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更多名校不面試大陸高中生,自我認識上的清醒很重要

心路獨舞

當厲害了某某某最盛行的時候,清醒著的人群幾乎沒有說話的機會,因為自大的群體已經自嗨到了極點,任何冷靜的提醒都會被當作不愛國的言論來鞭撻,直到一個小小的芯片打醒了不少人。的確,差距確實擺在那裡,我以為厲害人的厲害言論會慢慢收斂。

前兩天有個話題,起源於是有人問“如果美國不讓中國留學生去讀書了,我們怎麼辦,國內的高等教育有美國先進嗎?”這原本是一個禿頭上的蝨子一般答案明顯的問題,殊不知底下一片“厲害了”的評論,中心意思就是中國的高等教育早就超越美國了,無語的我耐心寫了各方面的差距,引來的居然是“別有用心”的疑問,自大自嗨到如此地步,讓我不得不懷疑這些人究竟是真愛國還是打著愛國旗號的賣國賊。

但我沒有想到的是,這兩天,這些相信中國高等教育早已超越美國的人甚至都問到了這樣的話題,申請國外名校(碩,博)時,從國內本科大學畢業的中國學生與從國外本科大學畢業的中國學生相比的優勢有哪些?Excuseme? 既然相信中國高等教育已經超過美國,為什麼還要申請美國名校的研究生院呢,這是多麼自相矛盾的問題啊,讓我不得不為這些人的智商捉急。

如果不講情面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沒有任何優勢。

首先語言上,能從國外本科畢業的學生,外語肯定是過關的,因此申請研究生院的時候,一般都是可以免考外語的,申請錄取委員會也不會把他們的外語作為一個不利因素考慮,而對國內本科畢業的學生,即使外語標準考試成績很好,(Skype)面試的時候外語也會被反覆挑剔,這不是歧視,而是在中國學的外語出國以後有很大的鴻溝需要跨越。

其次從文化上,在美國本科畢業的學生,對美國大學文化、社會習俗、人文習慣、教育體系等已經比較熟悉,在錄取委員會的眼裡,會比國內畢業還沒到美國的學生有更大的機會適應美國研究生院的學習,最後順利畢業。

另外從申請資料上,美國大學提供的成績單、美國大學教授提供的推薦信比中國大學的成績單、中國教授提供的推薦信更有可比性,也更可信,這也不是歧視,而是我們經常造假的惡果,再加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與其費力去弄懂一個搞不懂的申請生,還不如就簡錄取一個搞得懂的國際生來滿足組國際生的錄取比例。另外在美國讀了四年之後的學生寫出的申請信會比國內畢業的本科生更地道,也更makesense(字詞達意),這一點國內畢業的真的沒法比。

最後要說的是名校對中國學生的態度上已經大為轉變,繼耶魯開始不熱衷錄取中國留學生之後,不少美國名校都表示了同樣的態度,我曾寫過一篇題為《哈佛大學等藤校不願招中國和亞裔學生了》的文章,其中提到不少藤校、尤其是耶魯和哈佛大學不願招收或者少招來自中國的學生是近來的趨勢。對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名耶魯大學金融教授的評價代表了藤校乃至美國大學對中國學生的普遍看法,“思維方式那麼僵化、偏執,社會交往能力又那麼差,除了自己狹窄的專業就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怎麼表達自己……”而哈佛大學的教授則表示,中國留學生因為在異國的寂寞和缺乏獨立開拓能力,因此更熱衷抱團,不僅影響語言和文化的融入交流,還對融入當地朋友圈缺乏主動性,入職場之後弊端就會顯露出來,創造能力缺乏,領導能力鮮有,思辨能力乏乏,溝通能力很差,沒有團隊和合作精神等等。

而更值得讓人深思的是,2018-2019年美國一些名校的錄取中,對國際和綠卡的情況也有了新的要求,包括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在內的名校將根據學生畢業的高中所在地來決定他是否屬於國際生申請池,也即雖然在美國之外的國家讀書的美國身份持有者並不是國際生,但他們會與國際生一起參與申請競爭,換言之,即使已經持有美國綠卡甚至護照,只要高中不是在美國完成的,申請這些名校的時候還是會進入到國際學生申請池。也就是說即使是美國身份,名校卻不願意相信你的非美國高中教育,那些來美國生子的人看來必須繼續破費送孩子到美國來讀書才能破局了。

寫到這裡,國內的教育在別人眼裡是什麼樣的印象已經很清楚了,我說這些並不是為了貶低什麼,而是想喚醒那些中了厲害了毒的人,雖然我知道我是叫不醒那些裝睡的人,但事實是我們確實還是發展中國家,不論是教育投入、教育質量和人均收入等都一直徘徊在比較低的水平,還有像這兩天刷屏的中芯黴番茄事件那些眼睛直接看不到地方的糙點,所以只有正視現實、謙虛低調、立足發展才是正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