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本集,我們還是從呼和浩特出發,向東北方向,穿越陰山,到烏蘭察布市的四子王旗大草原看看。我把主要的點都標在上圖了,具體位置和公里數,大家自己查詢吧。

1、淖爾梁 2、烏蘭察布會盟點 3、泉掌子水庫 4、罕烏拉山敖包 5、大廟 6、腦木更胡楊林 7、大紅山

上圖的終點就是腦木更,往北有公路可達二連浩特。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從呼和浩特機場往北,經過京包高速入口,繼續向北,就進入了大青山腹地。從山頂有溪水流下,這條由溪水衝擊的溝壑,就叫小井溝。

在內蒙古,有非常多叫做溝的地方。這些溝,都是從大山的頂部發源的泉水、溪水(主要是地下水滲出而成的)自上而下衝擊而成。

陰山山脈南麓、大興安嶺東部非常多這樣的溝。衝擊的面積有大有小,象是大青山的溝都比較小,而大興安嶺的溝因為山勢比較緩、溝下平原面積大,所有那裡的溝的面積都很大。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本集,我們先談談陰山。

陰山是中國北方東西走向的一個顯著的地理標誌山脈,蒙古語叫達蘭哈喇烏拉,意思是七十個黑山(蒙語裡,七十是代表很多的意思)。

為什麼叫黑山,有兩個意思:

一是植被確實比較差,比起南方的山林和大興安嶺、貝加爾湖畔附近的山林,在遊牧民嚴重,就算是黑的了;

二是因為石頭的地質原因,有很多黑色的、深色的石頭聳立山頂,更添加了神秘的色彩。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陰山分幾個段:

最西邊靠近額濟納旗大戈壁直到巴彥淖爾市的是狼山(上圖綠色部分)

中間的包頭北面一帶叫烏拉山(上圖紅色部分)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呼和浩特一帶叫大青山,上圖紅色部分

(呼和浩特東邊烏蘭察布市的卓資縣北部叫灰騰梁)

這三段的山脈是陰山的主體,海拔在1800-2000米,最高的呼和巴什格山在狼山西部,海拔2364米。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從烏蘭察布市開始,陰山折向東南方向,依次叫蠻漢山、蘇木山、馬頭山、大馬群山,海拔1500-2000米。

集寧以東到河北張家口一帶,海拔降低到1000-1500米。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陰山的水系不算多,南北流向都有,屬於非常小的水系。這些水系基本都是雪水融化,地下水滲出而形成的。

從地圖上看到的很多溝、水,現在80%以上都已經沒有水了,或者是常年沒水,偶爾遇到大的雨水天氣,才能有細細的一股流下。這原因無怪兩點:氣候乾燥、城市和工業過度用水。

上圖,呼和浩特大青山裡的哈拉沁水庫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陰山的歷史相當悠久,從公元前的周朝開始,就一直有記載。最有名的就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陰山,一直是遊牧民和華夏人的天然界限,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上圖,陰山西段,阿拉善盟與巴彥淖爾市交界的狼山深處。

當然了,還有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

敕勒,是遊牧在貝加爾湖一帶的突厥人的一支祖先,敕勒在蒙語和突厥語裡是車的意思,漢語史書也把這個部落叫高車,是一個意思。這個部落被鮮卑人征服後,被南遷到陰山下,也就是陰山的南邊遊牧,這片區域,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和包頭所在的敕勒川、也叫土默特平原。從1850年以前,這裡一直都是茫茫的大草原。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陰山岩畫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巖畫寶庫,它從青銅時代開始,一直到清朝時期,從來沒有間斷過。主要內容都是:狩獵、遊牧、人物、舞蹈、征戰、星圖、神靈。

地區分佈是遍佈整個陰山,而最集中、最有質量的是在陰山西部,現在的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三旗境內。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陰山兩側的旅遊資源豐富:森林公園、溝谷、寺廟、巖畫、草原、軍事要塞、長城、古城遺址等等都有,我們將逐一介紹。

