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本集,我們走呼和浩特東南方向,進入內蒙古中部的地級市——烏蘭察布市(以前叫烏蘭察布盟)。

此線路是在烏蘭察布市境內的西南部,原來的大清國察哈爾八旗(民國的察哈爾省、察哈爾盟)的西四旗部分。

呼和浩特——白塔、豐州城遺址——石人灣——烏蘭察布市涼城縣——二龍什台山——岱海——豐鎮市隆盛莊——黃旗海——集寧市——古城古墓遺址——察右後旗火山、古城——察右中旗灰騰梁——卓資縣平頂山——呼和浩特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本集的南部路線,可以用大遼國西京路的地圖參照,幾乎一樣的豐州白塔——奄遏下水 (岱海)——白水樂(黃旗海)——九十九泉(灰騰梁)。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先順帶著看看呼和浩特東南方向的:白塔與豐州城

豐州城是契丹的大遼帝國時代在呼和浩特建立的一座重要的城池,現在的位置就在呼和浩特東郊的白塔村(呼和浩特機場附近,呼和浩特機場因此得名白塔機場)。

整個城市存在400多年,元末因戰爭廢棄後,由於後世引水灌溉農田的原因,城市完全消失入地下。

現在的豐州城遺蹟幾乎看不到任何城垣和建築,只有西北坊的萬部華嚴經塔(白塔)保存完好,當地還出土很多的文物,歷史價值很好。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公元10世紀初,大唐帝國剛剛滅亡,中國處於五代十國初期,契丹人的大遼帝國剛剛建立。

當時的鄂爾多斯高原和黃河河套地區是党項人佔據著(西夏),他們沿用了唐朝潘鎮時期的天德軍和豐州城(當時建在河套東部陰山南麓的烏梁素海旁),以及黃河套內的勝州城(今鄂爾多斯準格爾旗內,也叫12連城)。

遼太祖於公元916年開始進攻党項人的勝州,攻陷後遷移城內人口到黃河東岸,在現在的托克托縣境內建立新城——東勝州(託縣大皇城),在東勝州的東北又建一城雲內州(託縣白塔古城)。

920年,遼太祖征討天德軍,得勝後鑑於天德軍太遠,不便管理,於是強遷當地人口在現在的呼和浩特白塔村建新城——豐州城,名為豐州天德軍。

豐州、雲內、東勝州三城都在黃河的東岸,三城鼎立,成為大遼帝國西南邊境的主要軍事防禦力量:西面防党項,南面防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直到後來的北宋。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女真的大金國繼續使用豐州,主要防禦北方的蒙古人和陰山一帶的突厥後裔。

蒙古帝國的大元時代,豐州是蒙古大汗的女婿,陰山的突厥後裔汪古部控制管轄的範圍(當時整個的內蒙古中西部都是汪古部的)。

直到1359年,元將孛羅帖木兒與紅巾軍頭目關先生在豐州城一帶大戰,豐州的居民匆匆掩埋了各種帶不走的物件,帶著細軟逃入內地,豐州城從此成為空城並逐漸廢棄。

豐州、雲內、東勝州這三個古城,和內蒙古沿陰山從東到西的幾十個古城一樣,具有相似的歷史。

它們基本都是沿用唐代的軍鎮,到遼代成為城市,具備駐軍、生產、貿易的功能,人口雖然不如中原,但也熱鬧一時。

金元時期繼續沿用,元末明初時期因為紅巾軍和大明軍的進攻戰爭,漢人南遷蒙人北返而瞬間成為空城,並從此廢棄。

這些城池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尤其是瓷器、錢幣、工具、文書等等,很多都是匆忙間投入井中,或者草草掩埋的,可見當時撤退的倉促。

我在後面的遊記中還會帶大家看好幾個這樣的古城遺址,隨地可以撿到遼金元的陶瓷碎片。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遼代末年1123年,最後一個大遼皇帝天柞帝被女真人追擊,逃到呼和浩特。先是在雲內州暫住,後來所有的貴重物品和王妃公主在昭君墓附近被女真人追上俘獲。

天柞帝跑到大青山裡躲避(土默特右旗的萬家溝),並在汪古部的支持下抵抗女真人。天柞帝在豐州附近掙扎了將近三年,抵禦女真人,最後還是被女真將領俘獲。

遼代的豐州城,是節度使州,屬於上等州城的規模,大概是唐朝的四個坊那麼大,城內十字大街分東西南北,官署、市肆、作坊、廟宇、民居分散在各個坊內,聞名於此的萬部華嚴經塔(白塔)就在城內的西北坊。(上圖,白塔雕刻)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白塔是蒙古語查干索布爾噶的漢譯,白色的塔。最初是屬於豐州城內大明寺的一個佛塔,保存至今實屬不易。45米高的白塔有三個主要的亮點:

