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P2P問題平台累積近4000,背後原因全剖析

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7月,全國累計網貸平臺共有5916家,正常運營平臺2090家,停業及問題平臺累計高達3826家。

7月P2P問題平臺累積近4000,背後原因全剖析

網貸發展十年,停業及問題平臺累計近4000,平均每年就有400家平臺出問題,這個總數,近乎為正常運營平臺的兩倍!

將這些平臺進行整理,可以發現其背後原因,驚人的相似。

一、監管趨嚴

2016年8月,聚車貸發佈公告:鑑於近日銀監會等部委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結合平臺的實際情況,現決定自2016年8月31日起,關閉廣州貸平臺的投資和借貸功能,請廣州貸的用戶停止充值和投標。

2016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元年”。近兩年裡,國務院辦公廳公佈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安排。此外,銀監會等4部委發佈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這部被業界稱為史上最嚴網貸監管條例的出臺,也意味著網貸行業過去數年的野蠻增長宣告終結。

監管政策中,有兩條規定對網貸平臺影響較大:一是確定借款上限,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網貸平臺的借款餘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在不同網貸平臺的借款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二是資金必須接入銀行存管。

監管政策趨於嚴格,整改難度大、成本高變成擺在網貸平臺面前的主要問題。雖然互聯網專項整治最終期限已經往後順延一年,變成2018年6月,但對於大多數平臺來說,停業與轉型是權衡利弊之後的最佳方向。

二、虛假詐騙

2015年12月3日晚,知名平臺e租寶被經偵突查,40餘人被警方帶回調查,疑涉嫌非吸自融等問題。

網貸行業魚龍混雜,不少平臺打著“P2P”的旗號大肆圈錢,以高投入高回報為誘餌,通過虛假誇大的宣傳吸引投資者加入,在積累一定的財富之後,以“資金運轉不靈”的名義跑路,留下一地雞毛。

對此,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披平臺等相繼上線,接入銀行存管的規定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資金流向。多維度的監督管理讓相關部門、投資人可以掌握更多信息,從而降低詐騙平臺的數量。

三、專業度低

2014年,廣州新成立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發行了價值2個億的各類優惠券,被5000人的“羊毛黨”團隊搶走,全部用於購買期限在半年內兌換的理財產品,而金融公司在短期內沒有足夠的資金應對,最終導致破產。

P2P的興起吸引了眾多從業者,但部分從業者甚至從未接觸過互聯網或金融,只是抱著投機的心理,撈一筆金就走。

因此,平臺運營不規範,管理存在漏洞,系統不安全,使得黑客可以輕易攻破平臺防禦系統從而盜取信息、錢財,內憂外患之下,平臺很難健康發展。

四、經營不善

2013年6月,非誠勿貸出現逾期提現的問題,合計被套金額達到750多萬。平臺的財務、客服等工作全部是由負責人蔡富業的親戚負責。由於經營者缺乏管理經驗,非誠勿貸的賬目非常混亂,甚至沒有電腦記賬記錄。

P2P平臺雖然眾多,但良莠不齊,尤其在從業人員、業務模式等方面差距較大,例如內部人員夥同外部人員出賣公司資源進行謀利,業務模式不明確造成財產損失等。

有些平臺採用親戚間共同經營P2P平臺的模式,這種“家族式”的P2P平臺也是一部分平臺失敗的原因。

五、科技落後

2014年12月,漢澤天下因多名借款人出現逾期還款,平臺資金鍊斷裂,無法提現。

P2P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種,其核心金融,同時具備科技的屬性。

如果不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豐富金融監管手段,很難識別出交叉性金融風險,預警和防範風險。

此外,通過大數據為客戶提供量身定製的投資借貸方案,可以節約人力成本,提高效率,從而提升用戶的體驗感。

7月P2P問題平臺累積近4000,背後原因全剖析

對於網貸平臺來說,做大容易,做穩難。尤其是在強監管的背景下,需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最終才能鳳凰涅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