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讓梵谷的畫動起來!


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讓梵高的畫動起來!


一、梵高的畫動輒幾千萬美刀,有的甚至上億。普通大眾想去看,還要跑到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博物館,或者私人收藏者家裡。要是在網上和書本上看他的畫,總歸是小小一塊,帶來的感受有限。現在花幾十塊錢的電影票,就能去電影院裡看大銀幕上的梵高畫作,還是動起來的、有故事的。你會發現郵遞員、加歇醫生、彈鋼琴的女孩這些梵高筆下的人物活了,你會發現了倒影在羅納河裡的星星閃爍起來了,你會發現梵高筆下的田野一派生機:火車飛馳而過、農民辛勞耕種、烏鴉群起驚飛……

這一切都要感謝《至愛梵高》的兩位主創和他們招募的畫師們。電影在這裡作為藝術媒介,達到了傳遞美、感染大眾的作用,不得不說《至愛梵高》用油畫原畫裡的場景做電影的概念,本身就是成功的,完成得也很好。

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讓梵高的畫動起來!

電影裡,羅納河以背景的方式出現


二、65000幀油畫,製作成將近95分鐘的動畫片。George算了一下,正好是每秒12幀。怪不得觀片的時候有種頓挫感。這種頓挫感在模擬手持鏡頭的時候絕佳。記得《至愛梵高》裡至少有三處模擬手持鏡頭,都是回憶,第一段是唐吉老爹在酒吧裡第一次見到梵高的時候,那時候梵高剛剛來到巴黎,在酒吧裡隨手畫畫,被人嘲笑羞辱,手持的不穩定感恰好符合了梵高當時的境遇。第二段手持是奧維爾的旅館女招待艾德林的回憶,梵高自殺之後被抬回小旅店,這樣的鏡頭用手持當然是絕佳。

頓挫感除了和黑白色的回憶搭配,和明麗的現在時配合地也很有感覺,讓人覺得畫面彷彿介於油畫和電影之間,既不是靜止的,也不像電影那麼連貫,這種兩不靠的感覺,很奇妙。

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讓梵高的畫動起來!

烏鴉


三、拋去油畫電影的屬性,《至愛梵高》使用的依然是司空見慣的電影語言:正反打、特寫、全景等等。有幾處光線的製作很細膩,一處是盧蘭剛到旅館,和艾德林在酒店門口聊梵高,外面由雨轉晴,兩個人臉上的光線也由暗變亮,照應著兩人初次見面的熱絡;另一處是盧蘭從教堂回到旅館,艾德林沖盧蘭發火,下午的天光漸漸變暗,兩人臉上的光線也由亮變暗,照應著兩人關係將崩。回憶的黑白、現在的彩色都是慣用手法,其他也真沒什麼好說的。

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讓梵高的畫動起來!

郵差


四、George在瞭解了“梵高宇宙”這個說法之後,明白《至愛梵高》對真實歷史的還原度很高,沒有戲說、科幻,竊以為只有這種誠肯的態度才配用梵高的原畫,加一星。但也不是沒有遺憾。梵高有癲癇病和其他精神障礙,經常產生幻聽和幻覺,按說電影在這方面可做的文章太多,然而電影沒有,也就導致《至愛梵高》對梵高的內心世界表現欠缺。舉兩個不成熟的小栗子,《王牌特工2》里科林.費斯的記憶被喚醒的時候,導演製造了滿銀幕的蝴蝶來模擬他的主觀世界;《大護法》裡,大護法受傷後做夢,絢爛的夢境也很出彩。梵高的畫那麼有張力,找一兩幅來表現一下他的幻覺不是挺好麼,然而,木有。倒是有幾個盧蘭的夢境,模擬了梵高的主觀,可惜不過癮。

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讓梵高的畫動起來!

加歇醫生


五、《至愛梵高》前面有點《公民凱恩》,後面有點《羅生門》,甭管啥套路只要用得好就行。但對於梵高本人,可挖掘的東西應該很多。比如作為一個生前沒有賣出一幅畫的畫家,究竟對自己有沒有懷疑?又如作為一個前期啃老、後期啃弟的破敗畫家,對家庭有木有愧疚?前一個問題走向了理想與現實的對立,後一個問題走向了家庭倫理。可是電影似乎對這兩個問題都是點到即止,只在最後藉由加歇醫生之口說出提奧梅毒三期的事實,給梵高的震動不小,沒有繼續挖掘,又回到了梵高對藝術的熱愛上來了。給人感覺劇情上的張力不夠。

再舉個不成熟的小栗子,前不久的《暴雪將至》,段奕宏為了理想各種玩命,10年後在禮堂裡,老大爺跟他說:保衛科的人沒得過勞模。有了前面的玩命,這裡的“沒得過勞模”才震撼。可是《至愛梵高》並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沒有給觀眾一個如此有戲劇張力的情節。

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讓梵高的畫動起來!


最後,片中人物都是照著真人畫的,仔細看,能找到你熟悉的面孔。

梵高一生極其悲劇、極其潦倒,他想要做神職人員,可惜不喜歡數學,耿直又熱情的他被神拋棄;他的幾段感情都無善終;他節衣縮食,餵飽了畫布,掏空了自己;他無人理解,即使是同行如高更,也對他極盡嘲笑;他周圍的人,無不是懷著這樣那樣的目的,郵遞員當模特也是為了收費,高更和其他人陪他玩,也是為了提奧的錢;客死他鄉……按說這樣一個人的人生,不應該是灰暗的嗎?但《至愛梵高》裡的每一幀絢麗多彩的畫面,都來自這個被灰暗人生拋棄的人,彩色,還是灰暗,真的值得人思考。

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讓梵高的畫動起來!

電影裡,遠處的火車開動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