小井溝就是我們進入陰山的第一個溝谷。 (上圖,大青山健身步道)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雖然很多呼和浩特地區的文人騷客也寫了很多著名的詩句讚美小井溝的景色,但對於去過很多名山大川的人來說,還是會比較失望的。 和南方秀麗的山川溪流比,小井溝的溪水要趕上下大雨才能看見,和北方長白山、阿爾泰山、大興安嶺比,小井溝的植被實在是夠差勁的。就算是和西部的賀蘭山、狼山比,小井溝也缺少險峻、神秘的氣息。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小井溝唯一的亮點就是秋天的景色,山上的樹葉呈現不同的顏色,黃綠紅相間,也算是個美景了。

另外要提一提的是這條進入小井溝並穿過大青山的公路,這是中蘇關係緊張時期的軍事戰備路,過了大青山,就是一望無際的草原,軍事地位非常重要。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陰山北麓是我們介紹過的北魏重鎮武川縣的東部地帶,這裡有一處高山草原,神奇的存在著,這是呼和浩特地區最最神奇的一個地方——淖爾梁。

淖爾梁位於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哈樂鎮,因為沒有旅遊開發,道路不太好找。總之,距離呼和浩特40多公里,不算遠。這個高山的草原總面積60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40平方公里,海拔在2000米左右。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淖爾梁的神奇之處在於:

它是呼和浩特地區的一個天然空調。

淖爾梁屬於高山溼地草原,雨季特別溼潤,到處都是沼澤,而且很多山頂的水泡子象湖泊一樣,所以叫淖爾梁(淖爾,蒙語,湖)。它對於整個呼和浩特的空氣淨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下雨天進入淖爾梁,雨霧瀰漫,道路非常溼滑,即使是四驅車也很難深入腹地。

大家看我車頭前面,泥路中間是幾十只沙雞,當地俗名叫半翅。這是一種在亞洲內陸都有分佈的動物,可以快速的低飛,是留鳥,一年四季生活在這裡。

半翅經常被人們拉網捕獵,它們最好的逃生工具就是羽毛和草原是一個顏色,可以偽裝躲過老鷹,但是很難躲過偷獵者的大網。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淖爾梁的美麗景色令人讚歎。

和其他草原不一樣,淖爾梁是要開車往山上走,到了頂才發現是一片遼闊的大草原,而且有很多的草包點綴其中。

還有很多獨特的大型岩石,平添了幾分莊嚴肅穆。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這裡的動植物資源豐富。我們在百度百科、地方政府網站、旅遊大全上可以看到很多的套話:該地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豹子、狼、鹿等等等等。

我可以遺憾的說,這些和中國足球衝擊世界盃一樣,只是理論上的存在,你去一百次也看不到一個活生生的動物。

但淖爾梁不是,天空飛舞的一隻或者五六隻一群的金雕、鷹、隼,甚至就在你幾十米外的草原岩石上,就可以看到碩大的草原金雕。因為那裡遍地都是草原黃鼠和沙雞出沒。

狐狸、獾也常見到。

有牧民說冬天還可以看到幾隻黃羊出沒,這可不得了啊。要知道,黃羊就是著名的蒙古瞪羚,就是曾經遍佈蒙古草原,從30年前開始在內蒙古消失的野生物種。

蒙古瞪羚在解放前的很多民國官員、外國考察團的記錄裡普遍存在,遍佈內蒙古草原,數量非常多,它們和牧民和諧共生了幾千年。 可惜在解放後的困難時期遭到瘋狂捕獵(狼圖騰電影裡,記得嗎?),加上90年代草場承包的網圍欄鐵絲網的出現,現在黃羊幾乎在內蒙古絕跡,都跑到外蒙古了。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秋天的淖爾梁,一篇金黃。但是經常出現大風,如果有遇到下雨,瞬間就很冷。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在這種無人開發的大自然裡野餐,才真能感受到自然的氣息。但是要記住,只走汽車壓過的路、帶走所有的垃圾。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附近有一個小村莊,有牧人放羊。這幾年內蒙古的羊肉價格大跌,一隻羊賣不到500塊錢,牧人的生活非常艱難。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在這裡露營我覺得比較危險(我們只是中午休息),畢竟還有猛禽猛獸出沒,另外就是夏天夜晚寒冷的氣候,很容易生病。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2006年當地政府就和北京某公司簽約搞旅遊開發,可能是因為投入大、沒有公路,所以這個項目就一直沒有開發起來。或許還有生態保護的原因呢。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2014年之前去淖爾梁,大部分草原保持原貌,生態非常好。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2015年以後再去,很多草原都已經種植了馬鈴薯了,當地肥沃的黑土和充沛的雨水,使得部分農民不顧草原保護的條例,開墾草原種植作物。

