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方山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山西省西部,呂梁山中段西側。東屏關帝山與婁煩、交城接壤,西依漢高山與臨縣毗鄰,北與興縣、嵐縣交界,南與離石縣相連。

北武當山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山西省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險、秀”於一身,是呂梁山的一顆明珠,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 北武當山小金頂建玄天真武廟,並有壁畫、石刻多處。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也叫真武當。相傳,淨樂王太子玄元14歲時誠心修道,經過42年風風雨雨的磨鍊,在湖北武當山修成正果,被封為北方正神,這就是道教尊奉的神——真武大帝。被封為北方正神之後,真武大帝就決定在北方尋找一座山作為行宮,為了尋覓這座山,他先後99次遊歷北方,當他第99次遊歷北方時,一日他駕祥雲來到呂梁地區的關帝山區,發現有一座山雄踞於群峰之間,頓時心中一亮,讚道:“好一座奇山秀峰”。但是,又感到主峰略低了一些,於是便用兩手指捏住頂峰,微微向上一提,峰頂頓時就升高了99丈,遠遠高於四周群峰,他高興地說:“又一武當山兮!”從此北武當山正式得名,並一直延用至今。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主峰四周幾乎都是陡壁懸崖,只有一條人造“天梯”可攀。來到山腳下,過五里黃土、五里沙路,便是1450餘級就山鑿築的石階,凡險峻之處,設有鐵索扶手。石階一線疊置,從下仰視,宛如“天梯”。遊人攀登,每一步都可聽到悠揚頓挫的“石音”,形成獨特的“石樂”絕景 。沿著石階 ,奇松異石、廟宇石刻,掩沒在蔥鬱的山林植被之中,相間點綴,相映成趣。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主要的山石景觀有:古猿望日、石豬受難、九龍出洞、石象守山、天壺傾露、石羊朝聖、石龜下蛋、石虎、石蛤蟆、龜蛇鬥智等。最令人稱奇的是“龜蛇鬥智”奇觀,相傳神龜和青蛇不安心修道,互相格鬥,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麈戰,神龜節節敗退,青蛇步步緊逼。其時,恰逢真武大帝返宮,見狀,輕輕用手指一點,龜蛇便動彈不得,從此永久停留在這裡,成千古一絕——“蛇石”虎視眈眈,“龜石”尾臨懸崖,萬斤重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經風一吹,便搖搖欲墜,令人心懸,所以又稱風動石,為我國罕見的景觀之一。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主要的奇松景觀有:鴛鴦松、迎客松、託天松、母子松等。最使人歎為觀止的是“擎天探海松”,其松立於石階半道,樹身技分兩杈,一直刺青天,一枝瞰群峰。近金頂登南天門石階,旁邊陡崖上刻有“喬松”二字,據載為清代道光年間永寧州牧王繼賢手跡。現存喬松樹樁直徑近一米,可以想見其昔日雄姿。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主要的懸崖峭壁有:千仞壁、捨身崖、鷹嘴崖等。還有呈垂直分佈的植被,其色彩和花期隨季節變化,給北武當山披上了“春粉、夏豔、秋紅、冬白”的盛裝。登臨武當之巔,一覽眾山,但見遠山蒼茫,近日含黛,松風撲面,白雲飄逸;只聞松濤陣陣,山泉潺潺,鳥語唧唧,似琴絃輕撥;夏秋之季,如晴空萬里,金頂之下,叢林景觀相間,似七彩織錦;白雲遠處,群山連綿,猶如萬龍翻騰,極為壯觀。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張家塔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在方山縣城西南20公里處群巒起伏的深山溝裡,有這樣一座村落——如果你從對面的山上眺望,它整體造型就像一個倒“福”字。而當你漫步於這座古老而又充滿神奇的古村落時,你會體會到什麼是穿越。

這座古村落就是張家塔。這裡的民宅大多數坐北朝南,是一座始建於明末清初的磚瓦石木結構的民宅群體,共36院。目前,該民居還有依山就勢築牆合圍而成的東南西北四大城門,有望風觀戰的夢樓,供奉祖先的祠堂。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說到張家塔,在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順治年間,臨縣趙家塔一個很有名氣的風水先生,發現張家塔是塊風水寶地,便舉家遷往居住。從趙山開始,趙家歷代勵精圖治、耕讀傳家、節衣縮食、積穀蓄銀,開始建造宅舍,到第四世趙睿之之時財興人旺,大興磚木建築,盛況空前。趙氏八代人本著珍惜土地的原則,經歷了200多年的辛苦施工,建成了造型美觀、結構獨特的磚瓦石木結構群體民宅36院,還有遠近聞名的四大城門,獨領風騷的三座廟宇,以及獨具匠心、造型獨特的三層夢樓和趙氏宗祠,三村聯建的寶峰寺,成就了張家塔村昔日的輝煌和繁盛。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張家塔民居都是磚砌的箍窯,窯前一律明柱夏簷,院落佈局講究對稱,院門建造考究,五脊六獸、鳳凰展翅、二龍戲珠、倒垂蓮花,均由四瓦(筒瓦、傳瓦、滴水瓦、貓頭瓦)混合結構而成。門雕、磚雕都是精雕細刻,門匾題詞五花八門、造詣非凡:“迎春弟”“福海壽山”等較為常見。雁塔題名盡顯昔日繁榮,也有兩廂牆畫,圖文並茂、別具一格。室內保存著古色古香的桌、椅、箱、櫃各具特色,屬明清民俗建築的代表。因為多數大門與宅門是相對而開,所以,每處宅院都有攔擋大門或宅門的照壁。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張家塔每處宅院的佈置都從長遠著眼,村內排水道構思巧妙,有明有暗,干支分明,戶戶連通,修造精工,至今仍逶迤延伸,堪稱一絕。令人惋惜的是,張家塔有許多名勝建築毀於戰亂和“土改”,如今的張家塔民居,也亟待關注和保護。

