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興平,北依莽原、南臨渭水,

地處大西安都市區核心範圍。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興平,東有龍眠、西有鳳臥,

漢唐風韻締造最美人文勝地。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唐“安史之亂”爆發後,

在此地置“興唐平亂”的“興平軍”,

因“興平軍”平叛安史之亂有功,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以該軍之名命名為興平縣,

取“興旺平安”之意,沿襲至今。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除此之外,

咱大興平的13個鎮辦,

也個頂個的藏龍臥虎、獨具風韻……

東城辦——興平核心 商貿重地

東城辦是由原來的大阜鄉和城關鎮合併而來,1993年6月,撤銷城關鎮,設立東城街道辦事處,辦公地址在西大街。2001年11月,大阜鄉轄16個行政村併入東城街道辦事處,辦公地址遷往縣門西街。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關於大阜一名的說法是:東漢時期的大將軍吳漢,從江蘇吳縣起兵,到南陽追隨漢光武帝劉秀光復漢室江山。馳聘疆場,英勇奮戰,屢建戰功,以身殉國。當時劉秀為表彰民族英雄,派名流風水先生在吳漢行營附近看了穴位。號稱“神龜望海”之穴,陵

墓高大、氣勢恢弘。人稱“大塜疙瘩”,傳說該村吳氏姓氏是吳漢守陵人的後裔,部分姓氏是吳漢家室之後裔。村名為多(音大的意思)埠村,後改大埠村。

另一種說法是:由於大自然的變遷,水土流失或是渭水沖刷,自然形成了兩塊大小高地,分別稱大埠和小埠,此地為大埠,人們習慣叫大阜村。

拿手好菜↓↓

▽掛麵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云云饃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城北公園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北塔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文廟大成殿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西城辦——城市新區 工業重地

西城辦原為冉莊鄉、1958年1月設立七里鎮。轄十一公司大院、秦嶺、新徵、陝柴、興玻、機具廠、工人新村七個居委會和輕機廠、塑料廠、55號信箱、12研究所、鐵道部第二十二工程局第四工程處、板橋、零散居民小組共27個。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冉莊村原名染家寨,是西周王朝的屯兵之地。由於守軍家屬也擔負著軍士服裝的染色和漿制,後來人們就習慣地稱此地為染家寨,後經歷史變遷,為圖吉利,取諧音冉莊。

拿手好菜↓↓

▽涼皮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醪糟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航空廣場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航海廣場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金城廣場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馬嵬辦——貴妃長眠 城市菜園

東晉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朝廷委派名叫“馬嵬”的地方武官率眾築城、固守疆土,馬嵬因此而得名。馬嵬是古時候從長安通往西域絲綢之路的第一驛站,時稱馬嵬驛。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拿手好菜↓↓

▽粉湯羊血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老酸奶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貴妃墓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馬嵬驛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黃山宮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店張辦——三縣通衢 驛站流芳

店張,即為“店鋪開張”。明代稱店張為底兆驛,清雍正年間成為西安通往甘肅之驛站,此地專設鋪遞,加之後來為來往客商提供食宿的“店”鋪紛紛開“張”,方更名店張驛。驛站的繁華,使此地成為興平、禮泉、咸陽三縣農貿交易重鎮,從此易名店張鎮。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拿手好菜↓↓

▽烙面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餄烙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絲路廣場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店張集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竇家墳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南市鎮——大孝之地 最美果鄉

據傳說,古時此地有座大寺院叫西寺,規模宏大,香火旺盛。明洪武年間,實行“移民屯田”,當時山西南部因受災害較小,人口稠密,加之外地難民於戰亂期間流落於山西較多,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下設移民局,於洪武二、九、二十二年及永樂年間多次移民。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當時移入陝西關中人口較多。興平縣當今農村老戶,考其宗大多是從山西大槐樹下移來的。因為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移民們便在寺南打莊蓋房,辛勤耕作,傳宗接代,建成了村莊,起名南寺村。民國初年,由於此地集市貿易繁榮,遂改名為南市村。

拿手好菜↓↓

▽攪團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biangbiang面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槐蔭樹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花田公社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丁蘭墓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南位鎮——帝王陵下 風水寶地

