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患癌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剛剛,一條新聞震驚了所有人。

陪伴了一代觀眾的央視主持人李詠因癌症去世,年僅50歲。

李詠的妻子,多屆春晚總導演哈文在微博發佈了這一消息:

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

李詠患癌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幾個小時過去了,或許仍然有人不敢相信這個消息。因為李詠的銀幕形象實在太過深刻,彷彿昨天還在電視上看到他談笑風生的樣子。

斯人已逝,我們還無從知曉箇中細節,也不知道是身體的哪一環出了問題,才讓他剛到半百便患上癌症。

唯一能做的便是對生者哈文表達誠摯的慰問。面對丈夫的離世,我們不能苛求她務必堅強,只能默默希望她盡情釋放。

死亡,是我們每個人終要面對的歸宿。而至親好友的離去,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遭遇。

哲學家說:生命,就是一場死亡練習。

雖然這麼說未免有些絕對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何面對死亡,其實是我們人生的一場大考。

李詠患癌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李詠患癌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港臺地區有一種職業叫做安寧護理,主要職能是對患者的臨終關懷和對生者的慰藉。

我曾經聽過臺灣安寧護理專家紋貞老師的課程。她有一次分享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天,一個學生在上紋貞老師的課。途中,她接到一個電話,來不及抹去眼角的淚水,匆匆忙忙跑出去。紋貞老師忙追過去。女生的頭垂地低低的:老師,我要回家。

原來女生的父親罹患肺癌晚期,電話裡傳來剛剛父親過世的消息。女孩泣不成聲,雖然她其實很早就已經知道將要和父親道別的事實,但沒想到噩耗來得那麼急切,讓人猝不及防。

前幾天離開家回學校時,女孩因為瑣事和病中的父親起了爭執,至今沒有和父親說過一句話,更別說是道歉的話。想到這裡,不禁淚崩。

這個女孩子異常乖巧懂事。當天晚上還給老師發信息:老師,對不起。我白天打斷你上課,慌不擇路跑出去。

紋貞老師大為感慨,為自己一時忙亂忘記白天那個女孩心生抱歉。

白天的課剛好是指導學生做父母的人生故事書,藉由故事書幫助每一個為現實奔波不息的人們整理和回顧過去,重新思考關於生命的意義。

女生原本計劃做媽媽的人生故事書。因為她有一個弱智的弟弟,父親臥病在床,這個家裡,媽媽最辛苦,最操勞。

但是,現在她更想做父親的人生故事書,因為她還沒有來得及對爸爸說一句對不起。爸爸是帶著遺憾和未了的心願走完人生的。

其他同學做家中長輩們的人生故事書是要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坐在一起促膝訪談的。小輩要聽長輩講過去的點點滴滴,回憶生命歷程中的挫折成長,悲傷歡愉。

老師請女孩蒐集爸爸的生前故事,製成影集,最重要的是把想對爸爸說的話都說進影集裡。

影集裡,每一幕都彷彿刻著女兒對爸爸的話:對不起,謝謝你!

影集裡,女兒記錄了一位父親,從男孩到丈夫再到父親,從健康人到病人再到臨終者,從不願拍照到主動要求拍照(怕以後再也沒有機會了)的人生轉變。

每一件再重要事情在死亡面前都變成微不足道,每一個再強大的個體在臨終者面前也都變得戰戰兢兢。

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李詠患癌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李詠患癌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臨終前,四件事

20年前,袁苡程在紐約大學讀心理學研究生,她的論文選題是關於人類懺悔心理。她去紐約藏書最豐的圖書館蒐集素材,結果發現能找到的大部分是名人的臨終遺言。

於是她花了三百五十美元在《紐約時報》上登了一則廣告:

如果你在臨終前仍有話不能說,請放心地把你的秘密和心願匿名託付給我,以便輕裝上路。不要帶著它們去天堂,因為它們只屬於塵世。來信請寄:靈魂保險箱收,紐約xxxxxx郵政信箱,郵編xxxxx。

後來發生的事情始料未及,臨終患者的信件接踵而至,它們來自大學教授、出租車司機、大公司總裁、艾滋病人、普通家庭婦女,還有隱居多時的好萊塢明星。

有一位身患絕症的老人在來信中寫到:

自己年輕時當過郵差,因為嫉妒情敵而惡作劇,最後導致了一個姑娘死去。後來的人生,他一直帶著深深的懺悔,選擇獨身。並沒有人知道這樣的選擇是為了為什麼。今天願和盤托出,把這個沉重的秘密卸下。因為很快就要走了。只有親口懺悔才能安心。

