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超級名將只出現在了戰國末期,而春秋時期卻沒有呢?

春秋戰國在時間上跨度五百多年,曾出現過很多名將,在他們領導指揮的作戰行動中,雖然也有滅國類的戰爭,有影響至今名揚世界的軍事思想理論,也有很多堪稱經典的戰法戰例,可惜的是,除過少數人外,很多人都不在同一時期,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直接對陣疆場的機會,沒有了同等競技的平臺,比較起來就會有困難,自然會出現到底是關公厲害還是秦瓊厲害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評定起來肯定會參雜進更多人為因素,不好準確定位。

記得有一則網絡故事,講佛祖讓悟空從一片谷地裡一次性經過時,挑選出一個最大的穀穗。說實話,能挑出最大谷穗的可能性會有多大?

為什麼超級名將只出現在了戰國末期,而春秋時期卻沒有呢?

評說原本就有戲說的味道,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意義,當不得真!

如果真的沒有被評上,也不會將他們從那段歷史中抹掉,更不會影響他們的功績,因為他們都是讓後人敬仰的名將。

春秋時期的戰爭,軍隊規模多在幾千人至幾萬人,相對來說比較小;戰爭持續時間也比較短,兵士多是戰時為兵閒時為農,專職打仗的人員少。

春秋時期的名將,不僅在戰場上能夠揚名稱雄,他們在治國理政方面也多也是政治家、改革家,在作戰中也常用到一些政治權謀,像吳起就曾在魏國分別與田文、公叔競爭過國相,燕國的樂毅攻齊就曾用過很多的政治權謀。

為什麼超級名將只出現在了戰國末期,而春秋時期卻沒有呢?

或許說,他們已經超越了純粹的武將,如果僅給他們一個名將身份,可能對他們的功績評定也不全面。

況且,春秋時期的戰事多由駕戰車的貴族所支配,他們根據騎兵的規則交戰,對他們來說,威信和“面子”重於實際所得,重在表象上的臣服;戰國時期的戰事多由職業的將領所支配,他們為僱傭他們的國家拼死作戰,重在爭奪領土和資源,殲滅對方有生力量。

再加上戰國末期的戰爭相對來說,更加血腥,更加殘酷,更加地讓人感到恐怖,多了殺伐權謀,少了仁義謙讓,給人們的印象更深刻,所以他們中的主角自然也會受到人們更多的青睞和重視。

作為超級名將,最重要的一條是實踐能力,看重其在戰爭中的實際表現,在對戰場態勢的實際掌控,實實在在的戰績,在於沒有敗績,在於那種能力挽狂瀾的能力,在於那種高超的實戰指揮能力,而不是看出了多少書,創造出了影響多大的理論。

注重更多的是戰績,而不是個人道德修養水平;不僅要有成名之戰,更要能在對不同國家、不同類型軍隊作戰時,均有遇鬼殺鬼、逢神殺神的本事;既要能夠以謀略見長,更要能打硬仗大仗血仗,表現出很強的軍事專業素質。

為什麼超級名將只出現在了戰國末期,而春秋時期卻沒有呢?

通過對春秋時期的戰爭與戰國末期的戰爭進行比較,無論從指揮作戰的次數、參戰人員數量以及直接死傷亡的人數、作戰規模及持續時間、戰場態勢變化的複雜程度,還是從戰爭對各種資源的調配程度、戰場地域的廣闊程度、戰場內外軍事與政治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軍事科技發展對戰爭產生的新影響、決戰結果對當時局勢以及後世的影響等方面綜合比較來看,春秋時期的戰爭相對於戰國末期的戰爭來說,各方面都要小的多,將領的綜合影響能力自然也會有所差別。

他們四人之所以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超級名將,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他們被隆重的記載到了《千字文》中。

南朝梁武帝時期,周興嗣奉皇命編撰的用於皇子學習的《千字文》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為什麼超級名將只出現在了戰國末期,而春秋時期卻沒有呢?

這句話,意思是說:秦將白起、王翦,趙將廉頗、李牧,用兵作戰最為精通。他們的聲威遠揚到北方的沙漠,美名和肖像永遠流傳在千古史冊之中。

這句話雖然讓人無限崇敬,但卻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他們四個更多的顯示出的是軍事才幹,而不是政治才能,也不是治國理政的才能,所以導致他們在政治角鬥場中很狼狽,除王翦比較聰明外,幾乎都沒有什麼好結果。軍事天才們總是會顯得特立獨行,總是會顯得豪爽耿直,肯定鬥不過那些整天琢磨人的人。

大家不要小看這部《千字文》,他的影響力絕對是超一級的,在它成文之後,逐漸地成為了我國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不僅是兒童識字的最基本課本,也被社會上各行各業所採用,已經影響深入到了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

文化啟蒙教育的影響力真大,後世很多人就是因為它的說法,才認為起翦頗牧他們四人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將軍,因為他們是自《千字文》普及之後,被中國最廣大老百姓從心裡默認並接受了的超級英雄!

為什麼超級名將只出現在了戰國末期,而春秋時期卻沒有呢?

戰國名人張儀就曾說過一句話: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假如,誰要是被獲了諾獎的莫大師以反面形象寫進小說的話,估計也會被未來的人們所恥笑,就像那被摸黑的隋煬帝、白臉的奸賊曹操、受人唾罵的陳世美、害死楊家將的潘美……

即使有人翻案,也改變不了大眾口口相傳強加給他們的形象。

為什麼超級名將只出現在了戰國末期,而春秋時期卻沒有呢?

寫到此時,我想到了一句跟他們功績無關的話: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寧可得罪小人,也千萬不要招惹文人。

秦始皇就是例子!

歷史中很多人都是因為文學作品的記載,留下了或好或壞的名聲!

看來,對於那些有名望,還想留下好名聲的人來說,有文人,特別是名文人的推崇、宣揚,很重要。這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