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長什麼樣?閬中錦屏山《鎮宅龜蛇》碑刻讓你一睹風采!

“玄武”長什麼樣?閬中錦屏山《鎮宅龜蛇》碑刻讓你一睹風采!

在閬中錦屏山碑林中,有一通落款為“吳道子筆”的《鎮宅龜蛇》石碑,該碑高160cm,寬75cm,厚10cm,為黃沙石材質,圖形採用陽刻手法,龜蛇交合,動感凸現,上下呼應,栩栩如生。由於年代久遠,此碑雖已有多處磨損和劃痕,但仍不失其高雅別緻的氣韻和塵封不了的獨特藝術造旨。

“玄武”長什麼樣?閬中錦屏山《鎮宅龜蛇》碑刻讓你一睹風采!

遠在上古時期,先民們雖然受到兇猛禽獸的威脅,但同時也從它們身上得到食物和衣料,能帶給人們益處的禽獸因而也被人們視為神靈之物,並因其具備諸多的超自然力量而受到崇敬。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便是根據動物中飛、走、行、遊,羽、毛、鱗、蟲和天、地、水、土等形狀特徵及活動範圍,分別從鳥、獸、蟲、魚四大類中選出的象徵,並賦予為民俗文化的獨特代表符號。這四種自然神靈受到特別敬仰和精神寄託後被統稱為“四靈”(亦稱四象、四神、四維、四獸等),又分別代表四個方位。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便有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說。後來,古人結合對天空二十八星宿劃分為東西南北四宮,每部分又由七個主要星宿連線成瑞獸四靈的圖形,於是由四靈的天象表號進而演變為天上的四方神靈,即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該通碑刻由龜和蛇共同構成“玄武”,為古代祥瑞的標誌“四靈”之一。玄武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相通。玄,即黑的意思,冥,即陰的意思。玄冥最初是對龜卜的形容,而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借問祖先,並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示給世人。後來玄冥的含義不斷演化延伸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稱:“北方玄武,太陰化生,虛危表質,龜蛇合形,盤遊九地,統攝萬靈,從來吾右”。

“玄武”長什麼樣?閬中錦屏山《鎮宅龜蛇》碑刻讓你一睹風采!

石刻:龜和蛇共同構成的“玄武”形象

從歷史上各地遺存的四靈圖形來看,尤以漢畫像石、瓦當、墓刻、民俗瑞獸紋飾居多,但尚未見其有與此《鎮宅龜蛇》相近似的玄武圖。只要疑視端詳碑刻愈久,便愈覺得祥瑞二獸蠢蠢欲動、呼之欲出:神龜引頸,靈蛇吐信,盤繞纏綿,若即若離,不僅表現出道家的一“陰”一“陽”,更體現了世間萬物的一“動”一“靜”。不規則對稱形的蛇紋疏密有致,線條流暢;龜身裙邊的乾、坤、巽卦飾,巧妙地詮釋著神龜負洛書的傳說故事;龜背上六星南鬥星座圖、作法通神的踏罡布鬥圖,寓意深奧,氣勢非凡。直觀地演繹了滄桑變換的萬千氣象。有道是方家道士“一點通三界,一橫照十方;乾坤高萬丈,吾神坐中央;道法本吾多,南蛇貫百合;用了吾一字、降盡世間魔”的一句讖語,整個圖形儼然不就是暗含了一個若隱若現的神奇“道”字嗎?!難怪多少年來它都影響著不少人的起居勞作和精神生活,卜吉兇、揚武威、鎮邪惡、賜富貴、樹正氣、乞平安,堪稱神通廣大,道法深遠。

由於“玄武”比其它三靈地位都高(傳說中青龍和白虎後來做了山廟的門神,朱雀成了天玄女),歷代都受到世人的頂禮膜拜:

——道教大神:在本土宗教中,因玄武大帝舍位入武當山修行後,號曰:玄武,故後世的道士逐漸將“玄武”演變為信仰之神。

——北方之神:《楚辭"遠遊》注云:“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史記"天官書》亦載:“北宮玄武,虛、危(注:星座名)”。

——生殖崇拜:古人用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現象相類比,崇拜生殖的神力,而蛇本身又是生殖和繁衍的象徵。“四靈”中唯一由兩種祥獸組合構成的“玄武”圖,即龜蛇交合的形象更是一種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標誌。

——水之神靈: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表明,北方屬水。《九懷章句》稱“天龜水神”;《後漢書"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緯水集成》卷六“河圖”亦曰:“北方七神之宿,實始於平,鎮北方,主風雨”。雨水不僅能克火,且也是萬物生長所必需。

——長壽象徵:自古龜即是長壽、不朽、堅硬(定)的象徵,“五千歲謂神龜,一萬年曰靈龜”之說在民間流傳甚廣,因而玄武也是長生不老的象徵。——和諧生財:因玄武位居北方坎位,而坎爻為水生財。龜蛇互動,天地相對,動靜結合,正好滿足世人時下在追求動產和不動產時“生生不息”的心理。加之“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糾盤相扶”(《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亦隱含只有夫妻和諧才能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事理。

“玄武”長什麼樣?閬中錦屏山《鎮宅龜蛇》碑刻讓你一睹風采!

閬中錦屏山

該原碑最初從何而來已無從考證,據老人們回憶早先為躲避日機轟炸、防止因天災導致毀損等,曾先後從錦屏山三賢祠、邱祖殿、呂祖殿幾經轉輾,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因暴雨致殿宇垮塌後才遷移到現址。此碑林中還有另一通同樣命運多舛的大“壽”字碑,涵蓋了太極八卦、陰陽五行道家意蘊,更加高深莫測,此當存而不論。但令人十分費解的是,對這兩通宗教文化色彩濃郁和頗具歷史藝術價值的碑刻,長期以來都被人們熟視無睹、習焉不察,自然也就難以從現有的檔案卷宗、導遊資料中覓其蹤跡,實不足為怪。

值得些許欣慰的是,隨著近年來旅遊的持續升溫,已有不少獨具慧眼的外地遊客紛紛將“玄武”拓片請回置於府第,或作“驅邪除惡,衛正吉祥”的鎮宅之寶;或作最具民俗文化內涵的瑞獸圖和墨拓珍品加以鑑賞;或將其作為地方特色旅遊產品收藏、饋贈。至於坊間也有人稱,此圖並非唐代畫聖吳道子當年入蜀蒐集《三百里嘉陵圖》素材時留下的親筆,而系後人摹刻宋徽宗趙佶臨吳氏《龜蛇圖》所作的道釋畫,孰是孰非,看來已無關宏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