縱觀張家塔民居整體建築格局,既有迴廊建築的做法,又有高低交錯、虛實對比的藝術效果,其建築手法和藝術價值是山西民居乃至北方民居的精華,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

南陽溝森林公園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南陽溝景區,位於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積翠鄉以東10公里處,是山西省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森林公園。有著“塞北五寨溝”、“華北小西藏”之稱。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莽莽林區森林茂密,種類繁多,其中以油松、楊樺、落葉松、雲杉為主,兼有灌木叢為輔。山脈縱橫,層巒疊嶂。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真武草原上,牛兒滿山坡”...看過了深林廣袤、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的草甸風光給了每個人極目千里的雄渾廣袤,在這裡,藍天,白雲,蒙古包渾然天成,寧靜而祥和。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很多人都說,南陽溝最美麗的風景在天池。這裡是北方的風景,但是卻更多了一份秀麗。站在高處看去,湖水環繞著大山,想必巍峨的大山也被這柔情的水所融化了吧。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南陽溝,原始森林天然氧吧,一個遠離都市喧鬧的世外清淨之地。置身其中,山環水繞,層巒疊嶂,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 ,宛如回到大自然懷抱,令人心曠神怡!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橫泉水庫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橫泉水庫位於呂梁市方山縣境內的北川河上,控制流域面積800多平方公里,總庫容8123萬立方米,是一座以城市生活及工業供水、農業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多年調節型水利樞紐。橫泉水庫工程包括水庫樞紐工程、灌溉區工程和供水工程三個部分,共佔地8765畝。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龐泉溝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位於山西省交城縣西北部和方山縣東北部交界處,地處呂梁山脈中段,屬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中國特有的珍禽褐馬雞及其棲息地。保護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4.5公里,總面積10443.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1980年12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左國城遺址

在今山西方山縣境內的南村。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匈奴漢國的都城,今僅存遺址。

歷史左國城,春秋戰國為白狄、皋落所居之皋狼邑,漢為皋狼縣。從公元140年西河郡內遷離石起,這裡建為左國城,南匈奴的首腦機關——南單于庭就入駐這裡。成為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的核心基地,先後輝煌400多年,孕育了一支強大的“離石胡”人,在民族融合史上產生了里程碑的意義。

南單于庭入駐後,對這裡進行了創造性經營。沿用並擴展了春秋戰國和秦漢城池,背靠東部大山,面向北川河水。依山就勢,構築城垣,東、南、北三面環崗而築,東城牆沿山脊線而建,內外雙城,嚴密捍禦。內城呈長方形,外城隨地形呈不規則形變化。總體建設為內城、西城、東城三個部分,成為城套城、城包城,內外結合,互為照應的軍事城防。最外圍周長9932米,總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大武木樓(觀音樓)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位於方山縣大武鎮街中心,創建於明代景泰四年(1453)。樓高3層,18.5米,三簷十字歇山頂,黑色玻璃瓦剪邊,布瓦覆頂,樓體呈四角形,有三間寬敞的木屋相連,二層設平座,四面通徹;一層矗立十六根精雕細刻的木柱,其中四柱通天,四面敞開,成為十字通道。樓簷下斗拱七踩,平座斗拱五踩,單翹雙昂、內有塑像十七尊。整個木樓建築由大小三千二百個木件構成,重170噸,頂部有黑琉璃部件,底層頂部飾有八卦形如意斗拱藻井、木樓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結構嚴謹,美觀大方,是保存完好的明代木建築。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故居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在山西方山通往北武當山的路途中,有一個名叫來堡的村子。被康熙皇帝親封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就出生在這個普通的村子裡。時光流逝,歷史仍清晰地記錄著這位流傳千古的清官事蹟。目前,方山縣境內發現於氏文物82件,于成龍墓地、故居、家祠等主要遺址尚保存完好。2000年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後,更是轟動全國,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談論的焦點。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方山縣來堡村人,明崇禎十二年(1693年)舉為副貢,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巡撫和兩江直隸總督等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病卒於兩江總督任上,時年六十七歲,諡“清端”加贈“太子太保”。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于成龍在任幾十年的日子裡,都始終保持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清廉本色,被廣大人民群眾泛稱為“於青天”、“於青菜”、有事例為證,在羅城連任縣令六年多,離任時窮得連路費都沒有。黃州八年,于成龍赴福建任職時僅有被褥一束,朝衣一襲,沿途以蘿蔔為乾糧,直到後來當了富甲天下的江南封疆大吏,他仍布衣蔬食,被江南民眾稱之為“於青菜”。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康熙十七年間,于成龍任福建按察使,正值清廷為對付治灣鄭成功抗清勢力而實行“海禁”政策,當時清朝統治不顧連年民禍,民不潦生,常以“通海”罪名被抓入獄,使許多良民受到牽連,出現了一樁又一樁的冤案。于成龍到達此地後,不顧重重阻撓,主張重審,使無辜民眾免遭殘刑而釋放,併發給貧困者回家的路費。于成龍親民愛民,關心百姓疾苦,痛恨貧官汙吏,凡所到之處,貧官汙吏聞風喪膽,卻受到百姓的愛戴,被老百姓稱為“於青天”。于成龍在離任時,廣大群眾遮道相送,以淚相別。他死後,江南民眾“巷哭罷市,家繪其像以祀之”。康熙親撰碑文稱他為“實天下第一廉吏”。

山旅呂梁,第九站,方山縣——道教聖地北武當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