一是建築本身和周身雕刻藝術,是非常具有價值的研究對象

二是錢幣博物館,塔內各種角落供奉有歷代遊人、信徒的金錢供養,特別是發現了現存世界最早的紙幣(元初)。看來往寺廟佛塔裡面塞錢的習俗已經1000多年了。

三是各種文字的題刻特別多:漢文、契丹小字、西夏文、畏兀兒蒙古文、八思巴文、藏文、敘利亞文都有。這真是令人無限嚮往啊,從大漢大唐到遼金元,東西方的交流如此頻繁。可嘆明清閉關鎖國500年啊。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呼和浩特東南郊區,黃合少鎮有個石人灣村。

發源於呼和浩特東南蠻汗山(陰山支脈)的一條小河從東南流經這裡,匯入大黑河。

石人灣有三個特色可以去看看:

一、從呼和浩特市區到石人灣村,沿途可以看到完整的農村景色,田園風光,農家樂也有很多。呼和浩特地區的農業種植、植被、灌溉、畜牧、農村建設等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實地勘查。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二、石人灣村有溼地一處,根據雨水的多少,面積大小不等。乾旱的季節,水面僅剩一個小小的水塘。雨水好的年份,變成了一個小湖,不但有很多候鳥棲息,還有魚可釣。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夏季,周圍水草豐美,也是放牧的好地方。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週末,會有很多人來露營。所以,垃圾還是給小小的水泡子造成了汙染。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三、石人灣的名字來源於村內兩個遼代石人,一文一武兩個官員,護衛著遼代的大墓。

根據當地出土的陶瓷、佛像,以及依山傍水的地形看,這裡肯定是遼代豐州城的大員墓地。

可惜兩個石人的頭,居然在1994年被盜了。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離開白塔和石人壪,東南方向進入烏蘭察布市。

烏蘭察布市位於內蒙古中部,人口300萬,面積5.5萬平方公里,市政府所在地集寧區。

烏蘭察布是蒙古語:紅色的山崖,得名於清朝初年六個旗的蒙古部落在四子王旗的烏蘭察布這個地方會盟,成立了烏蘭察布盟。

烏蘭察布市的地形和呼和浩特差不多,都是被陰山山脈分為南北兩大塊。陰山以北是一望無際的烏蘭察布大草原牧業區(上圖紅色區域),以南則是山地、黃土丘陵、平灘和盆地相間的傳統農業區(上圖黃色區域)。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陰山北面,有三旗兩縣。以草原牧業為主的察哈爾右翼後旗、察哈爾右翼中期、四子王旗;以農業為主的商都縣和化德縣。

陰山南面,有一區一旗三縣一市:集寧區、卓資縣、涼城縣、興和縣、豐鎮市、察哈爾右翼前旗。絕大部分是以農業為主,察右前旗有少量草原。

烏蘭察布市資源較為貧乏,沒有特別大的礦產資源。水資源也較為缺乏,境內沒有大河流過,只有岱海和黃旗海兩個內蒙古較大型的湖泊。

烏蘭察布南面以長城為界接壤山西,東面緊靠河北張家口,距離北京只有300多公里。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烏蘭察布地區歷史上大部分都是草原遊牧的區域,早期戰國時代,趙國曾經佔據烏蘭察布南部少量地區。

西漢時期,烏蘭察布的四子王旗是匈奴的中部單于庭的所在,公元前後,烏蘭察布大部分時間都屬於匈奴單于國。

大漢帝國也在此建立過很多邊堡和小型縣城,烏蘭察布考古發現的漢代古城超過10處,大部分在南部地區。

東漢和鮮卑北魏時期,烏蘭察布繼續為漢魏爭奪的戰爭地帶。這個時期的古城、軍塞、古墓的遺址近些年來也有很普遍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北魏,烏蘭察布最有名的一個地方就是參合陂(讀音:餐合杯),這裡是鮮卑拓跋氏的魏國和鮮卑慕容氏的燕國大戰的地方。

金庸的天龍八部裡提到的慕容家的參合莊和家傳武功參合指就是來源於這裡。

上圖,參合陂戰役的一方指揮者:北魏武帝拓跋珪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16國時期,北方先後有三個較大的國家主導時代大潮。

先是西北的氐人苻堅的前秦國,淝水之戰失敗後滅亡;然後是鮮卑慕容氏的後燕國,參合陂之戰後數年滅亡;最後是鮮卑拓跋氏的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開創了南北朝的局面。