上圖,遠處大片的黑色土地,就是開墾的土豆田。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武川縣往東北方向,進入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的面積是25500平方公里,幾乎是半個烏蘭察布市的面積,相當於四分之一個福建。人口20萬,在草原上,這算是人口很多的旗了,主要是南部農業區的人口多。

全旗以牧業為主、農業為輔,工礦企業較少。因為靠近呼和浩特,旅遊業比較發達。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是大清和民國時代烏蘭察布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原來的烏蘭察布盟保留的唯一一個旗。

在清朝以前,這裡是歷代遊牧民放牧的大草原,它的南部在北魏時期,是撫冥鎮(北魏六軍鎮之一,現有遺址)。

金元時代,是淨州路,砂井總管府(砂井古城遺址尚存)。

明代,也就是北元時代,是蒙古大汗察哈爾萬戶屬地。

上圖,四子王旗著名的草原旅遊接待點——格根塔拉,經常舉辦大型那達慕大會。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到了清初,因為戰略防禦需要,大清從呼倫貝爾草原遷四子部落到此,1636年授札薩克,封多羅郡王,世襲罔替,直到1949年,共300多年。

四子王旗的王爺遷過來兩百多年,一直保持遊牧住蒙古包的習慣,直到1905年才建了中式的王府,後來又修成了府廟結合的院落。

上圖,四子王府,在旗政府所在地烏蘭花鎮東北20公里。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四子部落,蒙古語叫杜爾伯特,就是四的意思。黑龍江現在也有一個杜爾伯特蒙古自治縣,系出同門,都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薩爾的後代。

他們的祖先是哈薩爾的第15世孫,生有四個兒子,注牧於呼倫貝爾,所以叫四子部落。後來因為封了郡王,就叫成了四子王旗。

(上圖,四子王旗紀念四兄弟的雕塑)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全旗除了南部少量農業區外,大部分都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屬於乾旱半乾旱型溫帶草原,地勢平坦遼闊。

對了,神州六號返回地球,就是降落到四子王旗,地方大嘛。

上圖為南部農業區。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境內只有一條主要河流塔布河(蒙語,五的意思),長210公里,發源於大青山,向北注入中蒙邊境的呼和諾爾(也就是淖爾,蒙古語的漢語翻譯千奇百怪,沒有統一,非常不合理)和查干淖爾(白色的湖,也就是鹽湖),都是鹹水湖。

呼和諾爾基本常年有水面,查干淖爾乾旱的季節完全乾涸。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在快到旗政府的烏蘭花鎮的西南十幾公里處,就是烏蘭察布盟會盟所在地——白彥敖包村

1633年,皇太極天聰6年(大清還沒有入關),蒙古的四子部落、喀爾喀右翼、茂明安、烏拉特三部,共六旗在此會盟,成立了烏蘭察布盟。

這裡緊鄰塔布河(也叫沙爾木倫高勒,蒙語黃色的河),有7個獨立的山頭,正好代表當初烏蘭察布盟會盟的六個旗和一個盟府。每個山頭上都有敖包,車可以開到半山腰,走路可以上去。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會盟的意義是什麼?

