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造假大揭秘

货币是具有明确价值并被市场接受和使用的特殊商品,只有国家发行的货币才具有真正价值,拥有货币就是拥有财富。可是,货币是有限的,于是,就有一些人冒着触犯法律的风险去伪造货币。

在中国,自商代出现实物货币后,千百年来,相继流通过金、银、铜、铁等不同材质的金属货币;此外,中国还是最早发明纸币和使用纸币的国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货币造假。

铜钱造假

所谓古代铜钱做假就是偷工减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减轻钱币重量,二是原料掺假。

钱币造假最早出现在西汉文帝时期,至此之后,私铸、盗铸铜钱之风便屡禁不止,离奇的是,官府和民间均有私自铸造钱币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古代铜钱的性质有直接关系。

唐代之前,铜钱是以铜的重量命名并确定其价值的,一经国家确定后不能改变,铸钱就是增加财富,越多越好。但是,铜材是有限的,因此,在铸钱时,为了牟取更大利润,通常会偷工减料。

比如,西汉初年,沿用重量为十二铢的秦半两钱,但由于铜材不足,铜钱严重匮乏,于是,铸造的半两钱其实只有八铢重。后来,更是逐渐减轻重两,铸造四铢半两和三铢钱;还有将重十二铢的钱融化,做成三铢重的半两钱当成十二铢重钱用的现象。如此混乱的币制直接导致民间盗铸私铸钱币行为猖獗。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货币改革,废除半两钱,铸造新型的五铢钱币。但是,东汉末年,董卓当政时又将五铢钱改成了一铢重,货币瞬时贬值了四五倍。钱币像鸡的眼睛那么大,称为“鸡目五铢”。此时,民间钱币私铸也蜂拥而起,这种钱币不仅小而且铭文几乎看不清楚。

古代钱币造假大揭秘

私铸的鸡目五铢

西汉王莽时期,曾推行了几次钱币改革,发行最多的是“大泉五十”,一枚大泉五十相当于50枚五铢钱。《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说的是当时官民私铸钱币之风极盛。私铸的“大泉五十”是民间自制模板仿造的,不但不如官钱那么精致,而且文字扭曲,钱本身的重量也很小,但即便是这样的货币,也依旧能在民间流通。

古代钱币造假大揭秘

官铸和私铸的大泉五十

到了唐朝,以重量为钱文的习俗被废除,钱文改为通宝制。钱币的面值有小平(一文钱)、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之后,历代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私铸铜钱,这些私铸钱的特点就是尺寸小、重量轻,且钱文不够清晰有力,铜质不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铜钱的特殊性质,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铸造的钱币其实都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因此,今天我们看到有不少减重和铜质不纯的粗拙钱币基本都是当时的私铸钱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