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寒亭拾遺:從浞封故國到寒亭古驛

聚焦寒亭

老寒亭拾遺:從浞封故國到寒亭古驛
務民生 敬請關注 畫鄉寒亭

老寒亭拾遗:从浞封故国到寒亭古驿

寒亭

老寒亭拾遗:从浞封故国到寒亭古驿

按行政區劃,寒亭是地級市濰坊的一個市轄區。廣義上的寒亭,可以拓展到1257.8平方千米的版圖區域,而本文所探究的“寒亭”,更多的傾向於狹義上的寒亭,指的是“寒亭街”,是以寒亭鎮為基礎拓展開來的寒亭城區,甚至是特指寒亭鎮東至圩子牆東門、西至浞河岸西門之間的鎮區範圍。這裡,恰是這一座欣欣向榮、方興未艾的濰坊北部新城發展的濫觴之地。

史書中所記古寒國 在濰坊寒亭區一帶

老寒亭拾遗:从浞封故国到寒亭古驿

浞河從南而來,上游的東、西浞河各自流經倉上村東西,在村北合流為一,繼續北上,最終穿越寒亭城區東片區。在康熙《濰縣誌》裡,它“在縣(濰縣)東北三十里,名寒浞河,經寒亭八十里入海,源出本縣車留莊。夏立寒國。”而乾隆《濰縣誌》說法更為詳細,“河有兩源,其西南一源出楊家莊,其東南一源出趙家莊,至倉上莊二水合流為浞河,繞寒亭而由容安入海。夏立寒國,故名。”

在距離上游東浞河東岸不遠處,有一處巨大的封土,名“寒浞冢”,傳說是夏代一位國君浞的墓葬。此處文物能否歸於夏代尚不能定論,是否確屬浞君之墓就更不能斷言了。

雖史無定論,但這以“浞”為名的一水一冢,卻把這方土地的歷史發端引向了古老的夏朝。相傳成書於春秋末年的《左傳》最早提及了寒浞之名,稱“寒浞,伯明氏之讒弟子也。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這段文字中的“寒”字,作為地名(部落之名)第一次出現在了歷史長河中,“浞”字作為人名亦然。寒浞,曾經是伯明氏一族中的一員,而這個氏族的部落之名為寒。

按照《左傳》的記載,歷史典籍裡確有“寒”地,或稱為“寒國”。那麼這個叫“寒”的到底在什麼地方呢?在西漢時期,平壽縣屬北海郡二十六縣之七,在東漢時期則屬北海國十八縣之三,兩漢北海郡(國)及平壽縣的區域即今濰坊地區無疑。《後漢書·郡國志》中的記載,就“寒”的位置給予了我們明確答案:“(北海國平壽縣)有寒亭,古寒國,浞封此。”再根據西晉杜預所言“平壽東有寒亭,即古寒國,蓋寒浞所封”,古寒國的方位大致可以確定了,史學界的公認即今濰坊市寒亭區一代,而自古沿襲至今的地名“寒亭”,水名“寒浞”以及古蹟名“寒浞冢”,都可成為這一判斷的佐證。

古寒國名稱之演變 隨朝代功能有不同

老寒亭拾遗:从浞封故国到寒亭古驿

我們瞭解到這片土地上,在夏代確有寒國的存在,那這寒國之名又何以演變為“寒亭”呢?

在現當代的資料裡,多言此地是在王莽篡漢之後“改國為亭”,在古寒國舊地改立“寒亭”,然後才有了寒“亭”這一稱謂,這種說法非常普遍。然而遍查《後漢書》等典籍,均未尋見東漢王朝“改古國為亭”一說的出處。在元代編纂、現存最早的山東地方誌書《齊乘》裡,倒是有類似的說法:“葢古人圖志詳明,故國廢城,皆立亭以為表志,後世蕩析不存,為可惜也。”原來是為了標誌古時候的故國廢城,曾經都於其舊地設“亭”作為“表志”之物。元人於欽因為其“蕩析不存”而可惜的“亭”,更應該是一種具有紀念物性質的實體建築,而非“鄉亭”之類的行政機構。