會盟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由部落首領(扎薩克)率領本部官兵,到約定的地點會合,祭祀祖先、檢閱軍隊、協調牧地界限、處理民事糾紛、約定部落重大活動等。

會盟期間,朝廷也派欽差大臣蒞臨,傳達皇帝旨意,或訪查邊事民情,或安撫部落首領,或獎賞王公貴族。

那時候的會盟,相當於現在地區間的“年會”或是“論壇”,組織比較鬆散,還未形成一級政府形態。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會盟的各個山頭,都是風化出來的黑色的石頭。

這裡蒙古語的地名是烏湖克圖,與《綏遠通志稿》“地名烏湖克圖”的記載非常吻合。

烏湖克圖系列蒙古語,意為“有油脂”,蒙古語稱石英石為烏湖克朝魯(直譯:油脂石),因白彥敖包山坡上至今還有兩塊乳白色巨石(石英石),所以當地人就稱該地為烏湖克圖(漢譯為“有石英石的地方”)。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這裡現在比較荒涼,僅僅是周圍有些小村子,還有個別小工廠。登上山頂,可以俯瞰大地,遙想當年會盟的場景,這裡一定是水草豐美的地方。

四子王旗夏天涼爽,雨水少,乾旱乾燥。冬天異常寒冷,風特別大,幾乎都是忙忙雪原。

這種氣候和它東面的蘇尼特左右旗、阿巴嘎旗,西面的達茂旗、烏拉特前中後旗幾乎一樣,是典型的內陸乾旱草原氣候。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繼續向北,進入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烏蘭花鎮(蒙語,紅色的小山)。

鎮南有地質公園、航天紀念館(上圖)。

烏蘭花最著名的就是羊雜碎,也就是我們在呼和浩特提到的著名美食,這裡是正宗的發源地,一定要嚐嚐。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至於城市建設,我就統一說一下。

在當前的總體規劃下,內蒙古的各個縣、旗城市幾乎都是一樣:政府大樓、大型紀念廣場、新開發的小區、一兩個公園、特別是要有一條河,即使沒有水,也要築壩欄起來蓄水,形成一個水面不小的景觀,寓意生態不錯。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烏蘭花鎮往北幾十公里,路東,有個小小的泉掌子水庫。

夏天來這裡,簡直是太美了。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水庫面積不大,但是風景優美。

水庫周圍是草原,附近有樹林,水面及周邊棲息了大量的候鳥。

在這裡露營、野餐,那是相當的愜意,也有很多人來釣魚。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水庫邊上有一些房子,大概是看守水庫的,以前也曾經搞過餐飲,現在都沒有了。

注意:這裡沒有餐飲住宿接待點,要自備帳篷和食物。野餐是可以了,但是露營?可能會有牧民或管理人員干涉你們的。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水庫繼續向北十公里左右,下公路往西,穿過塔布河,進入草原深處大概幾公里,如果你具備足夠的越野和導航,以及草原認路辨別方向的能力,你可以找到汗烏拉山敖包。

汗烏拉,蒙語,就是大山,這樣的地名在內蒙古有很多,特別高大的、壯觀的山都叫汗烏拉(罕烏拉、瀚烏拉,記得察右後旗的韓勿拉山嗎?)

蒙古語的漢語翻譯太不規範了,簡直是爛七八糟。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去汗烏拉山敖包,要經過塔布河。

這裡是塔布河的中游,河床非常寬闊,如今已經乾旱沙化,幾乎看不到水流。

草原沙化的標誌植物,芨芨草遍佈河床。很多不懂植物的朋友,看到內蒙古很多芨芨草,長的高高的,以為就是風吹草地現牛羊的景色。

其實,這是沙漠化的特徵啊。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在塔布河邊,地下水還是比較多的。能夠打出井的地方,很多河床和草原被種上了玉米等農作物。

長此以往,地下水越來越少,草原面臨的就是沙漠化的結果。

這個問題,在內蒙古草原不是哪個牧民、哪個組織、哪個領導就能解決的。

保護大草原,是關係到全國生態的一盤棋,是國家宏觀措施才能夠實現的。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塔布河上的八一橋,明顯的軍隊痕跡。

解放後,內蒙古中北部草原,是戰備和戰略的要地。尤其是中蘇關係緊張之後,這裡是演習和軍隊駐紮的前沿。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去往汗烏拉的路不好走,越野車才行,都是草原土路,還要經過幾個河溝。

