,非關欲照膽,特是自明心。 ”此為唐高祖滅隋時期,秦王李世民賞賜功臣所制。這充分證明東方合驍勇善戰,功績卓著,曾在李世民麾下,為建立大唐立下汗馬功勞。到唐朝統治穩定後,他也想致力於文官事業,可是忽然於672年死去,葬於家鄉。墓誌銘還記載了東方合夫人的簡況:“為渤海封氏,在家女則,出適母儀。 ”總之,東方合的墓誌銘記載了東方朔第二十五到第二十八代傳人四代人的身世,文字記載的時間跨度(508—672)為160年左右,可是卻經歷了北魏、東魏、北齊、隋、唐五個朝代,這段歷史正是中國歷史上由亂到治的動盪時期。從東方膺到東方合四代人儘管朝代變遷,但每代人都在不同朝代的政治舞臺上處於重要地位,由此可見東方朔後裔頗有其祖遺風。

綜上所述,東方合墓誌的出土,足以證實東方朔是今陵縣神頭鎮人,這是迄今為止關於東方朔籍裡的唯一實物證據,填補了東方朔家族史的一大空白。陵縣東方朔文化研究者王世明當時異常喜悅地撰聯贊曰:“無曼倩後裔千古人間惑;有膺老榮合一碑天下曉。 ”

東方合墓誌銘及譯文

碑文:

公諱合,德州安德人也,即漢大夫倩之二十八代孫。原夫氣稟芒精,道苻天縱,滑稽窮於炙棵,博辯軼於疏屬,故得匡衡聖主,佐輔明時,垂裕後昆,流芳來世,自茲雲降,代有其人。曾祖膺,永平中任青州長史,弼政三齊則羽儀人物,佐清千里則令範當時。祖老,齊特進(大夫),又遷濟、益、南兗三州刺史,入鳳沼以飛纓,王言是納;出龍樓而曳綬,人瘼唯求。父榮,隋任右武衛長史,內警勾陳,映金吾而晚肅,外寧廩術,翊玉軑以晨清。公起家龍城府校尉,遷朝請大夫,轉授安定、元氏二縣令。

公二十歲飛聲,齠年闡譽,五車富於經典,六校備於戎旃,故撥亂雲初,揔兵鈐於武職;太平告始,字(安)元庶於文階。是知政邁棲鸞,化逾馴雉;方冀搏扶九萬,激水三千;豈期隙駟不留,逝波難已,倏隨朝露,俄從夜壑。嗚呼痛矣,嗚呼痛哉!

夫人渤海封氏,在家女則,出適母儀,而風燭難停,薤歌行至,旗亭罷肆,閭里輟舂,息元甫等,浦血號天,痛茲顏之遂往;摧心扣地,嗟恩逝而無及。即以咸亨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遷柩於崇仙裡合葬新瑩祀也。恐藏舟易往,田海俄遷,勒石玄扃,式彰無昧。其詞曰:

康哉大漢,赫矣貞輔;唯若是弼,唯牧是撫;垂芳後世,流徽累胤,武校仁明,文資朗潤;旻天不弔,良德行殲;感停舂市,悲緻自苫;桑海遂移,谷陵難駐。式鐫貞琰,傳芳永固。

葬後八百年,為翟霍發破,其人既死。

咸亨三年歲次壬申十一月戊子朔十五日壬寅記志。

譯文:

公東方合,德州安德人。系漢太中大夫東方曼倩之二十八代孫。祖上東方朔氣質超群,精明博達,其稟性天生聰穎,思想放縱豁達,滑稽幽默勝過炙棵,雄材博辯超過疏屬,所以才能匡扶聖主,使朝廷清明。他高深的思想和淵博的學識垂留給後代,其英名流芳百世。從他去世後,東方家族代有名人:東方合的曾祖東方膺,在北魏宣武帝永平年代(公元506-511)任青州長史,在三齊(青州)為政期間,居高位而有才德,被尊崇為楷模。千里轄地政清人合,垂範當時而聲威遠播。東方合的祖父東方老,北齊時被封為陽平縣伯特進大夫,後又升遷濟州、益州、南兗州刺史,頻繁出入皇宮,受到皇帝的詔見,他的諫言經常被皇帝採納,並多次受到皇帝的加封、提拔和賞賜,而別人有疾難困苦,也必答應請求。父親東方榮,在隋朝時官任右武衛長史。他治軍有方,佈陣有序,皇宮中的警衛戒備森嚴,勝似勾陳管理的天宮,“金吾不禁”,夜晚的宮燈映照的金殿一片輝煌,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宮廷外的倉廩和街道,象清晨一樣寧靜太平,皇帝玉車可順利通行。

東方合開始被封為龍城府校尉,後升遷朝請大夫,又先後任安定、元氏二縣縣令,二十歲時就已名聲在外,童年時就有很高的聲譽,他博覽群書,經研兵法,善用軍事,所以能領兵打仗,平息戰亂,起初,他職事於武官。到太平時期,他又轉仕於文官,曾想,為國為民做出突出的政績,超越那些昏惰無為的宦官。剛剛期望自己能夠扶搖直上,博擊萬里江山,施展抱負的時候。豈知光陰易逝,天不留年,生命就象早上的露水,很快消失——君卻英年早逝。鳴呼哀哉,令人痛心。

東方合夫人,渤海郡封氏,未嫁時遵規守儀,出嫁後,相夫教子,恪守婦道。可惜風燭易滅,生命難續,令人痛惜。靈柩和哀樂走過之處,商肆停止了營業,鄉里停止了勞作。其子女東方元、東方甫等更是哭號連天,悲痛幾欲洫血,痛失慈母隨父而去,子欲孝而親不待。於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一月十五日將東方合之靈柩遷往崇仙裡與其夫人合葬於新瑩。唯恐葬後,棺木腐朽,流動消失,滄海流移,地貌變遷,特勒碑刻石,以表紀念。詞曰:安息吧,高大的先生,忠貞的輔臣。只要是朝廷的事業就真誠輔佐,只要是民眾的困苦就努力撫慰。其盛名流芳百世,福及後代。任武官時,治軍有方,仁愛明察;任文職時,利國惠民,政治清明。可惜皇天不佑,英年早逝,其高尚的美德也隨之帶去。他的美德感動了全城民眾,人們主動披麻戴孝,走上街頭,為其送葬。考慮到滄海桑田不以形駐,年深日久,陵墓難尋,特刻石立碑,以傳芳永固。

葬後八百年,如有翟霍之流盜掘墳墓者,其人必死。

咸亨三年歲次壬申十一月戊子朔十五日壬寅記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