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爾名校學霸學習法 ~

學習效率低?來試試哈佛/耶魯/康奈爾名校學霸學習法 ~

美國知識分享網站Quora上,有個人提了個問題,到底那些學霸們都是怎樣學習的啊,為什麼效率那麼高看起來那麼輕鬆?

同學們都知道美國的院校是寬進嚴出,這就意味著你在美國的日子也不會很輕鬆的度過,很多中國的學生到了美國之後才發現美國的學習並不比中國輕鬆多少,想要在美國拿到你想要的畢業證,需要你也不間斷的將自己磨練成學霸。但是中國人得學霸那套路可能在美國的院校有些行不通,畢竟中國的應試教育是獨一無二的。那麼怎樣才能成為學霸呢?我們來看一下名校學霸的學習方法。


學習效率低?來試試哈佛/耶魯/康奈爾名校學霸學習法 ~

哈佛學生

大家都說文科閱讀課只有大一新生才會一個字一個字地看閱讀。稍微有點經驗之後,大家都發現讀完了就忘,真到要用的時候,比如要寫論文和考試了,讀過跟沒讀過一樣,關於這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怎麼處理,就我觀察有這麼三種方法:

1.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完一遍之後記筆記。

這顯然是一種非常理想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我有一些課確實記了一百頁左右的課堂筆記 + 閱讀筆記,這樣寫論文的時候還蠻開心,因為有詳細總結可以看。但期末考試一天考兩門的時候就深深地覺得,當初這麼囉嗦是怎麼回事,根本看不完啊!有了這樣的教訓會把閱讀筆記寫的比較簡潔,一般50頁的閱讀只寫一段總結。

2.期末的時候靠學習小組,平時要有空就讀讀每段第一句話。

這應該是學校比較主流的。期末的時候大家會湊在一起,每個人負責一兩個板塊內容,最後編篡一本學習手冊出來。一般挺有效的,跟自己做筆記沒有很大區別。不過如果自己做筆記,同時期末的時候還參照別人的總結,就會覺得我知識掌握好紮實啊!(這樣一種錯覺)。

之所以是錯覺,主要因為文史哲等課程成績實在有點隨機,除了英語寫作極為優美、邏輯思維極其嚴密的人,一般來說論文以及期末考試的論文部分的打分跟學生在這門課上花的時間完全是no correlation (樣本為身邊抱怨的同學)。

3.只為寫論文看閱讀,考試就靠聽教授和助教講課。

雖然聽起來有點偷懶,實際上是非常有效的一種策略。如果期末考試之前,能把課堂筆記背的比較熟練、理解的比較透徹的話,就我大四下的經驗來看,考試也不難……

以上經驗基於我上的文學、歷史、政治、哲學、以及部分非常文科的經濟學得出。這樣的課程一週閱讀量可能在300~500頁之間,如果按照精讀+做筆記50頁/小時的速度來說,考慮到paper/response paper/pset/wiki等等其它作業,是比較妨礙精彩大學生活的順利開展的。


學習效率低?來試試哈佛/耶魯/康奈爾名校學霸學習法 ~

耶魯學生

第一,對於文史類,我的建議是大信息篩選+課堂討論+小組討論(比如直接在HALL裡面)。

美國的歷史類文集都有一個特點,如果在美國上過AP課程的都知道,美國曆史這門AP課程從來就是一個坑——因為信息飽和度太大,且完全沒有章法,大量的原文引述。而實際上美國大部分歷史類書籍,甚至包括政論書籍都有大量的”原資料“引述,甚至有些無腦引用。

雖然這類書籍做參照資料相對不錯,但是對於”票友型“的人來說,實際上是個災難。而我個人經驗就是用篩選有用信息的方法來做初次閱讀,包括國內理工科出身的歷史愛好者都喜歡這樣,直接篩選”最主要信息“,所有的敘述性東西跳過,直接摘取”乾貨“。然後呢,如何把這段歷史補充的有血有肉,不要單純靠閱讀來完成,而是儘可能去靠”討論“來完成。

第二,理工科教材。對於廣大的理工科學生來說比較重要,個人的建議是:

先找結論性的東西,再來返還到過程之中。因為凡是比較好的大學,無論國內外,老師上課都有個特點——那就是一節課的信息量非常得大。基礎課都還好,專業課尤其如此。雖說未必他們都是PPT一路按著走,但是一節課幾十個知識點的授課量還是很常見的。

