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擔心AI無法落地應用?普惠AI幫你去掉困惑

一方面,包括產業界、學術界都對人工智能抱有很大的熱情。產業界保守預估,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將達到381億元人民幣,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2697億元;2020年這兩個指標將分別達到700億元、6800億元。學界專家則認為,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AI越來越多的被應用於各個領域,將不斷影響技術、產品、產業、業態、模式,最終使經濟、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革。

但在另一面,由於一些商業化行為,AI依舊高高在上,難以落地惠及民生。比如,有的企業將AI包裝成高大上的概念,在應用開發上則蜻蜓點水,止步於算法層面的原創技術之前;有的企業則用力過猛,在市場不成熟階段就急於開發獨立的AI產品,沒學會走就想跑。

還在擔心AI無法落地應用?普惠AI幫你去掉困惑

此外,華為走訪中國15個典型城市、40所頂尖高校、百餘高新園區,調研了10餘位AI業界專家、100多位企業CEO、1000多位開發者以及數千餘名高校學生後發現:翻譯、機床製造等專業的學生在面對人工智能時會焦慮今後是否會被後者取代;一些企業家也在人工智能帶來的衝擊與機遇中,困惑著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言以蔽之,AI看上去很美麗,但怎麼讓它落地應用卻讓太多人充滿疑慮和擔心。與此同時,包括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CEO)馬斯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內的一眾大咖還對AI表示強烈的質疑和排斥,更讓AI的落地應用充滿了一波三折的戲劇性。

那麼,作為一個有門檻的前沿技術產業,AI到底該怎樣落地應用,惠及企業、行業以及廣大民生呢?在華為看來,AI應該從紙上談兵走入尋常百姓家,理智而遠見的企業需要想辦法,讓這項高科技“高而不貴”,讓普通個體用得起、用得好、用得安全。

為此,華為雲對外提出了華為普惠AI概念。在華為看來,AI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個獨立產品,更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多年的實踐證明,AI技術可以滲透製造、物流、零售各個領域的各個環節,它更像是一種基本生產力、核心驅動力。

華為通過公有云的形式降低整個成本,將公有云作為公共模塊對外開發,讓企業知道如何使用公共模塊解決自己的問題。華為只負責將複雜問題簡單化,讓普通軟件工程師也會用AI。

為了讓企業用得安心,華為領導人多次表示華為雲堅持“三不”原則,即“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此外,華為雲還面向企業用戶打造了智能邊緣平臺,以自身“雲+邊+端+聯接”的優勢打造全棧智能架構。

普惠AI的提出讓AI的落地應用變得更加順利,同時也為AI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更加實用的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