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學裡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北大教授錢理羣的忠告

2007年有條新聞看得我毛骨悚然。說新生未入學,家長和學生就忙成一團,通過一切途徑,找各種關係以求打點、照應。

據說很多大學生,還沒上大學,就開始打聽,大學英語課,是某某老師教的?哪個給分數高?團委和學生會哪一個比較有前途?評獎學金是不是隻看成績還要在學生會混得很好?還沒進學校就開始打聽這些消息。

據說有一個沒有正式報到的新生,把學校裡主要領導、團委書記、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

這真讓我目瞪口呆。公關思維、搞關係思維,已經滲透到大學一年級學生中,這是不能不引起警戒的。

因為背後隱藏著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和我們北大是有關係的,人們經常說北大是全國的尖子的集中地,北大要培養尖子,要培養精英。

我自己並不一般地反對精英,但是就我個人來說,我更重視非精英,更重視普通的學生。正像魯迅所說,可能有天才,但是沒有泥土就沒有天才;而且,“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但是像北大這樣的學校,培養精英是無可厚非的。我們現在需要討論的是,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精英,或者我們每個同學要把自己培養成為什麼樣的尖子?這個問題是更加重大,也許是更加嚴峻的。

我現在恰好對這些尖子學生非常擔心——當然不是全體——但是相當一部分尖子學生,也包括北大的尖子,讓我感到憂慮。

在我看來,真正的精英應該有獨立自由創造精神,也是上次我在北大中文系演講時所提出的,要有自我的承擔,要有對自己職業的承擔,要有對國家、民族、社會、人類的承擔。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

但是我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特別是我剛才說的,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正在培養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謂“絕對”,是指一己利益成為他們言行的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種投資。

所謂“精緻”指什麼呢?

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他們驚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誠姿態,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坦白地說,我接觸了很多這樣的學生,甚至覺得這都成了一種新的社會典型,是可以作為一種文學的典型來加以概括的。

下面就是我的文學概括,並不具體指某一個人。比如說吧,一天我去上課,看到一個學生坐在第一排,他對我點頭微笑很有禮貌,然後我開始講課。在一個老師講課的時候,他對教學效果是有一些期待的,講到哪裡學生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等等。因此,我很快就注意到,這個學生總能夠及時地作出反應,點頭、微笑,等等,就是說他聽懂我的課了,我很高興,我就注意到這個學生了。

下課後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的面前來,說“錢老師,今天的課講得真好啊!”對這樣的話,我是有警惕的,我也遇到很多人對我的課大加讚揚,但我總是有些懷疑,他是否真懂了,不過是吹捧而已。

但是,這個學生不同,他把我講得好在哪裡,說得頭頭是道,講得全在點子上,說明他都聽懂了,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而且老實說,老師講的東西被學生聽懂了,這是多大的快樂!於是我對這個學生有了一個好感。

如此一次,兩次,三次,我對他的好感與日俱增。到第四次他來了:“錢先生,我要到美國去留學(課程),請你給我寫推薦書。”你說我怎麼辦?欣然同意!但是,寫完之後,這個學生不見了,再也不出現了。

於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點頭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資!這就是魯迅說的“精神的資本家”,投資收穫了我的推薦信,然後就“拜拜”了,因為你對他已經沒用了。

這是一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他的一切行為,都從利益出發,而且是精心設計,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評他嗎?我能發脾氣嗎?我發脾氣顯得我小氣,一個學生請你幫忙有什麼不可以?這個學生有這個水平啊。

但是,我確實有上當受騙之感,我有苦難言。這就是今天的北大培養出來的一部分尖子學生。問題是,這樣的學生,這樣的“人才”,是我們的體制所歡迎的,因為他很能迎合體制的需要,而且他是高效率、高智商,可怕就在這裡。那些笨拙的、只會吹牛拍馬的人其實體制並不需要,對不對?就這種精緻的、高水平的利己主義者,體制才需要。這樣的人,正在被我們培養成接班人。

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我最擔心的問題。我講這番話的意思,也不是要責備他們,這也不是這些學生本身的問題,是我們的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所培養出來的,這是我們弊端重重的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結出的惡果,這是“罌粟花”,美麗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覺。

我今天講這番話是希望在座的同學,你們應引以為戒,並且認真思考,自己究竟要追求什麼,要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才?

不要只注意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

這樣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問題的要害,就在於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就必然將個人的私慾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

這些人自以為很聰明,卻恰恰“聰明反被聰明誤”,從個人來說,其實是將自己套在“名韁利索”之中,是自我的庸俗化,而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其對國家、民族的損害,是大大超過那些昏官的。

而我們的大學教育,我們北大的教育,培養出這樣的“尖子人才”,就不僅是失職,那是會對未來國家、民族的發展帶來不可預計的危害,從根本上說,是犯罪的。問題是,我們的教育者對此毫無警戒,而我們的評價、選才機制,又恰恰最容易將這樣的“有毒的罌粟花”選作接班人。

在我看來,這構成了中國大學教育,特別是北大這樣的重點大學至今未引起注意的重大危機。我個人,退休以後,在一旁冷眼觀察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北大的教育,最感憂慮的就是這個問題,但我一直沒有機會提出來。因此,我要感謝今天的座談會能讓我說出自己鬱結已久的焦慮。

END/錢理群

警惕大學裡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北大教授錢理群的忠告

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學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與吳福輝共同擔當)。主要從事現代文學史研究,魯迅、周作人研究與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史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他以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學和社會的精深研究,特別是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歷史與精神的審察,得到海內外的重視與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