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会时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听音乐会时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一说到交响乐和音乐会,大家会想到什么?

我想99%的人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幅画面:

“台上指挥家正慷慨激昂的指挥乐团进行演奏,而台下观众们都身着正装,鸦雀无声的欣赏”

的确,现代人欣赏以“交响乐”为主的古典音乐的时候,对观众的着装、鼓掌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有观众大声喧哗或者手机响了,甚至会被表演者请出去。

但是,在200年,不甚至在100多年前,在交响乐最兴盛的年代,欧洲贵族们并不是这么音乐的。

当时的欧洲贵族怎么听音乐?

事实上18、19世纪欧洲贵族听音乐会和19世纪末北京旗人听京剧是一样的。

相信大家都从老电影里里多多少少对清末八旗子弟怎么看京剧有一定直观的认识。

对的,戏园子允许嗑瓜子、允许喝倒彩、三五弟兄还在一块聊天。

当年听交响乐的欧洲贵族们其实也是这么做的。

欧洲的贵族们以在音乐厅和歌剧院有长期包厢为体面象征,以迟到作为身份的象征,在18世纪,一个大贵族是绝对不会从头到尾听音乐会的,他们都是迟到早退的。

甚至在19世纪意大利,贵族们在包厢里放肆打闹嬉笑也是常态,甚至个别恶作剧者还会偷偷的往楼下“穷鬼”堆里吐痰。

英国大作家肯福莱特在其鸿篇巨著《巨人的陨落》里专门描写了一段贵族听歌剧的情节,英国女贵族莱黛和德国驻英大使馆武官沃尔特在包厢里尽情的调情、亲吻,甚至莱黛还用手为沃尔特做了不可描述的事情,把贵族阶层视剧院为消遣场所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听音乐会时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那么,从什么时候起听音乐会起,观众必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了呢?

虽然关于这一点音乐史上有很大的争议,但是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这种正襟危坐听歌剧的方式之所以到今天成为一种“神圣的传统”,实在和希特勒以及纳粹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一个古典主义爱好者,这种对古典主义的爱不仅体现在他对制服的迷恋,更体现在他反对一切艺术现代化。

比如在音乐上,他就特别喜欢古典主义大师瓦格纳的作品,按照他自己说,光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他就听过34遍,而且每听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他甚至能把《钮伦堡的名歌手》的第二幕的歌词背出来。

“艺术必须是崇高和美的喉舌,因此她是自然和健康的载体。”

“艺术是一项崇高的,需要狂热去献身的使命”

听音乐会时有一项传统是希特勒规定的,到今天竟成“神圣传统”

正是因为希特勒对古典主义的迷恋,因此,他对一切有仪式感的东西有一种变态的追求,宏大的团体游行、正襟危坐,充满仪式感的音乐会观看方式……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都是他所喜爱的。

所以在纳粹肆虐欧洲时期我们看到纳粹所到之处,所有歌剧院和音乐厅都只有一种欣赏方式:纳粹要人坐在正中,大家都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欣赏着舞台上的一切。

二战结束以后,许许多多纳粹提倡的东西都被取缔了,但是仪式感浓厚的欣赏歌剧和交响乐的方式却被保留了下来。

不但被保留下来,甚至还被艺术家们进一步发扬光大,慢慢的,别说高声喧哗,就连随意喝彩也被禁止了,发展到了今天,甚至连手机都必须关机了。

我们当然不能说正襟危坐的欣赏方式就一定是希特勒传下来的规矩,但是希特勒喜欢古典主义,追求具有仪式感和神圣感的表演方式的特性确实极大推动了现代古典音乐和古典艺术欣赏规则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