慕容氏最著名的皇帝就是上圖的慕容垂,此人一生歷經坎坷,雄才大略也曾寄人籬下。晚年終於恢復了燕國(史稱後燕),實力強大的他派太子慕容寶出兵攻打西邊河套一帶的鮮卑拓跋氏的魏國。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如圖,395年8萬燕軍進攻北魏,拓跋氏實力不濟,分三路撤退。這是遊牧部落的傳統戰法——避敵鋒芒、誘敵深入、覓戰機反攻。

慕容寶在黃河邊上停下來,考慮到北過陰山、南渡黃河追敵都很費勁,燕軍在黃河邊住了幾個月,初冬黃河還沒有結冰的時候,開始撤退返回燕國(河北)。

這時候突然氣候反常,黃河居然提前結冰了。河那頭蓄謀已久的北魏軍隊於是趕緊渡過黃河,偷偷的追擊燕軍。終於在一個寒冷的冬日,在參合陂這個地方,追上了燕軍。

此時的燕軍,完全沒有警戒,太子慕容寶還帶人打獵遊玩呢。於是,2萬北魏軍隊一通偷襲,大敗燕軍,殺敵兩萬多,俘虜5萬人,慕容寶僅帶幾千人逃回。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北魏武帝拓跋珪本來是一個明君,他是北魏歷史上堪比秦皇漢武的大帝。但是這時候,聽信了謀士的建議,居然做出了斬草除根的行為——殺俘。

於是,五萬投降的燕軍俘虜全部被殺,一時間,天下震驚,史稱“參合殺俘”。

從秦始皇殺俘之後,斬殺俘虜被認為是毫無人道的、令人唾棄的可恥行為。參合殺俘之後的很多年,雖然北魏統一了北方(時機好,沒有強敵了),但是每到一處都遇到了強烈的抵抗。北魏自身也損失慘重,其原因就是殺俘的惡略影響激起了被征服者的誓死抵抗。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第二年,後燕皇帝慕容垂親率幾路大軍復仇而來。到了參合陂,全軍祭奠死亡的士卒。老皇帝看到遍野的燕國男兒屍骨,聽到參合陂上的燕軍哭聲,一時間悲憤難平,吐血跌倒。

慕容垂一病不起,燕軍於是退兵,一代帝王慕容垂病死途中,燕國一蹶不振,最後亡於北魏。

如今的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涼城縣,在岱海的旁邊,參合陂已經成為了一片農田,歷史上的血雨腥風已經無人知曉了。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書歸正傳,到了遼金元,烏蘭察布就是這三個帝國統治的核心地帶了。

契丹、女真、蒙古在這裡設置了軍鎮、道、路、州府等各級統稱機構,比如集寧、威寧等等。(看上圖,注意集寧東邊,那是野狐嶺,窩闊臺攻金國的著名戰役地啊)

還有很多城池,如同我們前面在呼和浩特豐州古城講過的一樣,元末明初的戰爭之後,這些城市都廢棄了。

值得欣慰的是,這幾年內蒙古道路橋樑的大建設,很多古城被髮掘出來了,大量的文物出土,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依據。

到了大明帝國時代,草原依舊是大元帝國的疆域(中國稱北元),烏蘭察布地區是各種蒙古部落交替佔據的地區,東西蒙古戰爭不斷。

到了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後封了六萬戶,察哈爾第一次正式出現在歷史舞臺。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察哈爾是突厥語:侍衛、近衛軍的意思,從成吉思汗時代開始就是大汗的精銳的護衛部隊,是從蒙古各個部落挑選的最優秀的男兒組成。

達延汗分了蒙古六萬戶,左翼第一個萬戶就是他直屬的察哈爾萬戶,察哈爾部成為居於正統地位的蒙古宗主部落,領主世襲汗位,自達延汗後傳了六代。直到最後一個林丹汗(上圖)為止。

察哈爾萬戶並不是一個部落,而是八個大的鄂托克(部落)組成,現在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的蘇尼特、烏珠穆沁,赤峰市的敖漢、奈曼、克什克騰都是屬於察哈爾萬戶。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林丹汗我們多次提到,因為他是大清和現今蒙古盟旗制度形成的關鍵人物。

當後金興起的時代,林丹作為蒙古大汗,自然不能投降後金,更不能投降大明。他統領察哈爾萬戶四處出征,想要統一蒙古各部。

(上圖,林丹率領察哈爾和土默特部跟後金幹仗)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東北的科爾沁、喀爾喀等蒙古部落不願意接受林丹的統治,通過和後金聯姻,投降了後金。於是實力不濟的林丹戰敗。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林丹一路逃到呼和浩特,又繼續西逃,在青海大草灘病逝。他的兒子額哲在定遠營(現在的阿拉善左旗)獻出玉璽,投降後金。

