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过名字的北京胡同,竟然还有这一条……

这是“秋览城”主题

12次推送

那些改过名字的北京胡同,竟然还有这一条……

在北京有这么一条胡同,它是明末清初形成的,明嘉靖年间《京师五坊胡同集》里,没有它的名字。一直到清《京师坊巷志稿》里,オ出现关于它的记录。

并且,跟北京很多的胡同经历相似,这条胡同也改过名字。最早,当地百姓管这条胡同叫墙缝胡同,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而后大概嫌墙缝胡同不雅,取谐音改名为“翔凤胡同”,胡同也被分为称大,小翔凤胡同。

那些改过名字的北京胡同,竟然还有这一条……

因相对来说比较宽阔,这条胡同被称为“大翔凤胡同”。

北京由俗变雅的胡同名称还有很多,阅读君举几个例子:

锣鼓巷原叫罗锅巷

烂漫胡同原叫烂面胡同

寿屏胡同原叫烧饼胡同

孝友胡同原叫药酒胡同

官场胡同原叫灌肠胡同

韶九胡同原叫烧酒胡同

输入胡同原叫熟肉胡同

潜学胡同原叫钱桌子胡同

雅宝胡同原叫哑巴胡同

颂年胡同原叫宋姑娘胡同

言志胡同原叫烟筒胡同

辟才胡同原叫劈柴胡同

库资胡同原叫裤子胡同

光彩胡同原叫棺材胡同

达教胡同原叫大脚胡同

晓教胡同原叫小脚胡同

高卧胡同原叫狗窝胡同

高义伯胡同原叫狗尾巴胡同

吉兆胡同原叫鸡爪胡同

侯位胡同原叫猴尾巴胡同

礼士胡同原叫驴市胡同

......

那些改过名字的北京胡同,竟然还有这一条……

原来热门景点锣鼓巷也曾改过名字~这些充满趣味的胡同名称,代表的也是一个个故事。在北京形形色色的胡同里,墙缝胡同对于作家肖复兴来说却有着独特的意义,那不仅是他成长的地方,更有着让他难忘的童心记忆,跟随阅读君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墙缝胡同

肖复兴

在北京所有的胡同中,墙缝胡同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胡同。

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它很窄小,仅仅容得下一个人走,如果对面走来一个人,两个人必须侧着身子才能相错而过。如果来的是位胖子,就麻烦了。称它为墙缝胡同再形象、确切不过。在北京那么多胡同里走过,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瘦筋筋的胡同。

说它与众不同,还在于我的整个童年时期几乎天天要从它瘦筋筋的胡同里走过。它留下我童年的足迹和记忆。

墙缝胡同的北口,正对着我的母校,北京第三中心小学。胡同的南口,通向一个豁亮的空场,叫贾家花园,挺漂亮的名字。胡同的东西两侧被高墙遮挡,即使白天也见不到阳光,黑乎乎的。南端有一个小小的拐弯,那里立着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我们常躲在石碑后面,等着放学回家路过这里的女生,装几声鬼叫,吓得她们一阵惊天呼地的尖叫,我们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那些改过名字的北京胡同,竟然还有这一条……

胡同东面高墙里面是有名的同仁堂制药车间,西面高墙里面是一座大宅院,那大宅院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从没有进去过,只对它充满自己涂抹的各种想象。它的门脸不大,设在墙缝胡同北头出口不远的地方,一扇刻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黑门整天闭着。我路过这里的时候,常望着这扇黑门胡思乱想,说不清对它为什么这么注意,甚至在心头拱动着说不出的一种似是而非的情感。

我们三中心小学六年级的一个女同学,住在这座大院里面。她是我们学校的大队长,常在全校的大会上发言或表演节目。人长得高挑、漂亮。也许她并不是真的漂亮,小时候人的眼光不准。但当时我顽固地认为她漂亮。我入队时,是她往我脖子上系的红领巾,我特别高兴。我真的从心里喜欢她,别人躲在那块“泰山石敢当”的石碑后面吓过她,我吓过别人,却从来没有吓过她。

那些改过名字的北京胡同,竟然还有这一条……

我幻想着她领着我的手穿过墙缝胡同,来到这扇黑门前,走进这座神秘而曲静的大宅院。

当时,这里真是幽静极了,虽然它东临花市,西靠前门,但闹中取静。我想关键是这样一条墙缝胡同,使得任何汽车包括自行车都难以通过。

因为这里大幽静,没有什么干扰,我们放了学常抱着球呼啸地穿过墙缝胡同,像炮弹穿过弹道出膛一样急匆跑到这儿踢足球。那时,我常常希望球一脚踢高,一下子踢进西边的大宅院去。那么,我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头一个跑过去敲响那扇黑门,最好是她来开的门,让我见识见识大宅院子。

那些改过名字的北京胡同,竟然还有这一条……

可惜球偏偏踢不进院里,倒是有一次踢上了东边的高墙。

那一次,我们顺着墙边的树爬上高墙,被意外的喜悦弄得有些得意忘形。墙紧靠同仁堂制药车间的高高房顶,平平展展、坦坦荡荡,铺满的全是甘草,是在这里晾千准备制药用的。我们这一群小馋猫索性坐在上面,把甘草一片一片地塞进嘴里,甜津津地一通足吃。祸就这样闯下了。我们无一漏网,被同仁堂的人请下高墙,老老实实交代出自己的姓名、所在学校、班级,垂头丧气地等待着发落。

老师没收了球,不许再到这里踢球。我们童年的乐园没有了。墙缝胡同更加幽静了。缺少了我们的瞎跑胡闹和胡思乱想,它像一支搁放在一旁的黑管,落满灰尘而没有悦耳的声响了。

那些改过名字的北京胡同,竟然还有这一条……

近两年,研究北京胡同方面的书出过几本,我曾看了两本,却都没有在书中找到墙缝胡同。我不明白为什么缺少了这条胡同?因为它太细、太窄、太小、太短?

不管怎么说,它是我童年的墙缝胡同。

那些改过名字的北京胡同,竟然还有这一条……

作家肖复兴,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小说选刊》副主编。自1980年代以来,创作过多部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近年来,他深度挖掘北京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写就《北京人》《蓝调城南》《八大胡同捌章》《我们的老院》等作品,几乎呈现了一座生动的“城市人文博物馆”。在这些城市谱系之中,肖复兴所着力的是城市历史和地理肌理的变化以及人物命运,这才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

那些改过名字的北京胡同,竟然还有这一条……

《胡同的故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胡同,滥觞于元,经八百余年传承至今,是北京城的脉搏,是北京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亦是联结这座五朝古都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本书精选四十余位著名作家的关于北京胡同的散文。这些作家中,有些在胡同中居住了数十年,有些则只是于胡同中短暂居住。由于居住时间长短及在不同地区的居住经历等原因,他们对胡同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情,每篇文章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北京的胡同生活。

那些改过名字的北京胡同,竟然还有这一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