沿途植被非常的矮小、稀少,不要以為很差,這還是算沒有沙化的草原了。

繼續往北,我們會看到更乾旱的荒漠化草原。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內蒙古現在已經立法,車輛進入草原,壓草原違法,我去的時候還沒有立法。其實,草原上的牧民雖然早就有了汽車,但開車的習慣還是儘量走一條路,寧可繞遠,也不踐踏草原。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四腳蛇是北方常見的動物,不論是大山裡還是草原上,包括沙漠裡,都有它們的足跡,而且很容易見到。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汗烏拉敖包,是元代就有了的。

現在依然是十里八鄉最高大的敖包山,而且是本地牧民真正來拜祭的地方,可不是旅遊點人工新堆的景觀哦。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這個山本身的相對高度有300米,不低了,在草原上就非常明顯了。而且它和其他敖包普通的石頭不同,這個山上的石頭都是黑色的。 大家想,這麼莊嚴肅穆神秘的色彩,一定會讓牧人膜拜,成為敖包之王(汗烏拉敖包)。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車可以開到半山腰,小型拖拉機可以開到山頂。 山頂氣勢磅礴,一望無際,一個10米高的四層高大敖包聳立在山頂南端,周圍是大大小小100多個敖包。

敖包下有以香壇、寫有經文的旗子,還有大量白酒瓶子(草原普遍的貢品)。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敖包相會這首歌大家都熟悉,來過內蒙的也都知道,敖包是個山頂或坡頂的石頭堆。

敖包的作用最初是地標,因為草原遼闊,沒有道路和建築,辨別方向除了靠自然標誌外,就是要靠人工的石頭堆,這就是敖包的起源。

隨著後來經過的人越來越多,敖包逐漸成為一種祝福的象徵,大家都往敖包上掛綢布條、添加石塊,祈求平安。

再後來,就發展成為祭祀的重要地點了。各個草原、部落都有大型的敖包,成為祭祀和活動的場所。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從汗烏拉回來,繼續向北十公里,就到了大廟。

大廟是俗稱,蒙古語名字叫希拉木倫廟(黃色的河邊的廟,塔布河以前叫黃河子)。

大廟距離烏蘭花鎮62公里,屬於紅格爾蘇木,是四子王旗最大的喇嘛廟。

大廟建於1758年(乾隆),距今250多年了,最多的時候有1500多喇嘛,在整個藏傳佛教地區都很有影響力。

這裡,我們再講講對蒙古地區造成深遠影響的藏傳佛教之黃教。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從忽必烈大汗開始,蒙古地區是藏傳佛教紅教的天下,大家都普遍信仰紅教。

當時的佛教在蒙古地區,基本上是自由發展的,和傳統的薩滿教、景教、摩尼教並存。

蒙元帝國時代,和西方接觸較多,所以當時是以佛教為主,各種宗教並存的宗教自由的時代。

(上圖,大廟的很多建築毀於文革,可惜)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明朝中後期,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西征青海的過程中,它感受到了格魯派黃教在青藏高原的力量,對於蒙古人統治青藏,是非常有幫助的。

所以他在征服青藏和西蒙古衛拉特各部的過程中,與西藏的最有影響力的大喇嘛建立和合作關係。

阿拉坦汗在1576年冊封了達賴三世喇嘛,1641年青海和碩特蒙古大汗——固始汗又冊封了班禪喇嘛。

從此,達賴班禪共管西藏的政教合一體制、活佛轉世制度正式確立。而整個蒙古地區,不分東西,都虔誠的皈依了黃教。

(上圖,宗喀巴銅像)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舉個例子:大名鼎鼎的、和康熙往死裡乾的、準噶爾汗國大汗噶爾丹,從小就在拉薩學佛,後來才回到新疆繼承汗位。

這除了說明西蒙古人篤信佛教外,還說明了蒙古人早期和佛教的結合,也是有為了統治的目的,是看中青藏的草原和大喇嘛的號召力的。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再比如:西蒙古的土爾扈特部西遷俄羅斯,大部分後來東歸大清,少部分留在俄羅斯,現在叫卡爾梅克共和國(上圖)。

這個共和國是歐洲唯一信仰佛教的共和國,幾百年保持不變。列寧他奶奶就是卡爾梅克人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阿拉坦汗接受了黃教後,黃教在蒙古高原和紅教還是爭奪了近百年的,畢竟紅教根深蒂固。

