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讀大學就是混文憑?是時候改變刻板印象了

亞運會結束後,孫楊入校深造讀博,再次開啟“運動員上大學”的老話題。其實早在2010年,孫楊就已被浙江大學錄取。4年後本科畢業,他又在2017年完成了研究生學業。而運動員進入大學深造學習,也早就不再是新鮮事了。

運動員讀大學就是混文憑?是時候改變刻板印象了

就在亞運會前,中國女足的核心球員古雅沙順利拿到了北京師範大學的碩士學位。在雅加達,古雅沙打進了3球,以絕對主力的身份隨隊摘得銀牌。10多年間,古雅沙的國家隊出場數已超過百場,球場之外,她通過不懈的努力,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學業,殊為不易。

即便是平常人,從本科讀到研究生也不輕鬆,更何況以運動員的身份。這一點,她的師姐,已退役的女足名將畢妍體會更深,從2006年本科以“體育健將”的身份入學,到2014年拿到體育教育專業的碩士學位,這位前中國女足隊長如今已是北京師範大學的體育講師。

  “做球員的時候,能去大學深造真的很高興。但也確實,當年的訓練、比賽很密集,只能是利用比賽的間歇、寒暑假的時間去學習,努力去修學分。北師大的學分要求很嚴格,我用了6年才修夠了學分,感謝學校很支持我們。”畢妍回憶本科入學時說。

談到上學給自己帶來的變化,畢妍認為,校園生活的經歷讓自己十分受益,各個方面都會有所提高:“不同於專業隊裡‘三點一線’的枯燥生活,在校園裡,可以上課、可以踢球、更可以和很多人交流。慢慢地,為人處世的思維、對足球的認知都會發生些變化。”

站在運動員的角度,這些潛移默化的改變之外,更不能忽視專業領域內的受益。畢妍介紹,通過對運動生理、體育心理等課程的學習,她會更加懂得大賽之前如果調整心態,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或者受傷後,更懂得判斷哪個部位出了問題,應該怎麼去恢復。

“進大學讀書的壓力很大,除了學業,也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我在美國大學之間打了很多比賽,經歷了各種場合、各種壓力。我相信,成熟的心智是職業球員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大學就像個迷你的社會,教會我如何為人處世。因此,大學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履歷。”

因此,是時候糾正“運動員上大學只是為混文憑”的說法了。大學的經歷,有可能讓運動員“重生”,甚至開啟一段更好的生涯。在結束運動生涯後,他們會迎來更寬廣的選擇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