後金不放心林丹的後人,下毒毒傻了林丹的兒子額哲。

於是,林丹的孫子趁康熙三藩之亂的時候率部反清。由於力量太小,很快被鎮壓了。

康熙大肆屠殺察哈爾的核心蒙古力量,大部分都被屠戮了,但康熙也不敢消除察哈爾的部落名號,於是從各地的蒙古部落抽調人口,重新組合,成立了察哈爾八旗。

與土默特蒙古一樣(都是林丹的嫡系,和後金打過很多仗),大清派滿洲的將軍都統管轄察哈爾,沒有冊封察哈爾蒙古為札薩克王公。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這就是清朝的察哈爾八旗地圖。

察哈爾八旗的駐地就是現在的烏蘭察布市除了四子王旗外的全部,以及錫林郭勒盟的正藍旗、鑲黃旗、正鑲白旗。

他們主要負責為大清國養馬、羊、牛並進行畜產品加工,比如製作奶食和各種工藝品。(現在的太僕寺旗、張北地區的羊群、馬群都屬於察哈爾,合稱八旗四畜群)

其次是充當兵勇。大清國一旦有戰爭需要,就首先從察哈爾徵調蒙古兵去打仗,太平天國、捻軍、八國聯軍都有很多察哈爾蒙古人去打仗。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清中期到民國時期,大量山西漢人到察哈爾官墾、民墾,種植莊稼。

到了清末民國,察哈爾東部四旗還好些,西部四旗的靠近山西的地區已經都是農業區。

豐鎮、涼城、興和、陶林等廳縣都成立了。於是,解放後,調整區劃,察哈爾西部四旗和幾個農業縣劃歸烏蘭察布盟。東部四旗保持草原牧區,劃歸錫林郭勒盟(正白旗和鑲白旗合併成正鑲白旗)。

而察哈爾西部的四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正黃旗也進行了改組,成為了現在察哈爾右翼前中後三旗。

其中正黃旗是現在的察右前旗,正紅旗是現在的察右後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陶林縣合併成察右中旗。

(上圖,大清國時期的察哈爾弓箭手)

那麼,大家要提問了,既然這都是察哈爾的,那麼烏蘭察布是哪裡來的?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大清國打敗林丹和土默特之後,出於戰略防禦的需要:防止土默特和察哈爾再次起兵、防禦新疆一帶的西蒙古衛拉特、防禦還沒有完全歸附的外蒙古。

從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外蒙古早已歸順大清的蒙古部落中,遷了烏拉特部、四子部、茂明安部、喀爾喀蒙古一部(達爾罕旗)到陰山北麓。

這些部落在陰山北面的烏蘭察布會盟,蒙語就是紅色的山崖,成立了烏蘭察布盟。(會盟地點至今尚在,下一集我們會去遊覽)

當時清朝冊封烏拉特部三個頭領為王公,從陰山最西面的狼山開始往東,到河套東側的烏梁素海為止,是這三個王公旗的封地,也叫烏拉特三公旗(現在的巴彥淖爾烏蘭特後期、中期、前旗),

烏梁素海再往東依次是茂明安旗、喀爾喀右翼旗、四子王旗。這其中,除了喀爾喀右翼是達延汗的子孫封得的部落外,其餘都是從呼倫貝爾遷來的成吉思汗的弟弟哈薩爾的後裔所領有的部眾。

這六個旗,組成了烏蘭察布盟,直到解放後。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所以,請大家弄清楚,解放以前的烏蘭察布盟是陰山北整個大草原的六個旗組成的。

解放以後,四子王旗(上圖3)和察哈爾西四旗、涼城等幾個縣(上圖4)組成了新的烏蘭察布市。

喀爾喀右翼旗改名達爾罕旗,和茂明安旗合併,現在簡稱達茂旗,歸了包頭市(上圖2)。

河套地區新成立了一個巴彥淖爾盟,把烏拉特三公旗歸入巴盟(上圖1)。

SO:我們所說的烏蘭察布大草原,就是指烏拉特三公旗、達茂旗、四子王旗全部。從地理意義上,也是完全正確的。全部屬於陰山北麓的乾旱、半乾旱型草原,只有幾條河從陰山發源北去,到中蒙邊界附近注入內陸湖,非常相似。

