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本田」是怎麼變成發動機廠的

本田技術很好,但是運氣很差。

艱難起航,本田如何絕地求生?

  • 日本工業技術被封鎖,政府鼓勵造車

1933年,日本作為二戰軸心國,就被迫離開聯合國了,工業技術麼被西方國家給封鎖了。

當時日本政府就只有鼓勵國企,自己來造飛機、造車,推動工業進步。

豐田、日產、鈴木、馬自達、三菱、斯巴魯,這些本田的老對手在那個年代,不是在造車,就是在造飛機。

  • 本田起步晚,運氣還差

本田宗一郎,那個時候也是想造車的。他是計劃先造個汽車活塞環,慢慢的,再一步步豐富的過渡到這個造車。

這運氣不好了,二戰開始了,本田宗一郎的工廠被豐田強行收購。

好不容易熬到戰爭結束,終於可以弄了。地震,把這個工廠給震成廢墟了,又不行了。

  • 接連不斷的打擊讓宗一郎開始酗酒

這些接連不斷的打擊,讓宗一郎開始要喝酒了,酗酒。

按照本田宗一郎夫人的描述,有記載的。她老公失業之後,白天就坐在花園的石頭上思考人生,其實就是在發呆,晚上麼就找朋友去喝酒。

宗一郎喜歡喝威士忌的,但是戰後物資匱乏,是奢侈品,宗一郎也沒那麼多錢,怎麼辦。在劣質的酒裡面放點烤糊了的大麥,讓酒嚐起來更像威士忌一點。

  • 一年後開始造機車, 私下偷偷研發汽車

渾渾噩噩就這麼過一年,本田終於要想清楚了,還是決定從頭開始。

當時這個日本百廢待興,資源卻不是很足,宗一郎手頭又沒有足夠的“籌碼”,只能慢慢來,從造機車開始,然後私底下偷偷研發汽車。

到了1961年,本田宗一郎本來是鐵了心要造汽車的,但是他突然發現,這麼做只有兩種後果。

要麼就是像以前這樣工廠強制關停,第二種可能性,要麼就是和以前一樣被豐田吃掉。

  • 政府出臺法案,決定合併汽車產業

這個就好像很難受了,這為什麼。因為當時日本出臺了一個東西,叫做《特定產業促進臨時法案》。

大概的意思是什麼,1963年的時候汽車進口要自由化了,當時日本國內的汽車產業很弱的,要被這種外來的合資企業給搞死的。

政府說要麼就這樣,我們那麼多車企,全部都合併起來,搞搞強。

你也不要什麼南電信、北網通了,你們就一家麼就好了,就是搞這個東西。

  • 豐田、日產出線,本田資格相差懸殊

要在1963年之前把國內汽車產業全部合併,只留下3家,豐田、日產,兩個名額已經拿到了,出線機會只剩下1個了。

1961年本田還只是個機車廠,兩個輪子的那種,雖然暗地裡已經開始造原型車了。

但是三菱、斯巴魯這麼比起來,隨便哪個品牌都比本田更有資格拿到最後一個名額的。這好了,他這個工廠又要被人家吃掉、並掉了。

做決定,他想,要在2年以內,因為是1961到1963。2年以內,讓自己的車銷量跑進國內前3,不太現實,痴人說夢,畢竟那個時候本田連一臺量產車都沒有。

  • 本田準備用技術優勢讓政府同意其造車

被豐田喜一郎當初買下來,已經是比死還難受了,鋌而走險,要不這樣,我證明我自己這個汽車,是有核心技術上的優勢的。

然後倒逼政府來同意我繼續造車,變成國家科研基金。我不跟你說我動力有多好,我這顆火箭能上月球的,就有機會。

這就好比是宮裡失寵的太子,已經準備靠起兵來奪嫡了。

  • 決定參加F1比賽證明其核心技術頂尖

在琢磨這件事情的時候,本田其實早已經是熱衷於各種比賽賽事了,不過基本上都是機車相關的。

這個就給宗一郎有一個有趣的思路,他發現,汽車行業裡面,F1它就是核心技術的代名詞,是頂尖的。

這巧的是這樣的,參加F1比賽,這個車企它是不需要自己造車身的,不要證明自己可以量產的,就是比技術、比速度的。

  • 本田用技術實力造出V12的F1發動機

造機車起步的本田,這個車身不一定很懂,發動機可是我家底很厚的,技術實力是有的。

再外加,本田是日本當時唯一一條全尺寸賽道的,它是可以用來調試發動機的。

所以參加F1,證明自己,這個選項有可能是不錯的,簡直就是給宗一郎量身定製的,就排上日程了。

本田拿到造機車的這個底子,造了一臺V12的F1發動機,興沖沖的去參加比賽去了,技術的本田就此啟航了。

  • 本田因技術實力被預測定會獲F1冠軍

英國汽車雜誌《THE MOTOR》,在本田還沒有進入F1之前就預測,這本田進入F1之後馬上就可以得到冠軍了,這個好理解。

因為本田在這個摩托車機車賽上,已經拿了當時所有能拿的冠軍了,技術上的實力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了。

