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街坊」:匯聚城市共治之力

實有人口超1800萬,GDP總量超2萬億元,兩個巨大數字光環下的超大城市廣州,也面臨著人員結構複雜、不同群體獲得感差異較大、城區發展不平衡、城市新舊矛盾交織等社會治理癥結。

如何回應挑戰,化危為機,提升社會治理精準化和社會服務精細化水平?廣州創新施策,變治理壓力的“乘法題”為治理主體的“加法題”,讓業緣、地緣、趣緣等多種紐帶發揮作用,以“廣州街坊”品牌匯聚民間力量,引導多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讓大城廣州大有活力。

難題困大城,解題求變通

超1800萬人口給廣州帶來旺盛的生命力,但也給城市社會治理帶來一系列挑戰。

——外來人口規模大,人口結構來源複雜。截至2018年7月底,廣州登記在冊的來穗人員達986.41萬人,且“新廣”來穗形式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從短暫停留到長期居住,從單身來穗到家庭式遷移,從外省流入到外國流入……外來人口日益成為廣州社會治理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城區發展不平衡,“城中村”流動人口多,安全隱患突出。據瞭解,廣州全市城鎮建成區範圍內城中村多達272個,村內登記流動人口超500萬,佔全市流動人口比例近六成。特別是一些城中村往往居住、商鋪、工廠和商住混合樓比鄰而築,違法建築較多、火災治安等仍存風險。

——社會心理疏導面臨新難題。廣州市委政法委專職委員姚森隆說,現在刑事治安案件明顯減少,令人擔心的是民轉刑案件,比如家庭糾紛中,一方因糾紛故意傷害致死或致殘另一方。建設社會心理引導、服務和支撐體系,在居民普遍面臨高度壓力的現代城市中尤為迫切。

“當前很多社會問題兼具突發性和強傳導性,很容易影響群眾心理預期,這就使得預警預測預防更加重要。要儘量將群眾的擔心、擔憂解決在萌芽狀態,就必須提高基層治理的水平。”廣州市荔灣區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李鄂明說。

“社會治理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每個群體的利益訴求不一,群體交往也不可能完全沒有摩擦。如何做好不同群體間的協調、管理和服務工作,考驗政府智慧。”姚森隆說。

街坊齊出力,騎隊顯神通

9月中旬的一天,廣州天氣晴好。61歲的退休居民王建中從位於番禺區的家中出發,騎行近20公里來到位於荔灣區的如意社區,在如意平安騎隊工作室與他的“騎友”們碰頭,開展騎行巡邏活動。

社區是否有消防隱患、下水道井蓋有無丟失損壞、河涌上面有沒有垃圾……對於王建中和他的騎友們來說,騎行的路就是發現問題的路。“有問題,我們都第一時間發到騎友群,再通過其他渠道轉給相關部門,呼籲儘快解決。”王建中說。

騎隊發起人劉少廷是荔灣區如意社區的一位民警,同時也是一位騎行發燒友。他說,想到發動群眾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是出於社區實際需要。如意社區雖然只有約0.4平方公里的面積,但有7000多人,轄區包括5個居民區、6個大型倉庫、1200多間出租屋,還有一個擁有3700多家商戶的茶葉市場。

“客運站、茶葉市場,這些都是消防重點防控區域,也是容易發生治安案件的地方。社區民警的力量有限,發動群眾群防共治,治理成效就能極大提升。”劉少廷說。正如他所言,在騎隊的共同努力下,如意社區的治安有了明顯改善,2017年案件數量下降近三成,入屋盜竊警情下降近六成。

“騎隊成立之前,荔灣區每年因電力電纜設施被盜造成的損失達上百萬,如今電纜被盜的情況幾乎沒有了。這跟他們的巡查密不可分。”李鄂明說。

在廣州的大小社區,如意平安騎隊並不孤獨。據廣州市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廣州已通過聚合社會力量打造了一支擁有80萬人的“廣州街坊”群防共治隊伍,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大顯身手。街坊們不僅是信息員、巡防員,還是調解員和宣傳員,他們不僅參與安全巡邏防控,還參與糾紛調解。

調動有新舉,激勵有實招

調動多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已成共識,但如何讓參與各方積極性不熄火,創造性不打折?這也是廣州目前探索與努力的重點。

姚森隆介紹,調動“廣州街坊”參與社會治理,不再靠簡單的行政命令手段,而是突出其“公益”理念,以此吸引群眾自發主動參與。進而,對於社會組織的力量,予以充分信任和適度引導,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公益創投、基金扶持等方式讓社會組織安心出力,有效出力。

同時,廣州認識到,要想激發多元力量的組織活力,關鍵是念好“緣”字訣。社區這一地緣關係固然重要,但形式相對單一;依靠業緣建立起來的行業協會,固然較易形成內部凝聚力,但行業固有的專業壁壘往往會限制其在更大範圍內發揮影響力。

廣州近年更注重以“趣緣”聯結社會力量,憑藉趣味相投、志趣相通組織起來的群眾組織,從如意平安騎隊,到白雲湖畔志願巡防的“紅棉俠”,無不“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構成廣州社區一道道活力四射的風景線。

為提高群眾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廣州著手將“廣州街坊”打造為群防共治品牌,並推出小程序和微信公眾號進行線上品牌宣傳,街坊更可藉由小程序發起或報名群友活動,讓“廣州街坊”不但是社會治理的中堅力量,更是社區生活的多彩平臺。

此外,與一系列創新舉措相配套的長效激勵機制也已納入廣州相關部門視野。開展公益創投、為街坊購買保險……新招實招,都只為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參與社會治理的實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