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讀書是種宗教時,買書就成了朝聖

當讀書是種宗教時,買書就成了朝聖


萬不要相信自己的記憶力,其實人的記憶是很不靠譜的。比如我,總是記得北京的雕刻時光是家書店,其實它是包假管換的咖啡屋。發生這種錯誤當然是我很喜歡這個名字的緣故,覺得太文藝了,真乃裝B之必備。不過這裡確實跟書分不開,因為它就在萬聖書園旁邊。

當讀書是種宗教時,買書就成了朝聖


當讀書是種宗教時,買書就成了朝聖


想當年(上個世紀末)跑北京去,大半要去海淀鑽書店的。這裡除了萬聖書園還有國林風風入松啥的,當然,要想深入裝B還得跑到美術館三聯去,那裡故事也不少,可惜當時我更多地是對旁邊的黃河面條垂涎三尺。

當讀書是種宗教時,買書就成了朝聖


開書店其實是個體力活兒,因此比較適合男人幹。就像《有話好好說》裡喊“安紅我愛你”的姜文,典型書販子的形象。接觸多了賣書的我才知道原來賣書跟賣白菜、賣鹹帶魚並無區別。賣書的人都知道,一捆書老沉了,天天折騰,沒把子力氣根本幹不動。因此當年在西直門批發市場(早拆了)看到一個曼妙的山西女子也在賣書,還小小地惜香憐玉了一把。賣書的累,買書的也未見得輕鬆。多少次行走在冰冷的批發市場裡,最大的願望就是開著摩托車一家一家轉就好了,又省時間又省力。

當讀書是種宗教時,買書就成了朝聖


不過想來這跟古代比還算是很幸福的了,古代賣書更講究。據說漢代中國就有了書店,那時候叫書肆,其實我挺替他們發愁的,那時候還時興在竹子上寫書呢?想買一套《先帝語錄》就得套上驢車去拉。萬一買套《大漢朝百科全書》,連賣書的夥計帶買書的哥哥一併累抽筋兒了也說不定。到了唐朝這種情況有所改善,印刷術出來了,可是另外一個問題是印刷出來的書暴貴,一般讀書人壓根兒買不起,這個時候賣書的地方改名兒叫書坊了,然後書坊門口每天打早晨就蹲一堆人,或者戳塊牌子,上面寫“抄書”,這些大多數是認得些字沒考上大學的,看到來買書的就“轟”地一聲圍過去,吵著要活兒幹。買書的隨便挑揀一個,說“給老子抄一本《大唐西域傳》吧,接到活兒的千恩萬謝飛奔回家去抄,白不休夜不眠地抄一個禮拜交活兒,算上賞錢抄三本比買一本兒還便宜呢!沒輪上的就去拿腦袋撞未央宮的牆。後來這些人抄多了,還分了階級,有人專門抄諸子百家的,有人喜歡短平快的就去攬抄唐詩的活兒,還有些不入流的只能去抄《少女的心》之類的混飯吃,挺為人不齒,不過聽說這一撥兒後來都賺到了第一桶金,其中還有很多公司都搗鼓著上市了。

當讀書是種宗教時,買書就成了朝聖


再到後來情況稍微好了點,呃,其實是更難了。賣書買書的還得冒著生命危險。到了明朝大興文字獄,讀書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會被攤到那起文字官司裡去。所以賣書就成了最危險的工作之一。賣書的夥計去保險公司投保人家都不搭理。書店門口仍舊蹲著一幫人,不過不再是抄書的,而是東廠西廠的特務,專門來盯著非法言論的。情況緊急的時候房樑上也蹲,你無論用多小的聲音說話都會被蹲在房樑上的特務拿筆記在一張紙上,疊成紙飛機傳遞給外面蹲著的同伴,有時候也疊成火箭拿猴皮筋兒射給同伴,總之要保證你這邊話還沒落地,那邊錦衣衛就得到消息前來捉拿,所以那個時候書坊夥計都很胖,吃主子吃的,主要原因是擔心吃了這頓就沒下頓了,人一絕望就容易長肉。買書的出門也都自備遺書,跟哭做一團的家人告別後揣著銀子去往書坊玩兒命;成功買回來後還得燒注香吃頓飯壓壓驚什麼的不一而足。

當讀書是種宗教時,買書就成了朝聖


(這說明賣書是自古就有的,所以看遍古裝電視劇裡都沒有賣書的地方,搞影視的人一定得把這個情況反饋給你的導演,告訴他這種真實情況。)

當讀書是種宗教時,買書就成了朝聖


到了新社會賣書的大部分都變成了女的,而且書都隔著櫃檯插在深深的書架上,經常我必須得隔著擰眉立目的女售(TU)貨(HU)員叉開按著櫃檯的胳膊縫隙搜尋目標,這自然練就了我的一雙好眼力,甚至能在售貨員沒煩之前就找到喜歡看的書,可見嚴酷環境確實能夠使人進化出新的功能。不過打朋友開書店之後,在書店買書就很少了,尤其是現在網上買書,不知不覺錢就沒了,所以想想還是應該更多去書店買,看著白花花的銀子流出去,肉一疼就會記住買回來的書得認真讀。現在養成了個習慣,去往各個地方必得到當地名書店去遛達,當然早就不是朝聖的心態了,是集合了裝B、懷舊、撿便宜、附庸風雅、其實找不著更好玩的地方等多重因素,另外也怕人氣太低書店都倒閉了想添根柴禾的意思,畢竟讓一個人玩命寫,一輩子能在1M的Word文檔裡寫滿了已經是奇蹟了,用不了多久全世界的知識放在一塊硬盤裡就富裕,買啥書啊,只要到硬盤那裡輸個密碼就夠了,連底商都不用,賣書這個行當就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