袁苡程把來信中的故事整理後編進了一本題目為《再不說就來不及》的書裡。

書裡面的每一個故事都在向人們訴說:生命最後的時光,最想做的事情逃不開這四件:道謝,道歉,道別,道愛。

在臺北馬偕醫院的安寧病房,有一位母親壽終正寢。成年的子女此時像年幼的孩子不知所措,嚶嚶哭泣。負責安寧照顧的護士平靜地為母親撤走治療,擦洗身體,換上最後的衣裝。

她輕輕地對家屬說:媽媽很安詳,現在她還能聽到我們說話,有什麼要告訴媽媽的,現在就可以說,可以說愛她,可以對她說抱歉的話,可以和她好好道別,可以最後謝謝她。

從生理上來說,人死去後,他的聽力還將餘留幾個小時。造物主在進行人體構造功能設計時,就考慮到了讓生者和逝者好好做完四件事:道謝,道歉,道別,道愛。

在護士的指引下,最後的關懷在悲傷而有序的進行中。子女們護送母親進電梯,護士站在電梯口,向逝者深深一鞠躬——

這是臺灣醫護界表達生命敬畏的儀式。

這小小的儀式詮釋了對善終的涵義:就讓生死兩相安。

李詠患癌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李詠患癌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不忌談死,才能更好表達愛

哈文的微博,儘管只有“永失我愛”是寥寥四個字,可是愛與痛都足以震顫我們的內心。

一個人走到生命的終點,藥力已盡,人事已畢,天命所歸,強行續命其實也無多大意義,需要的更多的是家人最後的陪伴。

做護士的朋友小張的科室裡有一個特殊的雙人病房。住著兩位快滿百歲的老奶奶,同是癌症末期的病患。醫院派了一位護工阿姨負責兩位奶奶的日常。

其中,有一位奶奶年輕時,吃過很多苦,帶大幾個兒女,生命終末的節點上,身邊卻只剩下一個女兒,然而也無法經常來看望她。老奶奶非常依戀護工阿姨。

只要護工阿姨稍微偏向另一位奶奶,就會招致她的嫉妒。她常用的招術是:把飯菜灑在地上,揚言絕食,滴水不進。

這次,又因為一樁小事,奶奶故伎重演。這一會演的有點過頭,整整四天不吃不喝,護士,阿姨怎麼勸都不理睬。

小張護士很著急,把問題帶到安寧護理課程現場。紋貞老師笑盈盈地說:辛苦的護士和護工阿姨告訴奶奶,大家有多愛她,有多在乎她了麼?

小張護士回憶道:好像沒有。我們只對奶奶說,奶奶,不吃飯對您的身體不好,營養跟不上,病不能好。

老師溫柔地說:安寧護理不忌諱談論死亡,卻促使我們會更加珍視一息尚存的生命,及時表達對老奶奶的愛。回去試試看。

小張護士回到病房和護工阿姨來到老奶奶面前,不再勸她進食,只是告訴她:我很愛你,我很在乎你,我不會不管你。

後來,又聽到小張護士帶回來的消息,老奶奶終於轉頭看他們了,也開始進食了。

也許在生命的尾聲,比死亡更讓人害怕的是冷漠和拋棄。

李詠患癌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李詠患癌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對喪親者進行悲傷輔導

死亡教育歸根到底是為了活著的人更好的生活下去。

當我們身邊人痛失至親時,我們的話語雖然未必起到作用,但足以寄託我們的真情。

辛苦了。

難過是自然的。

悲傷是重要的。

有時候,哭出來也許會好一點。

你很想念他(她),也很想念他(她)。

這是一個困難的時刻,可以給自己多一些時間。

這些語言的理念是基於把悲傷看作情緒這條河流的組成部分。不能迴避它,輕視它,可以允許它自由地流淌,用河流中平靜,快樂的元素把悲傷慢慢代謝掉。

而下面這些話,儘量不要說。

別難過了。

別再哭了。

要堅強,要勇敢。

時間久了,就沒事了。

忙一忙就可以忘記痛苦。

人生就是這樣,有失有得。以後會更好。

我們尊重逝者,因為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尊重逝者也就是尊重生命本身。

謹以此文對李詠老師寄予深切緬懷,也祝福哈文老師一生平安。

李詠患癌去世:正視死,才能直面生

作者簡介:姚瑤,富書專欄作者,浙江某高校護理老師,獲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心理學,教育學終身學習者,專注於親子,情感,社會心理方面的寫作。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