這是內蒙古高原三大草原之一(另外是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是美麗的遼闊牧場,充滿著蒼涼大地的壯麗風景。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呼和浩特東南60公里,烏蘭察布市涼城縣,這裡是陰山支脈的蠻漢山(蒙語,雲霧繚繞),山中有個二龍什臺(蒙語,長柳樹的地方)國家森林公園。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山不是很高,主要是植物資源豐富,各種珍貴的雲杉、樟子松、油松、華山松、山杏、山楂、山櫻桃、沙棘等非常多。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二龍什臺總面積4萬多畝,同時也是藥用植物的王國:甘草、黃連、狼毒、金蓮花、黃芪、芍藥等等。山裡深處,狐狸刺蝟獾野雞石雞老鷹等動物資源也保護的很好。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公園裡有石頭和水泥路面,可以爬山進入。空氣特別好,感覺含氧量超級高,是養生健步走的好地方。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森林裡溪水潺潺,雖然沒有形成瀑布、池塘,但是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實屬難得了。

回頭我們看看周圍的地貌,就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安排合理。這片森林公園,宛如一個空氣淨化加溼器一樣,保護著乾旱多風的內蒙古中部。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出了蠻漢山,到了地勢較平坦的參合陂故地,這裡有內蒙古中部最大的湖泊——岱海。

岱海,面積165平方公里,是內蒙古高原三大內陸湖之一(呼倫湖、達裡湖)。

我還要研究一下,記憶中和資料裡,岱海的歷史上並沒有什麼響亮的名頭(都是些怪名字:諸聞澤、葫蘆海、昂遏下水),遠遠不如東邊的黃旗海(乞伏泊)有名,不知道為什麼?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岱海的漁業資源非常豐富,是內蒙古著名的出產魚罐頭的地方(困難時期),現在岱海的冬捕也開始小有名氣了(冬天開冰下網捕魚,最著名的是東北的查干湖冬捕)。

岱海有地熱溫泉,湖邊有溫泉度假村,檔次比較一般,三星吧,尤其是吃的東西,沒什麼特色。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這是岱海的衛星圖,岱海確實還是有水的,而且是淡水。我們後面看的湖,可就不這麼樂觀了。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從涼城縣往東,進入豐鎮市。

豐鎮早期歷史沒有什麼顯著的,從清朝開始,這裡是察哈爾正黃旗、正紅旗和太僕寺旗的牧場。到了乾隆年間,就開始有山西人進入了,並設立豐鎮廳,歸山西大同府管轄。民國時期歸綏遠省,解放後歸烏蘭察布盟。

豐鎮市有塞外古鎮、商貿客棧的稱號,意思是清朝時期,這裡是商貿重地。大量的晉商把這裡作為貿易基地,開展對蒙貿易。

豐鎮境內的東北部,有一箇中國曆史文化名村——隆盛莊。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隆盛莊原為察哈爾牧場,從雍正三年開始,以土地閒置召民墾種,從山西河北山東遷來大量農民。

隆盛莊早期是以農耕為主,傳統的隆盛莊廟會就是為了求雨而舉行的。到了乾隆年間,這裡就成了糧食集散地和旅蒙商騾馬藥材的集散地,廟會就變成了招商貿易洽談會(騾馬大會)。

到了光緒年間,隆盛莊的商鋪有3000多家,非常繁華熱鬧。(民國倒閉,原因一樣,外蒙獨立)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現在的隆盛莊,莊外一條小河流過,很多牧場恢復了牛羊放牧。莊內老建築很多,包括店鋪、寺廟、大宅、小院,大部分保存完好。

如果可以合理開發民宿,改善河流水域和衛生條件,這裡可以成為內蒙古和山西之間的一箇中轉小鎮。

往南就是大同雲岡五臺山,往北就是遼闊的大草原。上圖,隆盛莊裡的清真寺。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離開豐鎮市前提一提豐鎮月餅,這是山西人的拿手絕活,豐鎮人打造了品牌發揚光大。

這個品牌有百十年了,內蒙古中部地區的人都知道,中秋要吃豐鎮月餅。

傳統豐鎮月餅大部分是沒有餡的,只是用胡麻油、紅糖和麵粉製作而成,確實非常好吃。現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吃到(也有帶餡的)。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隆盛莊北面就是黃旗海——察右前旗的著名地標。

黃旗海是內蒙古八大內陸湖之一,古代的黃旗海那是相當牛的。水面遼闊氣勢磅礴,是草原遊牧民繁衍生息的理想基地。

“漢書”“山海經”“水經注”裡面都有黃旗海的記載,古稱南池,隋唐城乞伏泊、壹盧泊(名字應該是起源於北魏時期的乞伏鮮卑),遼金稱白水櫟,後來因為屬於蒙古正黃旗,就叫成黃旗海。

