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可敵國」跨國公司——只吃不吐的白眼狼?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富可敵國”,聽起來有些誇張,卻不是空穴來風。在當今世界,就存在不少“富可敵國”的跨國公司。

2000年12月,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智庫“政策研究所”發佈了這樣一份報告:全球100個最大的經濟體中,有51個是公司,49個是主權國家。

2006年,全世界有60個國家的GDP產值達到或超過500億美元,而營業收入超過這個數字的跨國公司有121家,其中31家公司的營業額超過1000億。在2006年度,全球十強企業——沃爾瑪、埃克森石油、皇家荷蘭殼牌石油、英國石油、通用汽車、豐田汽車、雪弗龍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康菲石油以及道達爾公司的銷售總額達到24360億美元,超過全世界除美國、日本、德國、中國四個經濟大國外的所有國家國民收入的總和。

“富可敵國”跨國公司——只吃不吐的白眼狼?


世界排名前250名的大型跨國公司的總銷售額大約等於全世界生產總值的1/3。不得不說,跨國公司的掘金能力實在驚人,實力雄厚的大跨國公司甚至可以買下一兩個小國家。

然而,掀開跨國公司光鮮的外表,會發現它與殖民主義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都依靠自身的經濟實力打擊子公司所在國的本土商業力量,以謀求壟斷利益;都在他國佔有財富的同時向其輸出母國文化。比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名下的微軟,就像殖民一樣掃蕩了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讓其他軟件幾十年無出頭之日;中國的“非常可樂”本來深受老百姓歡迎,但是在“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夾擊下,“非常可樂”最終轉向農村市場。

“富可敵國”跨國公司——只吃不吐的白眼狼?



跨國公司更是極大地服務於母國的利益。它為母國提供了更加廉價的產品,使母國的宏觀經濟形勢更加穩定。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呈現了高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藉助了美國的跨國公司的幫忙。跨國公司在亞洲生產商品後,再以低廉的價格向美國市場出口,穩定了美國國內的物價。

不過,跨國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與本國利益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也就是說,跨國公司的母國概念已經在越來越弱化,當今世界,已經出現不少多母國型跨國公司和無母國型跨國公司。另外,不斷壯大的跨國公司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更像是兇猛的惡狼,它們不願意任何人從自己身上分取利益,就算是自己的母國也不例外。於是,它們表現出了越來越不被母國控制的趨勢。

“富可敵國”跨國公司——只吃不吐的白眼狼?


宜家的創始人坎普拉德曾經說,要將宜家變成一個“獨立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公司”。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宜家已經實現了這個目標:宜家總部在瑞典,坎普拉德家族常年定居瑞士,宜家集團的控股基金會在荷蘭註冊,高層管理機構分佈在丹麥和比利時等地。宜家是處處為家,處處為國。

諸如宜家這樣的跨國公司有很多,它們的經營方式十分自由,這幫助它們繞開了政府的控制,充分發揮了趨利避害的能力。具體來說,跨國公司可以根據各個國家的徵稅標準自由調整商品、服務以及技術的價格,這樣就能避免交稅,最大程度地獲得利潤。另外,它們會根據形勢把工廠轉移到其他一些對勞工法規定不嚴的國家,以便不用承擔勞工法規定的義務。

總之,雖然跨國公司有的是錢,但它們絕不會把錢花在別人身上,不會秉持“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乖乖把錢交給國家以充實別人的口袋。跨國公司的精明和唯利是圖,讓原本主宰它們的發達國家有些傻眼,它們發現,跨國公司越來越難以被控制,自己從跨國公司得到的錢有不斷減少的跡象。西方媒體也一度對跨國公司表示過質疑,認為它們也脫離了發達國家預計的運行軌跡。

跨國公司的發展讓發達國家有些措手不及,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國家來說,跨國公司同樣讓它們有些迷糊。

“富可敵國”跨國公司——只吃不吐的白眼狼?



跨國公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產,起初發展中國家是很歡迎的,畢竟這些大公司也會帶來資金和新技術,然而,時間一長,跨國公司的弊端便顯露出來。這些跨國公司不僅搞垮了一個又一個本土企業,對本土環境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另外,跨國公司之所以來發展中國家,就是看中了其廉價勞動力帶來的低成本。近年來,隨著發展中國家對員工工資和福利標準的提高,跨國公司便有了撤資跡象。

可以說,對於不斷壯大的跨國公司,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都頗有微詞,認為它是“只吃不吐”的白眼狼。想要對跨國公司加以控制,使其更好地為各個國家創造福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就要加強合作,要制定出新的政策來約束跨國公司,不讓其有那麼多空子可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