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軍團的實力—由「明軍到1840年可不可以打敗英軍」一題引發

近代軍團的實力—由“明軍到1840年可不可以打敗英軍”一題引發

對抗法國胸甲騎兵的英國步兵方陣

最近看悟空問答裡面有好幾個問題,基本上是圍繞鴉片戰爭的,內容大概是:清軍死磕到底會怎麼樣,明軍可不可以戰勝英軍,清軍全力一戰會怎麼樣等等。在這些個問答後面的回答也是不計其數,有理有據的也好、意淫yy的也罷、憤青叫罵的也不少,答案是千奇百怪,說啥的都有。但是很多人似乎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時代在進步,你憑什麼以為古代的軍隊打得過近代的軍隊。

近代軍團的實力—由“明軍到1840年可不可以打敗英軍”一題引發

說到近代的軍隊,這是經歷了16、17、18三個世紀在19世紀最終成熟的軍隊,期間在軍隊的演化過程中,是靠無數的實戰打磨、戰術研究、武器改革、軍事訓練創造出的。近代的軍隊不是說有著近代的槍炮就完了,他需要近代的軍事技術戰術支持、鐵一般的紀律維護。從西班牙方陣到拿騷的莫里斯方陣,從古斯塔夫二世的軍事改革到腓特烈大帝的兵團運用,最終彙集到拿破崙時代,一切終於成熟。

近代軍團的實力—由“明軍到1840年可不可以打敗英軍”一題引發

腓特烈大帝的普魯士軍隊

近代的歐洲軍隊在美洲擊敗了印第安人,在非洲打敗了祖魯、埃塞俄比亞,在中東打敗了波斯(伊朗)、千年大敵土耳其、阿富汗,在東亞南亞擊敗了中國、日本、印度。這期間遊牧民族打過、漁獵民族打過、古老的大帝國打過,從軍隊素質到戰鬥意志,已經不是大清帝國的腐敗的軍隊甚至兩百年前的大明帝國的軍隊可以匹敵的了。

近代軍團的實力—由“明軍到1840年可不可以打敗英軍”一題引發

古斯塔夫二世步兵方陣

1840年左右的英國,國力世界第一,用的殖民地已經環繞了地球一圈,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再加上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的交通運輸能力加強,各殖民地之間交流加強,從印度到香港的時間,要比中國軍隊從直隸和黑龍江到廣州、廈門、定海的時間快得多。開戰期間,英軍的目的很明確,攻佔沿海港口,這樣方便獲得糧食軍械補給,在海上中國的戰鬥帆船跟英軍的風帆戰艦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基本是英軍一艦無損,中國損失慘重。登陸轉戰後,雙方皆以線列方陣迎敵,中方虧在射程和火力密度上,英軍在幾輪齊射後開始進行白刃戰,清軍毫無招架之力,唯有虎威藤牌軍可以招架片刻(拿破崙時代的戰爭要求,火槍齊射只是前菜,軍隊拼刺刀才是最終的大戰)。當然了,或許換成東北的索倫軍或者寧古塔軍結局可能會好點,斬獲多一些,但是仍然不會扭轉戰爭的結局,這就是近代軍隊和古代軍隊、文藝復興時代軍隊的差距。

近代軍團的實力—由“明軍到1840年可不可以打敗英軍”一題引發

雍正時期的清軍步兵方陣

事實上,當時的清軍戰鬥水平是停留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戰術水平,差不多就是古斯塔夫二世的戰術,差了100多年(這個戰術在歐洲用了近70年),打不贏很正常。而被吹上天的明軍,除了少數私兵精銳可以達到尼德蘭軍隊的水平,大部分甚至不如西班牙方陣的戰鬥力,這一下子就差了300多年,火器裝備參差不齊,當然了都是落後的,軍機渙散,毫無戰意,打不過清軍當然就打不過能對付各種騎兵的英軍。還有說什麼盡全國之力一戰的,那就是不懂經濟學了,軍隊打仗靠錢來支撐,軍餉是國家發的,國家因為打仗和腐敗已經拿不出錢了,你軍隊憑什麼打。不要把抗戰期間國共兩黨的案例拿過來,那時候老百姓不會直接供給軍隊,你打不過別人也繳獲不了物資,國家再發不了錢,軍隊只能餓死,最後就是兵變,全國爆發各種起義。說什麼殺貪官充餉只會亂上加亂,最後攪得朝廷崩潰,國家崩盤。君王死社稷?怕是那一天都打不了就被自己人給咔嚓了。

近代軍團的實力—由“明軍到1840年可不可以打敗英軍”一題引發

明軍車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