黃旗海西邊有個呼和烏素廟(青色的水),據說五世達賴、六世班禪都曾經來過,可惜毀於文革了。

(上圖,官方發佈的黃旗海照片)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遠眺黃旗海是好像是個大湖,走近看,湖水都幹了

黃旗海近一二十年沒聽說過有人去旅遊,應該是因為確實沒有水了。最近的一些報道,說黃旗海近年來保護生態,水面恢復了大半了。

我2015年春天去的時候,找了老半天都看不到黃旗海有水(按照地圖導航,是在水面上),反倒是看到周圍到處都是打井的及其,瘋狂的抽取地下水用車載走。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乾涸的黃旗海里,還有很多人在打井取水,用汽車拉走,用於灌溉和工業

黃旗海的過去非常輝煌,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鮮卑、突厥、隋唐、遼國和金國、大明和蒙古都打過無數次的大小戰役。

大家記得和岳飛打仗的金國元帥叫粘罕的,黃旗海就是他的避暑地。1132年,他還代表大金國在黃旗海開科取士,足見當時的黃旗海是多美麗富饒。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解放後,黃旗海一度是內蒙古主要的漁業基地(解放前沒人捕魚,因為蒙古人不吃魚更不捕魚),都上過國家領導人招待外賓的餐桌。

可是70年代以後,黃旗海的生態急劇惡化,水量減少、魚類死亡,最後黃旗海已經全部乾涸了(至少是90%)。

上圖,電子地圖上顯示的位置,我們已經是在黃旗海的湖裡面了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豐鎮市北面,將烏蘭察布市區(集寧區)包圍的是察哈爾右翼前旗,就是以前的察哈爾正黃旗。

前旗面積不大,境內除了兩個石器時期的考古遺址外,還有西漢和北魏的村鎮聚落遺址,以及戰國趙長城和漢長城遺址,但都價值不大。

2011年發掘的集寧路古城,那就非常厲害了。

集寧城建於1192年,大金章宗明昌三年,原來是集寧縣。大元時升格為“路”,屬中書省管轄,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屬於陰山的突厥後裔汪古部的封地,汪古部世代為大元駙馬,封趙王)。

考古發掘出來中原及南方九大窯系的瓷器幾千件,還有金銀器、鐵器、木器,還有30000多枚錢幣,可以證明當時的繁華,並且是溝通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城市。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考古發現很多來自中亞、波斯工匠的產品、中國南方的象棋圍棋、造紙印染等技術遺蹟。還有很多明顯是居民倉促間把銅錢、絲綢、瓷器放在甕裡埋地下的。

1350年白蓮教發動了紅巾軍起義,起義軍攻佔大同之後,頭領關先生(這個大惡棍洗劫了很多古城)順便洗劫了集寧路。

考古發現很多井裡有人的屍骨,地上到處都是隨便掩埋的屍骨,明顯是屠殺的結果。(起義是個好事嗎?這是不是匪徒暴亂嗎?)1367年徐達北伐後,大明修長城與蒙古對峙,集寧路徹底廢棄。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2011年2014年,集寧路古城又發掘了100多個元代墓葬,還有6個鮮卑墓葬(多半是黃旗海那叫乞伏泊的時代,乞伏鮮卑人的墓葬),可惜目前沒有看到具體的成果發佈。

集寧路古城可以很好的說明一個問題:遼金元三代,內蒙古南部大部分地區,是有正式的國家機構在的,是當時帝國的重要領土。但當時的領土主體還是以草原遊牧為主,極少有農耕存在,城市的功能大部分都是東西方貿易和駐軍、管轄的功能。城市居民以工匠和商人、軍人、官員為主。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烏蘭察布市政府所在地以前叫集寧市,現在叫集寧區,歷史和周邊其他地方一樣,大元的集寧路,民國史集寧縣。

集寧最著名的皮衣,皮革城。其他就是製藥、乳業、農業、工業園區、貿易商城等等。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過了集寧,我們往北邊的草原地帶遊覽一下。集寧的北面是察哈爾右翼後旗和中旗,以前都是大草原,現在是半農半牧的地方。

先看看火山。

就在往北的二廣高速的兩側,有五六個古代火山口。這裡沒有旅遊開發,沒有門票,車開到底下,可以爬上去看看火山口。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這些火山口,當地人叫做煉丹爐(形狀很像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衛星地圖上可以清晰的看到。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據說有人把這裡包下來,要搞旅遊開發了。

投入不小啊,夏天這裡應該還不錯,可是沒有河流湖泊,太乾燥了。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爬到火山口頂,就是這樣一個大碗。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我的小車經常一個人孤零零的在遼闊的原野上駐足。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察右後旗是以前察哈爾八旗裡面,正紅旗和正黃旗的北部,解放後變成現在這樣。

