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獨處,獨處需要守心


人生需要獨處,獨處需要守心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裡寫道:我愛熱鬧,也愛冷清;愛群居,也愛獨處。生活中有些時候,並不需要熱鬧繁華、激情四射。莫言說,一個作家最好的狀態就是獨往獨來。“只有獨往獨來,才有可能冷眼旁觀。只有冷眼旁觀,才有可能洞察世態人情。只有洞察世態人情,才有可能創造出好的小說或者別的藝術作品。”雖然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探求真理之路,必要一步步歷經柳暗花明山重水複的艱難疑慮,才得償“又一村”所願的明亮豁達。“說他人不如說自己,寫人事不如寫心情。”沈從文後期不再寫作而去研究文物,是為了少些是非,是無可奈何的孤獨。

人需要修行,是在獨處時才感覺到的。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在黏稠的人際關係中,瑣碎的事情佔滿了生活,其中有些快樂、有些痛苦,但是缺少沉思和修養的內心願望和時間。當一人獨處時,對空間和時間的深切感知才來到心中。這就是康德所謂“仰望星空”的心境吧。

獨處,也是一種短暫的自我放逐,不是真的為了摒棄什麼。也許只是在一盞茶的時間,細酌慢飲,享受不為人知的詠歎;也許在一段路途中,揣測自己的未來;也許在獨自進餐時,對自己進行小小的省視;也許什麼事也想不起來,只有一片空白,安安靜靜地若有所悟。

人生需要獨處,獨處需要守心

獨處的時候,你才會用心體會到生命的美麗,坦然面對人生的挑戰。即使沒有高朋滿座、無人為你喝彩,但能讓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咀嚼精神的韌性。尼采在孤獨中感到:“人即便是在人群中漫步,實際上也是走在新的荒野上,人哪怕是和他人同桌吃飯,實際上他們之間也隔著一道厚厚的牆壁。”

獨處是人生旅途上一道獨特的風景,雖曠遠悽清,卻不乏深刻,擁有著別樣的美麗。誠如作家馬德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與蓬勃。也就是說,只有獨處,才能把迷失在喧囂塵世裡的自己找回來。”獨處,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內心,因為內心的和平來自於內心的豐富。

一個心靈豐富的人,必然是喜歡獨處的人。儘管獨處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太大的空間,更不需要有人作陪。我們可以思想,可以閒適,可以自由地支配靈魂。在獨處時的狹小空間裡,表面上我們割斷了與外界的聯繫,而在內心深處,我們用思想接通外界,讓靈魂的詩情肆意汪洋。

人生需要獨處,獨處需要守心

古人重視獨處,認為獨處就可以“神不濁”、默坐就可以“心不濁”,獨處之時,才體會忙碌的耗神昏聵,心神一味外馳,多一事增一事的累,識一人費一人的心;只有獨處才可以省事,省事就可以心清,心清才可以神旺,所以獨處可以收攝精神,凝聚生命的全力。如果你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宗教起源,就會發現它們的探尋者:摩西、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等,及那些獨身去探尋的人,在大自然中獨處思索,才有了深刻的頓悟,之後他們把這些思想帶回社會。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張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