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從10億到5萬億,合規發展成主旋律丨網貸十年蛻變

2007年,中國第一家網貸機構成立,標誌著網貸行業誕生,時至今日,已是十年寒暑。

成交量從10億到5萬億,合規發展成主旋律丨網貸十年蛻變

回首網貸行業的“前半生”,從默默無聞到瘋狂擴張,從亂象頻發到為求合規如履薄冰。處在人生分叉口的網貸行業,曾經歷了怎樣的蛻變?

十年之路,曲折成長

網貸的發展之路充滿曲折,榮耀時倍受資本熱捧,頹喪時飽受質疑。

2007年至2013年:初始發展期

讓敢於嘗試互聯網投資的投資者開始認識P2P網絡借貸模式。

2013年至2015年:快速擴張期

P2P網絡借貸平臺規模迅速擴大,但由於大量平臺在經營上管理粗放、欠缺風控,導致問題平臺的數量也一路上升。

2015年至今:大浪淘沙期

一系列負面問題纏身的P2P幾乎成為投資者眼中的一顆暗雷,對此,監管部門的管理愈加嚴格,合規創新成為主旋律。

目前,監管整頓的力度不斷加強,但網貸行業的景氣度並沒有因此低迷,反而不斷提升。

科技助力,成交猛增

網貸行業發展迅猛,從規模和成交量來看,數據增長驚人。

2010年,網貸平臺僅有數十家,而截止7月,網貸之家顯示在運營的平臺數量為2090家,相較上漲近200%。

2011年,網貸平臺全年成交額約為10億元,同樣截止7月,網貸之家的最新研報顯示,網貸歷史累計成交量突破5萬億,相較上漲5000%。

網貸行業的發展,不僅拓寬了金融服務覆蓋的人群,滿足了更多人的借貸需求,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科技的發展。

通過互聯網技術,打破傳統金融的區域侷限;通過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和人工智能,不斷完善機構與個人的徵信體系;通過技術的應用與革新,催生出大數據徵信、智能投顧等新的前沿領域。

監管收緊,強化合規

網貸行業快速發展的背後,危機四伏。

一方面,不良平臺大肆圈錢,資金週轉不靈後索性跑路,拉低行業口碑;另一方面,羊毛黨對平臺出手,造成平臺的巨大損失……

“倒閉、跑路”一時之間幾乎成為網貸平臺撕不掉的牛皮癬,尤其是2016年的e租寶、中晉系等規模較大的平臺相繼崩塌,讓投資者的信心大幅下降。

惡劣案件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從2016年開始,整頓成為主旋律,監管政策頻頻出臺,各地也頒佈相關規定規範市場。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止7月,我國停業及問題平臺已累積有3826家,近幾月“跑路”平臺數量維持低位,提現困難也大幅下降:

成交量從10億到5萬億,合規發展成主旋律丨網貸十年蛻變

整體來看,雖然網貸行業仍有短板,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依然存在,但前有“十三五”規劃的支持,後有監管政策規範發展,我國鼓勵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決心堅定。對於網貸平臺來說,更需要堅守底線,在陽光下朝著合規之路大步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