該旗普普通通,資源有各種石頭、大理石、花崗石等等。屬於農業和牧業結合的地區,較為貧困。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察右後旗政府所在地是白音查干,蒙語意思是富饒的鹽湖。當地確實有很多淖爾,而且分佈在幾乎同一個緯度上。

就是沿著內蒙古著名的草原大通道,從白音查干往東西兩線,東邊有烏蘭呼少海子、察汗淖海子,西邊有白音淖海子、杭蓋淖爾等很多大小不一的鹽湖、淡水湖。

電子地圖和衛星圖上可以看到很多水面,可現實就不一定了。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當我拿著地圖,看著上面那些藍色的湖泊,開車到了實地之後,確實大大的失望。

早就聽說內蒙古的環境惡化、湖泊乾涸,以為這些年採取了很多保護措施,可以沒想到,情況非常的糟糕。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白音,是蒙古語,富饒的意思。查干是白色的意思。富饒的白色鹽湖白音查干,如今只剩下白色了。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就拿白音淖爾來說,這是緊靠白音查干鎮的一個湖,白音查干和白音淖爾其實指的是同一個,就是鹽湖。

現在的湖面,至少比地圖上小了70%以上。我開車到湖邊,完全可以開到曾經的湖底,然後走路進去,腳下都是泛白的乾裂大地,湖水可憐的保存了一點。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內蒙古的湖泊缺水的原因基本一樣:乾旱少雨、過度使用(城鎮、工廠大量消耗水資源)。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這就是白音淖爾的湖底:黑泥、白鹼、水滴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因為靠近城市,加上冬天燒煤,僅有的湖面都是灰土,非常的髒。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簡直就是黑無常和白無常啊。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從白音淖爾繼續往西,還有一些小型水庫、淖爾,水面都比原來小了一大半。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韓勿拉,和四子王旗的汗烏拉是一個意思,因為這裡有個高高的山,叫做韓勿拉山。

勿拉是山的意思,罕、韓都是大汗的意思,引申就是偉大、高大。內蒙古草原是,有很多叫汗烏拉的地方。

當然了,這個山和青藏高原的雪山比起來,就不是汗了。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韓勿拉山下有韓忽拉河(也叫哈卜泉河),其實也就是從陰山北側發源下來的一條內陸河,也就幾十公里長,但是居然還是有水的啊。

沿河向北十公里,公路西側,有一個北魏古城——克魯孟古城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克魯孟是後來當地的蒙古人給起的蒙古名字,克魯孟就是牆的意思。從名字上可以看出,這個古城還是有些城牆存在的。

衛星地圖上標的漢代古城不對,準確的年代是北魏。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根據考古發現的瓦、罐等物推斷,這個是魏書記載的北鎮諸戍東、西九城之一,是北魏遷都洛陽前後時期所建。還是屬於武川軍鎮系列的,不是電子地圖上顯示的漢代的古城。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古城沿著韓忽拉河而建,為了保護,現在用很多土袋子固定。地上可以撿到一些陶瓷的碎片和漢瓦碎片。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離開克魯孟,繼續往北,就到了察汗不浪古城。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察汗不浪是蒙語,白色的泉水的意思。

這是一個較為大型的古城,城牆少部分保存著。附近有好幾個古代村莊的遺蹟,還有大量的被盜墓穴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從出土的文物看,和集寧路古城幾乎相同,大量的錢幣有宋代的、遼金的、元代的等等,還有中國各大名窯的瓷器。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目前從歷史上沒有明確說這個哪個城市,但肯定也是遼金元時期一直沿用的,最後毀於紅巾軍起義和徐達北征的戰爭中。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兩座古城周圍,原來是典型的山地草原地帶,是蒙古人遊牧的好地方。現在在部分山溝、地勢不夠開闊的地方,依然長有牧草,放牧牛羊。

上圖,衛星顯示很明顯的四方形古城,旁邊還有幾個大圓圈。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當地大部分平坦的土地都已經變成了農田。在去之前,我曾看過衛星地圖,發現地面上有很多黑色的圓圈,非常規則。到了之後發現,是農業噴灌機噴灌形成的。

這裡土地廣闊、租金便宜,很多人把這裡的草原破壞,種植經濟作物,比如大家愛吃的薯條——馬鈴薯。

但是,經濟作物需要水來灌溉,雨水少的內蒙古中部哪裡來的水呢?答案就是打井抽地下水,這也就是很多草原湖泊乾涸的原因。

生態,就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被破壞了。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離開古城往西,進入察右中旗境內,先給大家來點說刮就刮起來的沙塵暴。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這沙塵暴真是說來就來,遠遠望見灰濛濛一片,很快到了眼前,如同黑山老妖出洞了一樣。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韓勿拉河上,築壩一座,修水庫一個。

水庫水壩,究竟是調節水量的作用大呢?還是改變自然的作用大呢?

