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後大泉位於山東沂源縣石橋鎮南6公里處,大泉河繞村而過,與萬祥山相望。村前西山崖有一泉,名大泉,泉池佔地6畝,水量大,久旱不涸。 據《段氏家譜》載:"祖籍山西,明洪武八年(1375年),始祖稷公始遷居大泉庫莊。"清道光十年更名大泉莊,後以河為界,分為前大泉、後大泉。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後大泉 村莊佔地336.6畝,以前街、后街、後山為格局,再劃分為若干街道,住宅整齊,道路亮堂。後大泉村三面環山,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村域內水資源和生物資源豐富。後大泉村現今常住人口1229人,以段、楊姓為主。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後大泉村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村子,村子裡擁有成片分佈的古民居,有建於宋代的辭公寺,有近千年的古銀杏樹,還有何萬祥烈士紀念碑。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萬祥山,海拔444米,南北走向。遠遠望去,猶如一隻臥伏於藍天綠地之間的巨虎,故原名稱之為“虎山”。萬祥山位於沂源縣府駐地南麻東南19.5公里處,是第三次討吳戰役遺址之一,也是著名戰鬥英雄何萬祥烈士英勇犧牲的地方。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沂源縣投資20餘萬元在萬祥山頂建設高為10.6米的何萬祥烈士紀念碑。另外還加大投資對紀念碑周圍等進行了修整,建設了山腰紀念廣場,對萬祥山周圍的山體進行了綠化,硬化了一條長1700米,寬4.5米的水泥道路直達紀念廣場道路。2014年5月26日沂源縣人民政府已將該地批准為“縣級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萬祥山上栽植松柏。刺槐、楓樹,山下花椒、蘋果、桃樹。滿山蒼松、翠柏,樹木翁鬱。每年清明節當地群眾到山上給何萬祥烈士掃墓,悼念這位人民的功臣。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在大泉村東,銅頂山西、萬祥山前。有一座寺廟名辭公寺,始建於宋、發展於元,明清鼎盛。原名聖水寺,大清乾隆年間改為辭公寺。始為佛教(僧尼),明朝是道教(道士),大清是佛教(聖僧),寺中有佛爺殿、菩薩殿、老母奶奶殿、閻王殿、藥王殿、八蜡廟,還有戲樓兩間,每年的三月初八為香火會五天。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我們首先來到村中,這棵近千年的大銀杏樹,華蓋一般。

村莊內有一處上世紀七十年代修建的的渡槽渠道,水渠水源引自村內的古大泉,用於灌溉村東農田。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後大泉村三面環山,一面有水,前有古河道環繞整個村莊,氣候溫宜、綠樹成蔭,風景秀美。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沿河邊路向西南走三四百米,即是大泉,像一顆藍寶石,嵌在綠色大地上。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大泉下的流水清澈見底,洗衣的女人和孩子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著名詩人、攝影家趙林雲拍攝 少女 村裡的少女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泉水流向遠方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大泉村盛產花椒,顆粒飽 滿,色豔肉厚,油重質佳,麻香味濃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紅山羊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波爾山羊 奶羊是我縣最早村莊引進的。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沿大泉西向上,是一條石路。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很有特色的石門樓。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石頭牆茅草頂,有好多年沒看到了。

“鄉村記憶”尋找最美山東古村——沂源縣 後大泉村


村裡像這樣的古宅有 80 多套,目前,鎮上已幫助村裡做了規劃,村裡也對部分房屋進行了保護性修繕,下一步準備開發 成古村落民宿客棧,讓厭倦了城市喧鬧的人有一處放鬆身心 的好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