到了清朝初年,蒙古統一歸入大清後,順治康熙和達賴班禪在避暑山莊正式簽約,互相利用、互相扶持。

大清國扶持黃教的目的,當時還並不是為了取得西藏的領土,說實話,那時候大清顧不上西藏。

真正的目的是想利用達賴和班禪的影響力,先把內、外蒙古安撫住再說。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所以,整個大清一朝的宗教政策,就是在蒙古地區大力扶持藏傳佛教格魯派。

扶持的力度有多大呢?我們看看四子王旗:

從大明萬曆到清光緒末年,四子王旗一共建了30多個喇嘛廟,還有8個小型誦經處(忽拉爾)。

這個數字可能和中原地區的佛寺和各種民間信仰的廟宇比不算什麼,但大家看一下,民國時期,上世紀30年代,整個四子王旗只有蒙古人6600人,其中喇嘛2877人,佔32%。(上圖,清朝蒙古喇嘛)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三成蒙古男丁當喇嘛,這就是大清帝國對付蒙古人最有效的辦法。蒙古人好戰的天性逐漸被壓制,同時男丁越來越少,蒙古人的總體人數越來越少。

四子王旗的30多個喇嘛廟經過文化大ge命,剩下兩三個,其餘全部被毀(沒法說了).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有兩個寺廟是規格最高的、有活佛的寺廟:一個是大廟,一個是格根廟(已毀)。(格根也是智慧的意思,四子王旗著名的格根塔拉旅遊點,就是智慧草原的意思)

大廟是當地蒙古人布勝單巴傑布拉去西藏學習佛教後,回來修建的,他也就是大廟的第一世活佛。

清朝時期,大廟管轄察哈爾、綏遠地區十幾個旗還有青海部分地區的喇嘛教事務,號稱塞北布達拉宮,可見其影響力巨大。

建築物有五座獨貢(大型誦經處)、四座廟倉、四大拉不仁、五座佛塔等。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我曾經幾次到過大廟,每次都看到有外地很遠地方的信徒到大廟轉山叩頭膜拜。

大廟的西北四公里就是金長城,也叫金界壕,也叫成吉思汗邊牆。 大廟西南1公里,就是金元時期的砂井總管府遺址,遺蹟甚少,可以忽略不去。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大廟往北繼續走100公里左右,到了腦木根蘇木,說是蘇木,也就是有一個加油站和一個只會做蒙古餡餅的小飯館,整個鎮上的人不到100人。(吃飯加油必須要,周圍方圓幾百裡再就沒有了)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到了牧區,不要挑剔,有吃的就不錯了。

還想要紫菜蛋湯、西紅柿雞蛋湯、白米飯、土豆絲、炒青菜等等等等的朋友們,麻溜的趕緊吃餡餅吧。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腦木更蘇木的西北20多公里,有一片胡楊林。

從公路下去,走這樣的草原土路,還要10多公里。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進入四子王旗草原(蒙語現在叫杜爾伯特草原,就是“四”的意思),到現在這裡靠近蒙古邊境,100多公里,草原生態呈現了三四種變化:從半乾旱的細矮草地,到乾旱型的稀疏植物,再到沙地,生態環境的嚴酷可想而知。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只要沒有沙塵暴和大雨,在草原土路上開車,還是非常爽的。

道路筆直,也很平坦,最難得的是——沒有一個人、車。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大家都知道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胡楊林,那確實是非常壯觀,四子王旗這個胡楊林算是縮小又縮小版的吧。

其實,緯度上差不多,記得前面幾集在達茂旗看到那幾顆嗎?這個緯度很乾旱,只有胡楊可以生長。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從公路往西,下去走半個小時的刺激的草原越野土路,就到了胡楊林。

看,滿是樹葉的沒感覺,枯枝就很像那麼回事了吧。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有點滄桑感沒有?

