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文化綜藝大考:贏了口碑,輸了熱度?

作者 / 吳麗仟 王心怡

今年以來,文化綜藝似乎“遇冷”了。

一位廣告圈人士告訴網娛觀察,以前文化綜藝最火的時候三四千萬才能佔一個坑,但現在賣的不好可能會降到1千多萬。

面對“遇冷”這個說法,《見字如面》、《一本好書》總導演關正文曾淡定地告訴媒體,曾經火也只不過是虛火:“它從來還沒那麼優秀,也沒那麼好。”所謂“虛火”,指的曾經有一批趕時髦的,做了大量標榜文化綜藝的節目,但最終還是得靠內容說話。

究竟,這幾年它經歷了什麼樣的曲線和波動?我們全面覆盤了2017年-2018年的文化綜藝的相關數據,也採訪了文化綜藝幕後操盤手,為2019年探探路。

“綜N代”贏了口碑,輸了熱度?


2018年文化綜藝大考:贏了口碑,輸了熱度?


2017年是文化綜藝全面爆發的一年,從《朗讀者》、《見字如面》到《國家寶藏》,據不完全統計各平臺做了超50檔節目。

2018年文化綜藝大考:贏了口碑,輸了熱度?

2018年前三季,文化綜藝依舊是香餑餑。但從結果來看,大部分延續了上一季的好口碑,但關注度和話題度不如從前。

以《朗讀者》為例,2017年第一季播出後豆瓣評分8.5,超過1.7萬人評價。2018年第二季,雖然豆瓣評分衝到了9.3,但評分人數降到了5千多,收視率也有了一定的下滑。


2018年文化綜藝大考:贏了口碑,輸了熱度?


2018年文化綜藝大考:贏了口碑,輸了熱度?


2018年文化綜藝大考:贏了口碑,輸了熱度?


“綜N代”熱度下滑,新節目如何迭代?

為啥“綜N代”不扛打了呢?

在江蘇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張燁鏑看來,原因有二。首先,文化綜藝本身就不是一個很容易爆的題材,它屬於題材和內容更加垂直的品類。其次,不光是文化綜藝,現在多數爆款綜藝的“綜N代”,都不再具備第一季時期的號召力了。眾多新節目湧現,市場容量有限,且觀眾審美不斷提高,這是必然的。

有解嗎?

據網娛君觀察,繼《見字如面》後,關正文團隊新推出了一檔節目——《一本好書》。用他的話來說,越來越不願意做過眼雲煙的,想做一些能對得起自己、能留得下的東西。他想給觀眾展示能“提供鮮活認知,激活獨立思考”的好書。

有了節目的方向,下一步就是形式。他們的解題思路是,先精選出《月亮與六便士》等好書,然後選取其中的部分橋段,讓趙立新、潘虹等實力演員用影視劇等方式呈現出來。又不是話劇又不是影視劇、既有分鏡又有觀眾,算是首創。


2018年文化綜藝大考:贏了口碑,輸了熱度?


他們還特意選擇了環形舞臺,提高節目的可看性。據關正文介紹:“環形舞臺,觀眾在中間,演員圍繞觀眾表演的設計,是一種實用原理,不是作品和思想。這種使用方式在各類演出活動、各國戲劇舞臺上經常出現。對一本好書而言,最終選擇的是更具題材包容性、更高轉場效率的實用結構方案。”

他想把《一本好書》做成大眾閱讀的試衣間。

無獨有偶,曾經做過《非凡匠心》幕後的製作公司華傳文化也在主動“迭代”自家的產品。這個11月,他們將與故宮聯合出品,推出一檔新節目——《上新了·故宮》。

這個節目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商業模式的改變。

華傳文化創始人劉兵告訴網娛觀察(ID:wldygc2016),他們之前做《非凡匠心》,最後匠人打出來的器物,傳統文化的那一塊與老百姓的生活比較遠,在生活中使用很少。

但這一次《上新了·故宮》將和故宮聯合推出一些新的文創產品,“它和生活一定是息息相關的。比如說增加它的使用性。畢竟,使用才是最好的傳承,購買才是最好的保護,分享才是最好的傳播,我們正在改變曾經的思路。”

具體怎麼玩呢?據悉,他們會讓兩位藝人和設計師一起針對某個素材做一個文創產品,走的是“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走入民間”的路線。邏輯很簡單,“如果說娛樂節目是大家看完了哈哈一笑,那麼文化綜藝看完了以後,它除了你的感受之外,我們希望它還能夠在生活中走進你的家庭。”


2018年文化綜藝大考:贏了口碑,輸了熱度?


下一個爆款何時出現?

內容和商業模式應該兩手抓


2018年文化綜藝大考:贏了口碑,輸了熱度?


當然,除了前文提到的兩檔,2018年Q4季愛奇藝將推出的《國風美少年》的定位也是國風文化創新推廣唱演秀。

此外,人文故事講述類節目《美好時代》、文化探索類節目《匠心傳奇》、原創文博推理秀《詩意中國》等項目的亮相,明顯也正朝著更多形式、更多題材、更多創意的方向迭代。


2018年文化綜藝大考:贏了口碑,輸了熱度?


到了2019年,江蘇衛視已確定做《閱讀·閱美3》和《茶界中國》。張燁鏑告訴網娛觀察(ID:wldygc2016),這個品類他們一半是自制一半是與製作公司合作。究竟,什麼樣的文化綜藝能出頭?

張燁鏑認為,首先要接地氣,有生命力,其次觀眾看完是有參與感,能去思考並有效應用節目傳遞的內容。就像文化+情感融合類的節目收視率往往最高。比如《小鎮故事》就是在潛移默化中滋養觀眾。

至於什麼樣的節目才能做續集?江蘇衛視的標準是,首先有社會影響力、有口碑、招商能力強,其次最好是觀眾沒有見過的類型。沒人敢確定下一個爆款何時出現,但他認為一定是能找到小而美的獨特切口,做出最大化創新的趣味包裝的。

多數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文化類節目非常符合“小正大”的政策導向,比起動輒上億的大項目成本沒那麼高,且項目更好管控,賠錢的可能性不大。其次,近幾年的文化類綜藝爆款節目出現後,大大提高了金主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廣告定製也在增多。

至於“遇冷”的囧境,北京衛視節目中心主任馬宏曾指出,好的節目產生需要一定時間的策劃和積累,有時候某一類好節目井噴式出現,相對來說,另一段時間就會略顯平淡。也許,度過了這段瓶頸期,新的、好的創意就會迸發出來。

不管是不是正常的曲線波動,在網娛觀察(ID:wldygc2016)看來,無非兩點,首先能做出耳目一新的強大內容,其次開始往全產業鏈方向發展。當人才、創意和錢到位了,春天還會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