秦漢時代的“亭”,其實是一種基層行政單位,包含著治安治理和驛路通郵等功能。浞河兩岸的寒國故地,正處於秦代東去登萊的“馳道”之上,這一時期在此地設立具有包含通驛在內的多種行政治理職能的“鄉亭”,是非常具有可能性的。《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結合秦漢時期的濰坊地區的古城分佈,以及寒國故地在青萊古道上的重要位置來進行考量,寒國故地設“亭”的歷史要比王莽新朝“改國為亭”的說法要早得多。

漢代以後,“亭”作為一個行政機構的概念逐漸淡化至無,其行政功能被“鄉”、“社”等代替,其通郵功能則被馬驛所代替。寒亭一地,在行政區劃上逐漸演變為一個“社”,在通郵功能上則演變為“古亭驛”。《大明會典》是官修書籍,主要記載明代的典章制度,有載古亭驛:“萊州府,舊有平度州丘西蘇村、高密縣密水各驛,俱革。掖縣城南、朱橋、昌邑縣夏店、濰縣古亭各驛,俱隆慶四年革。”清朝初年顧祖禹所撰的《讀史方輿紀要》,綜記“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得失之跡”,述及了濰縣的古亭驛,“濰縣,……,又東北有古亭馬驛”,即寒亭古亭驛。

明代的馬驛,在“衝要去處”,設馬80匹、60匹或30匹,一般性“經行道路”的,則設馬20匹、10匹、5匹。就跟現代郵政體系裡的郵政機構一樣,大的郵政局所和小的郵政網點,會根據實際情況而設。那麼,寒亭的“古亭驛”是個多大規模的郵政機構呢?萬曆《濰縣誌》是濰縣地方誌書的開山之作,載“濰縣古亭馬驛,今編中馬九匹,編驢六頭,車伕四十名。”

舊時做為古亭驛 多處記載可佐證

老寒亭拾遗:从浞封故国到寒亭古驿

朝鮮使臣鄭道傳曾經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洪武二十九年(1392年),數次出使大明朝廷,從山東半島登陸而後沿官道西行赴北京。在一個冬夜,曾宿於寒亭古亭驛,並題詩《古亭驛》:“同雲濃似墨,飛雪白於綿。故國三千里,浮生一百年。吟詩無好句,覓酒罄遺錢。客裡多情況,郵亭得暫眠。”此亦可作青萊古道古亭驛之證。

明正德元年(1506年),寒亭店雲臺山上的三官廟(也就是後來俗稱的高廟)進行了一次重修。重修碑記中言及“濰之東北僅三舍許,有店曰寒亭,即古寒浞所封地,今置古亭驛”,而古亭驛丞的名字也出現在這通碑記的具名之中,曰“古亭驛丞莆田鄭燮”。

清康熙《山東通志》卷二十二載:“萊州府濰縣:固堤店巡檢司,在縣北四十里;舊設稅課局、古亭馬驛,俱裁。”告訴我們舊時候濰縣曾設置過古亭馬驛,後來被裁撤了。至於裁撤的時間,這裡沒有明確,但前朝的《大明會典》裡說了,是“隆慶四年革”,隆慶四年即1570年。隆慶帝明穆宗是個改革型皇帝,大批裁革馬驛只是他眾多改革措施中的一個小小末梢而已。

清代時,原古亭驛的通郵功能則被墩鋪所替代。在濰縣城南設總鋪,寒亭鋪則屬於往東北方向通昌邑的郵路上的一個墩鋪。清代知縣張耀璧在濰縣“捐設每鋪立旗一杆,夜則點燈派人看守,一則保護樹木,一則巡防匪竊”(見乾隆《濰縣誌》),設置了有高聳路燈的寒亭鋪,自然成為了漆黑夜裡的一景。

梳理前言,可初步得出“寒亭”一地的發展脈絡:

①夏代,為寒國。②秦漢,為“亭”,行政機構之屬,亦承擔郵驛功能。漢代此地曾設構築物“亭”以標識“故國廢城”亦大有可能。③漢代以後,寒亭之“亭”的行政機構之屬漸消,但“寒亭”之名卻留了下來。④明代,寒亭有“古亭”驛,但古亭驛設立於漢代以後的何時,未考。⑤明正德元年(1506年),寒亭之“古亭驛丞”為福建莆田人鄭燮。⑥明隆慶四年(1570年),寒亭“古亭驛”被裁革。⑦清代,寒亭鋪是濰縣總鋪下一個窩鋪,繼續承擔郵驛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