這些胡楊這麼細就開始枯了,可見現在的自然環境,恐怕是撐不到一千年不朽、不枯、不倒了。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胡楊林附近,有一些小型的湖泊,也有大型的呼和淖爾,但整個草原是乾旱狀況的。植被非常少,可以看到狐狸等動物出沒。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胡楊林屬於半開發狀態,只有一個可以吃飯的算是旅遊接待點,不要門票。景色還是不錯的。

這是十一長假的時候,算是遊客最多的時候了,幾十個人吧。

氣溫變化很大,頭一天還穿短袖,第二天就羽絨服了。中午到了這裡,在蒙古包裡冷的不行,牧民拿了兩瓶白酒倒在盆裡點燃,給我們取暖。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當地牧民馴養駱駝很多,要注意安全。

冬季發情的駱駝非常兇猛,即使不是冬季,也要小心。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由於地域廣大,牧民的羊群都很龐大,都是上千只一群的。

蒙古牧民從來不清楚自己有多少隻牲畜,只有大概的數目,比如五六百隻,一千多隻。在草原上,幾乎沒有丟失牲畜的情況,牧民也懶得數數。

(新疆、青海、西藏就不一樣了,那裡的牧民都把羊染色、牛印號,以示區別標記,就怕被偷)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腦木更胡楊林附近,是呼和淖爾和查干淖爾兩個鹽湖,也就是塔布河的匯入終點。

由於沒有找到接近的路,無法到達湖邊,但遠遠看去,還是有水的。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草原上,牧民堆砌的石頭造像。

這個東西具體是什麼,我不知道。圖騰?指示標誌?

下次去了,要問問當地牧民。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回到腦木更蘇木,走向東的一條新公路,半個小時就到了我們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地——大紅山。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筆直的草原路,不同的季節呈現不同的景色:綠色、黃色、白色,漂亮極了。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路上,看到一隻漂亮的狐狸往草原深處跑去,拖著長長的尾巴。 (圖中間,放大仔細看)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綿羊和山羊,是蒙古牧民傳統的五畜(另外三個是馬牛駱駝)。綿羊和山羊混著放牧,可以利用山羊的靈活性,多走一些地方去吃草。也可以利用綿羊的懶惰,使得羊群不至於跑丟。

當然,山羊還有防狼的作用,雖然內蒙古現在幾乎沒有狼了。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這條公路就是為了參觀大紅山而新修的,車直接到路的盡頭,就是大紅山的山頂——沒有柏油路了,又是一片平坦的大草原。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山頂又是一片草原,可以往北繼續走。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大紅山是一個地質奇觀,在平坦的草原上突然出現一片象澳大利亞艾爾斯巖一樣的紅色山體。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大紅山上到處都是瑪瑙石,比較小而已,我們還撿到了蘇聯時期的硬幣。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這裡是出產各種遠古巨獸的化石產地。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就像草原上常見的平頂山一樣,這是一個普遍的地質隆起現象,只不過是紅色的,而且特別紅。

我們在內蒙古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紅色土壤或者說是山體,新疆也有很多。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這裡號稱是野生盤羊的保護區,我當時充滿好奇的到處去找(走草原路就是為了這個),可是毫無發現。

後來到草原多了,也就逐漸知道了。地圖上、網站上看到的野驢保護區、盤羊保護區這些,都是曾經從蒙古國短暫過境的。

蒙古國一旦發生大雪等自然災害,餓的不行的野生動物,偶爾一次越境來到內蒙,吃了點草又回去了。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如此奇特的地方,當然要有敖包了。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大紅山往東,進入茫茫草原,到處都是土路,完全沒有標記。

我們一路探尋,問了四五家牧人之後,走了兩三個小時,才走出了這幾十公里的草原,到了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境內。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路上遇到很多駱駝,四子王旗和錫林郭勒盟的蘇尼特旗,有很多這些半野生的駱駝。

蒙古行思錄第7集 四子王旗

穿越草原的土路,完全沒有信號和導航,只能靠房屋、樹木等作為標誌,這樣更可以理解蒙古語的地名含義。

蒙語地名都是特徵命名:有樹的地方、平坦的草地、狹長的溝、低矮的山口、有井的地方等等,便於大家辨別方向。

蒙語地名再次表現了遊牧民族崇敬自然、眾生平等的理念,大自然是人類和所有生物共有的,不是某個家族的私有財產。

好了,本集結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