所以說,即使你課前做過預習,其實你的消化速度恐怕仍然會根本上節奏,我的建議是,先理解結論性的東西,因為這些是點,容易抓住,其次在返還到過程中去,再去形成知識面。那麼這個“返還”的過程就是自習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

第三,數學,哲學類,和基礎科學類。

這一塊,我個人的建議是:精讀,但是分塊狀規劃,不求一次吞下,分開讀完。但是也不要隨手拿起來就讀,放下來就睡。建議是完整看完“一節”作為基本的閱讀單元。並且同時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自習補充性資料和前沿資料,以及“思考”。

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其信息量大,跨度大,而且需要大量的思維工作,你才能真正讀進去。過於零碎的閱讀,你很難將一個問題系統化的理解;但是過於大量的閱讀,你會感到工作量大,苦悶,興趣降低。

第四,關於“快消息”類,諸如時政話題,新聞等等。

這個我個人建議,只需要讀一下主要的信息點就夠了,這個沒什麼好說了。主要是,注意有一些獨立思考的態度,以及“求實”的態度,不要什麼捕風捉影的時期都去跟風,也不要將一些未經證實的東西拿來當“事實”處理。

第五,關於半專業半興趣類的書籍,經濟類,以及軍事類。

實際上經濟和軍事都是相當專業的領域。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受眾異常之廣泛,票友眾多,所以我們把他拿出來單獨說一下。這個我的建議還是依照興趣為主,以看書,看資料為基本,因為這兩個領域雖然玩票居多,但是涉及到的東西非常之廣,所以基本的知識積累是需要。其次,在提高方面,我個人還是覺得應該以交流為主。。

總之呢,閱讀重要的注意三個東西,一個是信息的量,一個是信息的消化能力,以及信息的排列特性。根據閱讀的讀物和自己的情況來,從這三個角度來取得一個平衡,這樣有利於閱讀。

學習效率低?來試試哈佛/耶魯/康奈爾名校學霸學習法 ~

康奈爾學生

老實說我並沒有什麼一小時幹掉幾百頁的速讀技巧。恰恰相反,如果有一項閱讀的技藝是我的教授不約而同地強調並試圖訓練的,那麼它是SLOW READING。

這週一政治課上教授恰好讓我們讀一段文本,是尼采談SLOW READING:

For this very reason it(philology) is the highest attraction and incitement in an age of "work"- that is to say, of haste, of unseemly and immoderate hurry- scurry, which is intent upon "getting things done" at once, even every book, whether old or new.

尼采厭惡的閱讀方式正是現代的讀者的讀書方式:囫圇吞棗,匆匆忙忙,滿腦子想的都是“趕緊讀完”,恨不得一路狂飆到最後一頁。

應該怎麼讀?

slowly, profoundly, attentively, prudently, with inner thoughts, with the mental doors ajar, with delicate fingers and eyes.

我古典學教授讓我read between the lines. 另一門政治理論課,教授要求我們讀第二遍、第三遍,還要寫reading report, 梳理和評判作者的論證;哲學課上教授會一段一段、甚至是一句一句地講解。如果說他們教我了一種閱讀方法,唯一的一種能讀好書的方法,那就是slow reading.

我不是未曾囫圇吞棗地讀、挑每段第一句話讀、就著sparknote讀。那都是平時沒好好看書考試前抱佛腳的方法,糊弄老師糊弄自己的方法。要是說這麼讀書我學到了什麼完全就是自欺欺人。是的,什麼也沒有,哪怕我拿了A,哪怕我考了全班前幾。現在想起來都十分懊惱。

讀書不是為了在工作表上畫個勾,而是因為他們是有益的,因為它們是人類文明上最聰明的一些人的創作,因為它們能幫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Slow reading本質上不過是對文本的尊重。而這些經典文本值得我尊重地對待。

糊弄著把reading翻完,浪費掉難得的與偉大作品交流的機會,就為了省出時間去做一些不知有沒有意義的活動,去network、去social、去把自己投入人群裡,投入那些瑣碎而無意義的交談,一晚上說的話還沒有一頁理想國上的真理多,我並不覺得這很明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