你們是不是想起了三峽,要知道,中國有成千上萬個水庫呢。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察右中旗的情況和附近其他幾個旗大致一樣,農牧業結合,我就不多說了,這裡唯一的亮點就是灰騰梁。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灰騰梁,蒙語應該叫輝騰錫勒,意思是寒冷的山。這裡有美麗的高山草原,因為距離呼和浩特很近,所以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既是是夏天,這裡晚上的氣溫也非常低,蓋棉被絕對不熱。

作為一個天然草原,這裡很美。作為一個旅遊點,這裡很差。服務不好、設施落後、吃的不好、衛生條件差。

還有很多周邊的小型旅遊點,有嚴重的宰客現象。就因為這些地方,內蒙古給人的印象很差,大多數來過的人都說:再也不來了。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灰騰梁歷史上大大的有名,在沒有這個名字之前,這裡叫做九十九泉。至少是從東漢開始,這裡就有這個名字。到了鮮卑北魏的時候,這裡成了皇帝的避暑聖地,從而大大有名。(契丹的幾個皇帝也都來避暑)。

九十九泉形成的原因,和我們在察右後旗看到的火山口是一樣的,都是火山的噴發小口,也有的是山間的窪地,因為下雨積水或者地下水滲出而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水泡子。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看,早在北魏時期,這裡就叫九十九泉了。

複習一下:南面不遠的地方是乞伏袁池和參合陂。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大金國時期地圖。

窩闊臺在灰騰梁點兵(當時還叫九十九泉),從高地上往南俯衝進攻大金國,著名的野狐嶺戰役拉開了序幕。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九十九泉的勝景現在是看不到了,除非當地連續下一個星期的大雨,否則,你能找到十九個泉就不錯了。

現在的灰騰梁草原,應該叫九百九十九個風車,因為草原上到處都是風力發電的大風車。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卓資縣的歷史和上面的兩個地方几乎一樣,不再重複。地理上看,這個縣的北部是陰山的高寒地帶——灰騰梁

境內的陰山和蠻漢山發源出來一條河流,大黑河,這是黃河在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地區最大的支流了,雖然水量不大,還是滋潤了沿岸無數的人民。

卓資縣境內也有長城遺址、各朝古城遺址,花木蘭從軍、樊梨花點兵的故地就在這裡。蒙古軍南下伐金,也是從這裡集合出發。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烏蘭察布大黑河 黃河支流古稱金河 蒙語伊克吐爾根河 只有夏季遇到大雨,水量稍大,大部分時間只有細流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卓資縣西邊靠近呼和浩特,有一個平頂山,山頂平坦,非常奇特。(類似的平頂山在內蒙古有很多,是高原的一個地質特色)山上有泉水、金國古墓、蒙古軍召開軍事會議的石頭座椅等,是個有山有水的美麗鄉村。

卓資縣的名字就是因為平頂山像個桌子,才叫桌子山,後來取了兩個雅字——卓資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平頂山的山頂有怪石,山下是很多擺成圓形的石頭桌椅,應該是以前行軍打仗的會議營地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在些石頭陣肯定是座椅功能,軍隊議事用的,年代有三種可能:

第一是窩闊臺發兵攻金時,這裡是灰騰梁大本營的西邊不遠,可能是當時右翼的一個萬人隊大本營,石頭陣是會議室。

第二是元末,明軍進攻過來的時候,蒙古軍隊在此紮營。明軍都帶著桌椅吧,不會擺石頭開會的。

第三是明末,林丹汗從東北退回來,後金追過來,很可能是後金軍隊的營帳,因為再往西,就要進攻呼和浩特城了。

正確答案求解。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山坡上有平坦的墓葬一處,墓頂有刻有(大金)大定十七年五月的天然石塊,後面的女真文字(金文)現在幾乎無人識得了。

山坡有盜墓洞,地上瓷片很多。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這是山頂的牧民自己堆的石塊,代表什麼?守望的意思吧,山頂有居民幾戶,非常的寂寞。有一次我們上去,拉住不讓走,喝點小酒,哭的眼淚汪汪。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這是烏蘭察布中部的陰山緩坡地帶的冬日景象。

蒙古行思錄第6集 察哈爾西

陰山北麓的山坡,很多人放羊,植被保護較好。

本集結束,下一集,我們去陰山北面看看四子王旗的大草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