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 古城再現活力

北京的地名兒總是很富有鄉土特色。三里屯、後廠村這些名字,或是代表了最前沿的時尚,或是代表了繁榮的互聯網經濟,都可以稱之為北京的新地標。這些

地標的鼻祖就是小學課本里都會出現的高科技地標——中關村

創新驅動發展 古城再現活力

北京管轄有“中國硅谷”之稱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僅該區域就擁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的國家(市)科研院所20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67個。因此,科技無疑是根植於北京的“基因密碼”。

創新驅動發展 古城再現活力

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確定五年來, 北京市把“三城一區”確定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臺:聚焦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升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創新驅動發展 古城再現活力

“三城一區”的建設,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最重要的是培養全社會的創新能力,激活創新熱情,讓科技工作者的知識產權有保障。在當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生產力的戰略資源,已經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囿於知識產權極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司法保護必然走向機構的專業化、管轄的集中化、人員的專業化。因此,在中關村的前身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設立不久之後,1993年8月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率先設立全國首家知識產權審判庭,開專業化審判先河,集中管轄涉國家專利、商標行政案件。

創新驅動發展 古城再現活力

二十餘年來北京法院在知識產權審判實踐中提出了許多保障公正審判、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創新舉措,如設立庭前證據交換制度、提出證據材料規範化等等。這些曾被認為是司法系統中的“吃螃蟹”之舉,如今已成為許多法院知識產權審判的基本制度,讓當事人平等的享有訴權,平等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創新驅動發展 古城再現活力

面對日益增長的案件數量和日益提高的專業化強度,2014年11月,全國首家知識產權法院在北京成立。這家法院組建了13個專門的專利法官團隊,13名法官從事知產審判工作平均時間超過13年,有8名法官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專門審理實踐中不斷湧現的高技術案件。

創新驅動發展 古城再現活力

如果碰上了法官也不具備專業知識的領域的案件呢?別急,他們還有自己的“翻譯官”——技術調查官幫助法官准確理解技術問題,對相關技術難點作出判斷。這些技術調查官由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國知局審查員等技術專家組成,背景覆蓋專利案件涉及的各個技術領域,參與出庭、進行技術諮詢、出具技術審查意見,充分保證了案件審理的專業性、中立性要求。

創新驅動發展 古城再現活力

2015年至2017年三年間,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在判決認定侵權的侵害專利權案件中,平均判賠數額分別為45萬元、138萬元和66萬元,始終維持在較高區間內,遠遠超過全國專利侵權案件8萬元的平均賠償數額。 當事人既贏得了官司也贏得了市場,也更有動力去創新創造。

未來,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作為北京“三城一區”建設中引領全國發展高地的產業將進一步向前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將繼續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成為激勵創新創造的助推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