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記憶」:岐山有個村子叫仁池

「寶雞記憶」:岐山有個村子叫仁池

岐山作為西周王朝建邦立國的根據地,有許多地名與先周時期的軍事禮制有關。如按軍隊編制規模命名的為大營、小營;按駐軍方位命名的叫南營、北營、右衛營;按兵種分工命名的為麥禾營、宣旗營;按駐軍首領姓氏命名的叫沈家營、范家營等等。在岐山還有一個村子雖不帶“營”字,但這個村子卻是周人培養軍事人才的“黃埔軍校”,她的名字叫仁池。

現在的仁池村是岐山縣蒲村鎮雙橋村管轄的一個自然村莊,距離岐山縣城東北13公里,地處先周都城京當西南方向6公里,先周時期這裡的區域屬於周公姬旦的采邑。據《岐山縣誌》村落篇記載,清光緒十年(1884)就有仁池村名的記載,當時歸屬鸑鷟(yue zhuo)鄉,後按居住方位增設為上仁池、下仁池兩個村字。按現行管轄上仁池屬蒲村鎮魯家莊村委會,下仁池屬雙橋村委會。本文講述的村子是專指下仁池村。

「寶雞記憶」:岐山有個村子叫仁池

據有關周文化專家研究,先周時期,下仁池村子是周王培養仁義之師的一座城池,簡稱仁池。用現代話講,就是周人在周原根據地集聚剪商實力,培養軍事人才的“黃埔軍校”。周文王為實現“剪商興周”戰略,在周原大地奉行“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德治措施,且以身作則,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且以培養仁義之師為目標擇地訓練軍事人才。下仁池地處周都的京畿之地,是周人培養仁義之師、威武之師的最佳選址。下仁池村字至今還存有這座城池的記憶。據村上百歲老人回憶,這座城池坐北面南,東西寬200米左右,南北長150米左右,四面有用黃土夯築的城牆,南邊開有城門,北有城壕,城內還有兩處通往村外的暗道。至今村上人還把村東頭叫東老牆,村西頭叫西老牆,村南頭叫城門口。東城牆外有一塊叫御校(jiao)的地名,據說是先周時期軍事訓練科目御(駕車)的比賽場地。村子西邊和南邊有兩處高度四米左右溝崖的封閉壕溝,因為只有一個出入口,適宜把守,村上人至今把西邊的壕溝叫西把溝、南邊的叫南把溝,這種地形是周人軍事訓練射禮科目的最佳場地。

「寶雞記憶」:岐山有個村子叫仁池

先周時期,周人為奪取和鞏固政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體制,形成了包括軍事訓練、兵役動員、管理教育、軍隊調動與戰時指揮、糧餉兵器與馬匹保障等各項制度。西周的軍事訓練包含在“六藝”教育之中,即禮(道德和禮儀規範)、樂(舉行各種儀式時的音樂舞蹈)、射(射箭)、御(駕車)、書(書寫)、數(計算)。其中射、御技藝最受重視,其成績可作為獎勵的依據。

西周軍隊的主力軍種是車兵,車戰是主要作戰形式。戰車與步卒混合編組,所有部隊均為戰鬥部隊,實行車(駕車士兵)、步(兵)配合戰術。每乘戰車有30名乘員,其中甲士10人(車上三人,車下七人),步卒15人,徒役五人。《周禮》記載,周軍“一師五十乘”,一“乘”五十人,周天子的部隊戰車裝備應該2000輛上下,包括諸侯戰車總數應該超過一萬輛。這麼龐大的軍事力量只有通過嚴格訓練才能有戰鬥力。這種軍事訓練基地或者校場不可能距離都城太遠。校場是古代是比武、演武的地方,是訓練增強士兵體能的場所。平時操練比武或檢閱部隊訓練情況都在校場進行。仁池就是相對正規、規模較大的校場,其中御校就是訓練駕車的最佳場地。

「寶雞記憶」:岐山有個村子叫仁池

周人以“武德”教育培養正義之師、威武之師。為提高國家的軍事競爭力,節省養兵成本,周軍大部分不是常備軍,而是戰時每家出一人,以地方官任指揮官的“寓兵於農”,就是讓周地的老百姓農閒時訓練,戰事時出征。大蒐(sōu)禮是周人訓練農人成兵的禮節,也屬於周禮中誓師、獻捷禮的內容。每年仲春的教練叫“振旅”,仲夏的教練叫“茇舍”,仲秋的訓練叫“治兵”,仲冬的教練叫“大閱”。訓練的內容包括列隊佈陣、軍前誓師、夜戰宿營、獻擒慶賞等,軍事演習一般在農閒時通過狩獵方式進行。如遇戰事,在出徵前夕,周天子往往要以狩獵方式檢驗部隊的戰鬥力。“大閱”以村社為單位,舉旗來參加演練和比賽,按照周朝“六軍之士出自六鄉”的兵源制度,以鄉為單位舉行,每鄉可組建一軍(約12500人)參加大蒐禮。

「寶雞記憶」:岐山有個村子叫仁池

周人用於培養兵士軍事本領的主要科目是射、御。射是射箭,御是駕車。射、御軍訓一般直接由軍官擔任。經過一段時間訓練,舉行射禮比賽表演,按層次高低分鄉射、燕射、賓射和大射,通過比賽為周王選擇不同層次的軍事指揮人才。駕馭馬車的技術分為五御:鳴和鸞、逐水曲 、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意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馳自如;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據《左傳》記載,所謂“春搜、夏苗、秋線、冬狩”,就是在農閒時練武,同時以狩獵形式進行會操,檢閱技藝、演練陣法、交流經驗,進行實戰演習。《周禮》記載,西周時期司馬掌管軍隊,“四時教民軍旅”。在加強射、御為中心的戰車戰術的基礎上,加強步卒訓練。“五馭”技術,不僅要求掌握一般御術,還要求掌握實戰中車與車協同、車步協同的動作要領,使其通過訓練後,就能夠直接參加作戰。

如果時光真能穿越,我們一定能夠站在周原大地的制高點,觀賞到先周時期周人在仁池這座“黃埔軍校”培養的仁義之師、威武之師的閱兵式和軍事演習。(作者王恭,系陝西省社科院寶雞分院特約研究員)

「寶雞記憶」:岐山有個村子叫仁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