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有一個鄉鎮竟然因爲一道菜聞名全國

“皮條長的街,簸箕大的城。”這是形容平羅縣黃渠橋鎮的景況。

聽上去黃渠橋鎮很小,小得極不起眼,然而,它卻是寧夏的歷史名鎮和交通要塞,其名古久。

據記載,清雍正四年(1726年)至七年(1729年)開鑿了惠農渠,又稱皇渠或黃渠,和昌潤渠並招戶屯墾,使得黃河西岸、唐徠渠灌區以東的寧夏北部大片荒地得到開發。黃渠橋修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這是一座三孔石拱橋,全部用大塊石頭砌成,黃渠橋鎮就是根據這座橋而得名的。

寧夏有一個鄉鎮竟然因為一道菜聞名全國

黃渠橋鎮距平羅縣城十五公里,109國道穿境而過,加之鎮內居民以回族為主,因此,古往今來,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商店字號,櫛次鱗比。寬暢的惠農渠蜿蜓流過,石板橋威武壯觀,兩岸柳樹依依,黃鸝鳴翠,渠水潺潺,野花散香,是一塊風景優美的勝地。

一百七十四年前,清代平羅知縣徐保字來到黃渠橋,遊覽之後詩興大發,出口吟詠出膾炙人口的詩句:“公暇攬幽勝,渠流跨土梁,水田飛白鳥,野廟矗青楊,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蕭然坐外意,一曲在滄浪。閉饈竅亓鈐,詰攔獯年寫。”可見當時黃渠橋鎮就是一座小有名氣的古老鄉鎮了。

黃渠橋自古以來回民居多,經營飲食業是回族擅長的生意。在黃渠橋有許多有名的小吃:燴小吃、麥芽糖、羊雜碎、羊肉包子、羊羔肉等都聲名遠播。然而,最有名氣的要算正宗黃渠橋爆炒羊羔肉了。

聲名遠揚的黃渠橋爆炒羊羔肉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據《平羅縣誌》和《平羅食品志》記載,民國34年,金保國的忠興飯館和周幹臣的益順居都有羊羔肉出售。

寧夏有一個鄉鎮竟然因為一道菜聞名全國

黃渠橋爆炒羊羔肉

走進黃渠橋鎮,大大小小的主營爆炒羊羔肉的餐館觸目盡是,來來往往的司機及遊客,都喜歡在這裡停留,吃上一頓美味可口的爆炒羊羔肉。最繁盛的時候,黃渠橋一條街幾乎全是做羊羔肉生意的,光爆炒羊羔肉店面就有一百多家。

黃渠橋爆炒羊羔肉之所以歷經一百多年之久而威名依舊,就在於一個“正宗”上。所謂正宗有兩個含義。其一,原料要“正宗”,必須選擇緊靠黃河岸邊靈沙、寶豐、禮和等地的吃青草長大的羊羔。因為黃河邊上的灘羊所吃的雜草中,有麻黃、薄荷、艾葉、苦豆草、甘草等很多中藥草,而以青草為飼草的羊羔肉自然新鮮清香,比只靠飼料餵養的羊羔肉要好。其二,羔羊要“正宗”,必須選擇兩三個月、七點五至十公斤重的羊羔為益。羊羔太小,肉嫩無味;羊羔太大,肉老不嫩。烹製黃渠橋羊羔肉,主要是在“爆”的基礎上,兼用“燜”和“燴”的手法。大火爆炒,讓香味進入肉中,使菜餚鮮嫩可口,香味四溢。其三,烹調技藝要“正宗”。回民在飲食業上歷來講究“潔、爽、精、美”,“潔”是指清潔衛生,一塵不染,“爽”是指清香爽口,“精”是精烹細作,選擇優良原料,技術精益求精,“美”是色、香、味、形俱佳。肥而不膩,不腥不羶,不瘦不柴,烹製好的優質羊羔肉要解渴、解飢、解饞,酸辣兼有,抗寒御冷,方便實惠,隨到隨吃。正如古語所言:“周八士聞香下馬,漢三傑知味停車。”無論你是南來北往的客人,還是外國友人,食後無不拍手稱讚。

寧夏有一個鄉鎮竟然因為一道菜聞名全國

黃渠橋爆炒羊羔肉

黃渠橋爆炒羊羔肉非常講究。先將羊羔肉切成三釐米左右的方塊,清水浸泡兩小時;炒勺放於火上,倒入胡麻油適量,燒熱後放入肉塊煸炒八分鐘;待羊羔肉呈棕紅色時,再放入粉條、適量蔥段、蒜苗、精鹽、花椒水、醬油、薑片、辣椒片、香醋,然後再翻炒幾下;加入高湯少許,加蓋燜上大約二十分鐘;出鍋裝盤。一道肉質細嫩、辣酥爽口、色澤暗紅、芳香柔軟、肥而不膩、有滋補強身之功效,色、香、味、形俱佳的黃渠橋爆炒羊羔肉便烹製好了。

黃渠橋爆炒羊羔肉之所以鮮嫩,無羶味,肥而不膩,研究者認為是跟黃渠橋的水質有關。黃渠橋的水質硬氣,喝起來口感比較澀,因此,許多初到黃渠橋或者到黃渠橋吃飯的外地人一般喝不習慣他們那裡的白開水,除非泡茶。然而,正是這種水質,造就了黃渠橋爆炒羊羔肉的品質。黃渠橋的羊羔肉在切成方塊後,放入水中冷浸時,這種水質在除去血水的同時,也泡去了羊羔肉的羶味,又不會破壞羊羔肉肉質的鮮嫩。

創制黃渠橋爆炒羊羔肉的名廚馬少彰已經故去。1945年,十六歲的馬少彰給黃渠橋的“忠興飯館”打工,跟隨當時的名廚“劉辣呼”學習製作羊羔肉的手藝。1981年,他經營黃渠橋糧庫回民食堂,名震一時。

黃渠橋爆炒羊羔肉作為一種名小吃,已經遍佈寧夏大地,在寧夏的大城小鎮,隨處可以吃上一盤黃渠橋爆炒羊羔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