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这是“秋览城”主题

18次推送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梁启超为何没有选择北京为居住地?他在北京20年的讲学生涯里都有哪些不寻常的故事?10月13日,由北京阅读季与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的“解玺璋聊史——梁启超与北京城”在北京角楼图书馆举行。这也是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秋览城”主题阅读活动之一。

解玺璋曾表示,“梁启超以现实性的品格进入当下的公众视野,恰恰显示出其思想与现实政治变革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认为,人们谈论梁启超,是期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摆脱困境与困惑的启示和点拨。活动现场,面对热情的读者们,解玺璋将梁启超的一生,以梁启超为中心的知识分子的求索、彷徨与担当等故事娓娓道来,找寻其中与北京城有关的文化印记,感受古都文化,为读者们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梁启超传》

解玺璋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新版《梁启超传》是解玺璋历经五年时间,根据近几年关于梁启超的新近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细致的增添修订。本书由解玺璋根据以往研究资料,结合最新收集到的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吸取学界同仁的意见、读者反馈,形成的一部传记作品。

书中根据最新材料“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马勇先生主编的《严复全集》,特增补的“梁启超与诸兄弟”“梁启超与严复”“梁启超与宋教仁”3章,弥补了言有未尽之憾,进一步增强了这部传记的全面性。

书中,解玺璋以梁启超的一生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严复等人的交往为横轴。梁启超曾四次入京参加会试,他是康梁“公车上书”中最积极的鼓动者与参与者,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新思想,戊戌变法时成立保国会、上书谏言,筹办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任教清华、严谨治学……身处大变局中的他不断为时代进步与国家存亡上下求索。现场有不少读者在阅读后反馈道,这本书能够让他们进行更加系统地研读,帮助他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奇才。

化育思成的故事

学业

梁思成是梁家的长子,梁启超对他的期待和关心自然更多了一些。梁思成的童年是很清苦的,由于是在流亡之中,梁家的生活始终非常拮据。但知识渊博又充满爱心的父亲,仍然让他觉得自己的童年时光是趣味无穷的。像对待思顺一样,梁启超也是儿子的启蒙老师。1915年,年仅十四岁的梁思成就考取了名气很大的清华学校, 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人生。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梁思成在清华八年,终于出落成一个学养扎实、发展全面的有为青年。1923年初夏,梁思成即将从清华学校毕业,准备赴美留学。5月7日这天,恰逢“国耻纪念日”,北京的学生照例在天安门前举行纪念游行。中午时分,梁思成和弟弟梁思永骑着摩托车上街,行至南长街口时,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横撞过来,当时就把兄弟俩撞翻在地。思永血流满面, 跑回家中报信,思成则被压在了摩托车的下面。在这场严重的车祸中,梁思成伤势较重,左腿骨折,脊椎也受了伤。出事后,肇事者居然不加理睬,扬长而去。后经查明,肇事者不是别人,正是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金永炎。但他撞的毕竟是梁启超的儿子,思成的母亲李夫人从天津赶来,亲自到总统府责问,社会舆论也闹得沸沸扬扬,迫使金某人不得不到医院慰问,总统黎元洪也亲自出面赔不是,才平息了这件事。

1924年6月,梁思成携林徽因赴美留学。梁思成在学习方面非常专注,全力以赴,好学不倦,同学们都很佩服他这一点,梁启超也不为此担心。但是,他却很担心思成的身体。1925年,他每次写信给思顺都要询问:“思成身子究竟怎么样?思顺细细看察,和我说真实话。”

半年以后,梁启超又在信中和思顺谈起思成的身体:“思成体子(身体、体质)复元,听见异常高兴,但食用如此俭薄,全无滋养料,如何要得。我决定每年寄他五百美金左右,分数次寄去。”他还对思成说:“你常常头痛,也是令我不能放心的一件事,你生来体气不如弟妹们强壮,自己便当自己格外撙节补救,若用力过猛,把将来一身健康的幸福削减去,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梁启超

仔细体会他的这番话,梁启超对于梁思成的担忧,似乎并不全在身体,更在他的精神和治学方法,在同一封信里他还说道:“我这两年来对于我的思成,不知何故常常像有异兆的感觉,怕他渐渐会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所以,他劝告思成,做学问不要专于某一门:“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他接着讲道:

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什么叫苦口婆心?我以为,这总算是苦口婆心了。他还谈到治学的方法:

我国古来先哲教人做学问方法,最重优游涵饮,使自得之。这句话以我几十年之经验结果,越看越觉得这话亲切有味。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 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炖的工夫。不独于你身子有益,即为你的学业计,亦非如此不能得益。你务要听爹爹苦口良言。

婚姻

就像梁思顺与周希哲的婚姻一样,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也被梁启超视为自己的得意之作。梁家与林家可谓世交,梁启超和林长民的交情,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二人共同筹划成立宪法研究会的时候。在交往中,两人的共鸣和默契表现在做人和兴趣的诸多方面,他们很快就成了意气相投的好朋友。所以,当儿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两位父亲几乎同时想到了联姻这件事。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1920 年,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在伦敦。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因与当时一男作家同名,故改名。

1919年夏天,在他们的刻意安排下,十八岁的梁思成在父亲的书房里见到了十四岁的林徽因。不过,对于儿女的婚姻,梁启超并不主张完全由家长包办代替,他一再表示,他只负责观察、挑选, 给他们提供相识、了解、培养感情的机会,最后的决定权还在儿女手里。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12岁的林徽因在北京

梁思成后来成为中国现代建筑学领域的一代宗师,林徽因也在文学艺术诸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为父亲的梁启超是付出太多的心血了!他们结婚之后,梁启超还有两点新的希望给他们:“头一件,你们俩体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健康上开一新纪元。第二件,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脾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这两种希望,我想总能达到的。”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撰写《梁启超传》一书,解玺璋表示自己写人物传记是有点信念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没有材料,宁可放弃,绝不妄言”。梁氏后人最新公开的“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无疑是为解玺璋的研究添砖加瓦,“南长街54号”虽已不复存在,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印记着实为北京文化增添了一抹色彩。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据出版方介绍,《梁启超传》共计110万字,书中包含400余幅罕见的清末民初照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梁启超本人及其家庭、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情形,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这样评价《梁启超传》,“梁启超是百科全书般的人物,如同大海汪洋,一本书‘把握’其一生,委实不易。玺璋文史兼修,对梁研究有素,此书清晰、全面把握、分析了梁的一生,确实难得”。今年秋天,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带你一起阅读梁启超的一生,领略时代风云变化,体悟文化韵味。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

解玺璋 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