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墨 畫貓

試墨 畫貓

試墨 畫貓

試墨 畫貓

中國畫的四種工具是筆墨紙硯,要想畫好中國畫,對這四種工具的研究必不可少。

紙是承載工具,筆是操作工具,硯是用來磨墨的輔助工具,這三者在欣賞層面來說,對作品本身並沒有太大影響。而對一般欣賞者來說,看畫就是看畫,不用分別它是畫在乾隆紙上還是畫在遷安紙上,是用山馬筆畫的還是用大白雲畫的,墨是用端硯研的還是用歙硯研的(如果不是墨汁的活)。這四種工具在作品上被最終呈現出來的,只有墨(包括顏色),所以,墨對中國畫的重要性,怎麼拔高都不過分。

當然在創作層面,筆墨紙的重要性幾乎是等同的,沒有順手的筆就畫不出可心的線條,沒有好用的紙就出不了應有的效果,墨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是當今的書畫家,似乎最不重視、最想不起來研究的,就是墨。

不信隨便找個書畫界的高手問問,他能用手一摸就知道哪種紙的效果好;水平再高點的,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百年的老紙還是二百年的老紙,是哪個省的哪種材質的哪種紙。他也能區分筆的材質,知道羊毛、黃鼠狼毛做的筆有完全不同的吸水性和彈性。但他們對墨的研究和講究,遠遠落後於對紙筆的研究和講究,甚至比不上案頭那塊重金買來卻從來不用的硯臺。

提到墨,他們會說:“這個墨香,好一點;那個墨臭,是便宜墨。”或者說:“這個墨膠性太大,拉不開筆,不好用;那個墨膠性小一點,好用。”關於墨的知識,他們可能會告訴你:“一得閣就行,雲頭豔挺好,日本玄宗最貴,效果不錯。”他們嘴裡說的墨,都是墨汁。

這是墨的悲哀,是中國兩千年底蘊深厚、內涵精微的制墨史的悲哀。

早先看書時,我發現近代有些畫家挑墨挑得厲害,墨不佳乾脆不畫。還有人窮盡一生追求乾隆古墨,追求到了就用掉——這是追求工具的心態,而不是收藏的心態。這讓我覺得平時不太注意的墨,其實大有可研究之處。

有一次聽專家說:“鑑定古字畫第一眼看墨,要是用墨汁畫的那就肯定是假的了。”我去博物館看明畫、清畫、民國畫,怎麼也看不出那些墨色和墨汁有什麼不同,這讓我下定決心開始研究墨。雖然我從小粗通書畫,但用墨用了二十多年後才想到要仔細研究墨,而且直接因素居然是想學鑑定,而不是針對畫畫這件事本身,也算各人有各人的機緣。

感謝科技進步,網上可以蒐集到很多資料,雖然不一定準確,但也提供了大量可以參考的內容。在網上也能遇見同道,比如“中國文房天下”這個網站,總版主老四先生就是墨中高手,也肯在網上分享經驗。他說要知道墨色好壞,必須多試墨,試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理解,光聽講、光看文章、光看圖片,都沒用。

確實難!古往今來,墨的配方不同,工藝不同,加的藥材不同,加的炭黑也不同。擺在你面前同樣兩條墨,大小一樣、花紋圖案一樣、重量一樣、開裂程度一樣、描金氧化程度一樣、邊款一樣,可能是不同年代、不同墨廠、不同工藝、不同煙料生產出來的完全不同的墨。所以磨出來的效果千差萬別,價錢當然也是天上地下。

你不試,怎麼能懂?

有人說手頭重一點兒的墨就好一點。這話不準確,有些日本墨很輕,磨出來效果也很好。

有人說看磨口,磨口好的就是好墨,這也不一定。我見過很多磨口很差但紙上效果很好的墨,也見過很多磨口很好而紙上效果很差的墨。當然前提是得知道什麼樣的磨口叫好。

有人說看描金,描金精彩的就是好墨。不是好墨不必花心思細細描金,這和“好玉上好工”是一個道理。但是墨和玉到底不一樣,玉就是擺著的,墨可是要用的。很多套墨描金極佳,賣得也不便宜,但煙料一般。因為套墨也是收藏品,是不用的。往往套墨的煙料都一般。

有人說老墨就是好墨,這話更不準確。墨放置幾十年,膠褪掉一些,用起來是比較舒服,但差東西放一百年也是差東西。而且民國國力衰弱,同時外洋機器進入,低價炭黑(洋菸)進入,哪兒有那麼多精工細作的好墨?事實上那時的絕大多數墨都很差,看看那些民國畫家追求好墨的渴望臉就知道了。