唐開元年間(公元741年前),北塬有個興鹹寺,興鹹寺南邊的村莊叫南位坊,寺北的村莊叫北位坊。隨著時光的流逝,南位坊被人們簡化成南位,興鹹寺在明朝時也改為興盛寺。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2017年4月起,南位鎮交由西鹹新區秦漢新城代管。

拿手好菜↓↓

▽櫻桃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蘋果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漢武帝茂陵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茂陵博物館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茂陵植物園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西吳辦——城市副心 園區推進

此處古時為通往漢武帝劉徹陵——茂陵的交通要道,系明代自然形成的集鎮。因咸陽是個古都,而茂陵和西吳鎮又是南北對峙,各距咸陽35裡,同時因該鎮在咸陽以“西”多“吳”姓,故稱西吳,沿用至今。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拿手好菜↓↓

▽油桃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涼魚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咸興大道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紡織園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食品園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阜寨鎮——十里荷香 最美河堤

興平市阜寨鎮南佐村一帶,曾是中國歷史上週懿王、秦降將雍王章邯、後秦姚興建都之地。史稱“廢丘”。廢丘方圓30餘里,緊依皇城東南的這塊地方,本是長期駐軍紮寨、屯兵、養馬的地方,用以保護京城,故稱阜寨。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拿手好菜↓↓

▽清水蓮菜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桑葚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十里荷香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泳樂生態園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宏興碼頭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莊頭鎮——瓜果飄香 都市農莊

傳說秦朝末年,劉邦攻入關中。章邯率領雍軍應戰,戰敗退守廢丘(今興平南佐村)。劉邦朝廢丘方向鋪了八里路長的蘆蓆,準備了幾百石豌豆,當晚分兵兩路,向廢丘城殺去。同時,高喊"水來了,水來了!"章邯父子登城觀看。明月照耀,席白如水,豌豆撤在席上的聲音似嘩嘩水聲,章邯以為大水到來,中韓信計,兵敗。此後。人們就把當時裝豌豆的那個村子叫裝豆村,時間長了,就叫成了莊頭。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拿手好菜↓↓

▽西瓜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菜盒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銀杏林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渭河風光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萬畝荷塘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丰儀鎮——豐收之地 仁義之鄉

據傳,唐朝皇帝在巡遊時路過丰儀,恰遇一股旋風,風大而亂刮,一時皇帝乘坐的攆車行不出旋風,皇上賜曰“風裡風”堡子。後取“豐收”和“仁義”之意,改名丰儀,這就是丰儀的來歷。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拿手好菜↓↓

▽葡萄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豆麵糊湯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葡萄園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櫻桃園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曹大家墓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湯坊鎮——辣椒市場 名揚西北

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馬融冢向南三百多米處,有一寺院,名叫“鐵佛寺”。鐵佛寺的僧人心地善良,他們在寺院前空曠的場地中築一灶臺,用大鍋煮粥,無償供應給窮人(即舍湯)。一些慈善的富紳隨之效仿,紛紛築臺舍湯。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無代價舍湯救濟便逐漸形成了有代價的作坊。“湯坊”便由此而來。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拿手好菜↓↓

▽大蒜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臊子面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渭河龍興渡口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王堡辣椒市場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馬融墓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桑鎮——因桑得名 因辣馳名

此處始稱桑家莊,清康熙年間,於此地出生的著名農桑學家楊雙山,倡導民眾興桑養蠶,使桑家莊很快成為陝西省最大的桑蠶絲織業重鎮,桑家莊從此易名桑家鎮,後簡稱桑鎮。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拿手好菜↓↓

▽辣椒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鏡糕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雙山祠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桑鎮集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渭河風光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趙村鎮——城西重鎮 屠宰大鄉

相傳西漢時劉邦一部將姓趙,曾領兵在此駐紮屯田,軍紀嚴明,愛護百姓,外來庶民多遷於此,形成大村。百姓為紀念趙將軍,稱村名為趙村。到清代因該村經濟發展,形成集鎮,方改為趙村鎮。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拿手好菜↓↓

▽鍋盔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石子饃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最美部位↓↓

▽牡丹園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貴妃”土織布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晁莊屠宰市場

大興平的13個鎮辦,個頂個的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