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廣西:這道百年歷史的桂菜,被稱爲「中國一絕」

廣西的梧州在歷史上是嶺南重要城市,又是近代對外開埠較早的城市之一,工商業繁榮,往來人眾,市內各酒樓研製出各式精美名菜,以招徠客人。雖然現在的梧州,漸漸淡出了商場,“食在梧州”的美名卻保留了下來。

嶺南地區嘗之不盡的各種美食都源於梧州風味,而紙包雞正是梧州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紙包雞在梧州民間始創,起源於清代,傳世已有150年。1985年,梧州紙包雞被選拍入《中國一絕》風情電視紀錄片。

舌尖上的廣西:這道百年曆史的桂菜,被稱為“中國一絕”

這道傳世百年的梧州紙包雞,在桂菜中也算是輩分很高,流芳百年還被稱為“中國一絕”,這梧州紙包雞究竟絕在哪裡呢?這個還要從頭說起。

在清代,廣西梧州北山腳下有一處環境幽雅的園林-- 同園。其中翠環樓掌廚的黃師傅,為了招徠買賣,他經過冥思苦想做出一道紙炸雞。這就是初代的紙包雞。

舌尖上的廣西:這道百年曆史的桂菜,被稱為“中國一絕”

這種炸雞選用地道"三黃雞",只取雞腿和翼翅四件,用薑汁、蒜蓉、香麻油、白糖、汾酒,加入廣西特產八角和陳 皮、草果等配成調料。此外,調製醬料必須使用梧州白雲山新鮮山泉水,這也是紙包雞技藝流傳外地後無法保持原有異香的重要原因。

雞塊浸料後用炸過的"玉扣紙"包成 荷葉狀,立即落鍋以武火炸至紙包雞浮上,油麵呈棕褐色,雞塊金黃,滾油不入內,味汁不外瀉, 席上當眾解開,香飄滿堂。

舌尖上的廣西:這道百年曆史的桂菜,被稱為“中國一絕”

從此,梧州同園"翠環樓"紙包雞的名聲日漸大振。後來,據說廣東軍政要員陳濟棠一次在廣州設宴款待賓客,聽了小妾的推薦,特地派手下駕駛飛機到梧州,買了紙包雞,以及特製酥皮狗和原汁三蛇酒。

由此"陳濟棠派飛機到梧州粵西樓買紙包雞"新聞,一經傳出,登時成為梧州及省、港、澳的美食佳話,傳為口頭禪:“飲食在梧州,雞飛狗酒屬一流。"也有善於笑謔者說:"梧州美食,雞犬飛天。"

舌尖上的廣西:這道百年曆史的桂菜,被稱為“中國一絕”

傳承了150多年,紙包雞如今不但成為梧州傳統名菜,而且名揚海內外,外地遊客凡到梧州,都以能品嚐到紙包雞為一大快事。梧州紙包雞之所以如此受歡迎,除了獨特的美味,更因為與眾不同的製作方法。

梧州紙包獨創的隔紙浸炸烹飪法,能保持雞肉的鮮嫩甘滑,雞色澤金黃,香味誘人。吃起來,入口甘、滑、甜、軟,食後齒頰留香。 原汁原味,肉嫩骨脆,香氣四溢,鮮美適口。

舌尖上的廣西:這道百年曆史的桂菜,被稱為“中國一絕”

而梧州紙包雞在選料上,也很有講究。梧州紙包雞所選用的三黃雞,消化率高有強身健體的食療功效。選用的小母雞(即未生過蛋的,當地稱項雞),肉嫩骨脆,對營養不良、乏力疲勞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做紙包雞,主角除了雞,當然少不了紙。正宗的紙包雞,一般採用玉扣紙來製作。玉扣紙也叫竹草紙,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具有光滑柔韌、色澤潔白、瑩潤如玉等特色。 做紙包雞前要用豬油把紙浸透,整個過程油都不會進入到雞塊中。

舌尖上的廣西:這道百年曆史的桂菜,被稱為“中國一絕”

吃紙包雞,不用特地把紙解開,只需在之上畫一個十字,金黃誘人的雞肉便顯露出來,原汁原味的雞湯清晰可見,雞塊“猶抱琵琶半遮面”“未成曲調先有情”,引發眾人垂涎三尺,即是民間所謂的“玉紙輕挑滿堂香”。

懂行的人才知道,紙包雞最好趁熱品嚐,若再加些青菜汁佐食,會別有風味。如果你有機會去到梧州,可以到新粵西樓和大東酒樓去品嚐“中國一絕”紙包雞的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