有人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超頂漆煙、油煙一零一都是好墨,這話還是不準確。同一時期同一標號的墨可能連基本墨色都不同,更不要說好壞了。

有人說墨塊和墨汁比都是好墨,是研的墨就比墨汁強,這話依然不準確。世界上最瞭解你的人是你的對手,墨汁的長處和短處,光使墨汁,不大量研墨試墨,是體會不到的。而且據說很多好的日本墨汁,都是用墨塊研出來再裝瓶的。

有人說乾隆墨都是好墨。這話準不準確我不知道,因為我沒大量用過。那個,您大量用過?

還是那句話,你不試,怎麼能懂?

一兩年來,我試墨近二百種,現在才對墨色有了一點點了解,常人眼中的黑,在我眼中已經有了千變萬化。但也只是筆底下知道什麼墨好用而已,離真正瞭解墨的高手還差得太遠。

恩師李燕先生曾對我說:“你先別研究墨呢,先研究畫,拿墨汁畫好了再說。”此是至言,無論拿什麼材料畫,先得水平高。而且現在有些墨汁,表現確實很好。就經濟、方便和效果三方面論,買瓶好點的墨汁確是不錯的選擇。但我還是試了一大堆墨,不以試墨為目的,以提高畫技為目的吧。

畢竟古往今來,絕頂高手都是不擇紙筆的。縱然禿筆糙紙,信筆寫來就是神品,隨手畫來就是佳作。但他們一定是從擇紙筆的階段走過來的。

我有一方印章,也算是我的藝術見解,叫“無漸不頓無工不寫”:沒有漸悟的過程,就沒有頓悟;沒有工細的功夫,就畫不好寫意。當然這個工細不是工筆,是研究形體準確和結構準確的意思。

雖然最終表現也許一般人看起來差不太多,但好墨塊與好墨汁比,總體來說我覺得還是有三個優點:

第一,墨塊是手工研磨的,墨的顆粒再細也會比純機器工業做得粗些,所以一筆之內,濃淡變化豐富。而墨汁的墨色再好,一筆之內,濃淡是分佈較為平均的。當然這個弱點可以用技術補充,需要有好的用筆、調墨的手段。

第二,墨塊的用膠比較合適。再淡的墨,一筆下來,水走墨留,筆觸都極清楚。而墨汁加水一淡,很容易洇,看不清筆觸,這對於“每一筆都要是書法用筆”的寫意畫來說是弱點。好墨塊研出的墨,無論多淡,都像用薄紗剪出那一筆的形狀,放在紙上,層層疊加、清清透透、絲毫不亂。所以畫山水的,似乎更需要好墨。

第三,墨塊都是動物膠,畫出來之後,天長日久,越氧化越好看,所以研墨創作的書畫幾十年下來,越來越黑亮、深沉。而墨汁大多是化學膠,天長日久,墨色越來越發灰。當然這條我沒自己驗證過,我畫畫時間太短,只是聊備一說。

我愛畫貓,在試墨時,我有意每種墨都畫一種不同姿態的貓,集成一沓,既是墨譜,又是貓譜。試了近二百種墨,畫了近二百種姿勢的貓,還在試新收的舊墨,畫新姿勢的貓。到一定數量後,新品種的墨不易得,新姿勢的貓更不易得,偶一得之,其樂無窮。

一定有新學書畫的朋友,像我以前剛研墨時一樣分不清墨色,不知道研的墨怎麼就比墨汁好,也不知道研不同的墨塊有什麼不同的表現。我願意把我的這些試墨的畫貢獻出來,供大家參考和研究。

所有的畫都是純墨的,避免顏色對墨色產生干擾;墨的年代標號等基礎參數基本能保證準確;紙也都是同一種紙,是翻出來的一刀戊子年的紅星玉版淨皮單宣。

當然,我的筆墨技法有限,形也不準,開始時研墨的方法也有問題,比如研不透、不醒墨之類。畫上的墨色,只能是參考。有的墨我也畫過兩次,心得都隨手寫在紙上,如果有願意研究的朋友,不應錯過。

心得也只是個人不成熟的心得,不算對墨廠和墨的品評和判定。我說是佳墨的,大約就是佳墨;我說非佳墨的,墨廠、專家、商家、同道也別因此生氣才好。

看一牆千姿百態的貓,賞一牆千變萬化的墨色,不亦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