當時除開英國的《THE MOTOR》以外,美國、意大利、瑞士的汽車雜誌,都做出了類似的預測,大有這種本田要一統天下的這種氣勢了。

但是60年代這些雜誌的預測,就像60年代的天氣預報一樣,不準。

  • 厄運接踵而至,比賽未開始事故頻出

本田還沒進F1賽場,就出事情了。

宗一郎他很重視,就親自選定了2名F1的駕駛員,比賽時候出車禍了,鈴木義一當場死亡,古我信生身負重傷,反正就是不能開、不能比了。

運氣不好,但這個運氣,他不會一個個來的,肯定是連著來的。距離F1比賽開始,還有7個月,為本田造那個車身的“蓮花”Lotus又反水了。

他覺得本田背景不夠強,F1經驗也不充分。總的來說覺得你本田,是個啥呀,不靠譜,爽約了。

這個本田原本還美滋滋的,想把發動機給人家送過去的,結果就貼到人家冷屁股上面去了,被人家瞧不起。

  • 第一年以失敗告終

怎麼辦,本田咬緊牙關,好不容易自己也把這個F1車身給憋出來了。

這個是宗一郎自己帶隊伍了,這麼搞,就是為了要拿一個好名次,但是第一年參加F1的本田,卻連跑到終點這件事情都做不到。

  • 次年經驗少多次退賽,但最後一站獲勝

那麼第二年,本田再來。針對這個汽車重心、輕量化、冷卻,等等等等這方面做了很多的改良,但是因為經驗實在是不足,以前沒幹過,還是退出了很多比賽。

這退出起來,我跟你說幾個例子,都是怎麼退出的。

有一片樹葉這麼飄飄飄被吸到散熱器裡面去的,直接導致發動機過熱,這個本田第二年的征戰之旅,就直接差點畫上句號了。

別人是一葉障目,一片葉子把眼睛給擋了,他這個是一葉障發動機了,飛進去發動機都要掛掉了,都是這種事情,經驗不足都不曉得。

不過第二年F1錦標賽最後一站,還是讓本田給贏下來了。

  • 本田當時的發動機在高海拔賽場有優勢

當時本田F1搭載的RA272E發動機,馬力是240匹,V12結構,冠軍車隊法拉利的Tipo158,才210匹,V8結構,技術、規格上就看出差距了。

而且,那場比賽恰巧是在海拔2000米的高地上,這什麼概念。

根據本田工程師的技術分析,我們本田自己的V12高功率發動機,在高海拔地區的進氣效率,和實際輸出功率,要遠高於當時其他車隊用的V8發動機。

這個和我們人是一樣一樣的,跟大家比如說都有這種高原反應,跑到那種高的這種地方,大口呼吸,氣喘不過來,進氧量還不夠。

本田發動機,就是有一個技術的,來了個人,帶了個氧氣面罩在爬山,那比別人優勢要多很多了,這也是技術的優勢。

  • 本田拿這次勝利做廣告,獲得最後名額

贏下比賽之後,本田就肯定要開始炒作,做新聞廣告了,按照本田官網的說法,這次勝利充分證明了本田的發動機是世界一流的。

你要知道,以前摩托車第一次拿冠軍的時候,本田是基本上不做廣告的。

說到底這個廣告,也是做給日本政府看的,想要那個名額。就這樣,本田在這個“合併潮”中,就活下來了。

中道崩殂,本田如何砥礪前行?

  • 3.0 F1發動機拿下第二個分站冠軍

活下來之後,就到了1966年了,這F1改規則了,這發動機排量,1.5升改成3.0升了。

那個時候的本田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發動機研發經驗了,不慌了。

花了一年的時間,3.0 F1發動機就給搞出來了,又拿下第2個分站冠軍。

  • 因環境汙染問題,本田不得不退出賽場

但是到了1968年,這晦氣,本田運氣真的是不好,命運又開始和宗一郎開玩笑了。

因為這個政策的原因,本田沒有辦法,又不得不退出F1賽場,這又是什麼事情。

60年代,日本開展了一項叫做什麼“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這經濟上去了,汙染也開始成倍的上去了。

水悞病、哮喘病,公害事件發得很多,就導致1967年、1968年連著出臺了2部環保法案,針對的就是日本重工業,汽車也在內。

  • 政策原因,本田決定先求生存

對於宗一郎來說,要讓本田賺錢還是得靠量產車,但這環保法案一搞,限制汙染排放了的,銷量就會有影響的,好了,這本田又要倒閉了。

這飯碗快要被砸了,本田麼想想,F1我也沒有什麼勁道了,先是求生存。

  • 本田集中資源研發量產型、低汙染車型

宗一郎決定,把所有能用的資源都集中在開發量產型、低汙染的這個汽車上,不然的話不行了。

本田空氣汙染控制研究室裡那幫人,把什麼旋轉活塞式發動機、斯特林發動機、氫氣發動機、乙醇發動機、尾氣淨化裝置等等等等,想到的節能減排技術,都全部研究了個遍。

最後還是要從利益來考慮一下的,商業公司。

  • 尾氣淨化裝置非常更符合企業利益

顯然這個尾氣淨化裝置,是更符合這個企業利益的,畢竟你說你要大改一個發動機,調整生產線,重新設計過,連廠裡面的車間設備都要換一遍,吃得消的,都是錢,很貴的。

所以當時本田就決定從尾氣淨化器裝置來著手,加一個上去,就解決這個問題了。

就好像一個手槍,你打起來嫌它太響,裝個消聲器,裝個消聲器總比你重新造把槍,要便宜和簡單對吧。

  • 但本田研發總監決定從發動機入手

但那個時候,本田研發中心裡面出來一個瘋子,這個本田研發總監,叫Tasku Date。

他決定,放棄最省力的那個尾氣淨化裝置,還說服研發組裡其他人,跟他去研究發動機減排技術。

這個名字很難讀的這個研發總監,他是這麼說的:“懦夫才用淨化器這種取巧的方式,我們本田就應該踏踏實實的,從汙染的根源,也就是發動機上解決這個問題。”

我感覺他是像這種傳統日本的,這個白顏色的這個帶子,頭上都綁起來了,中間還有個紅太陽,已經開始搞決心的,神風隊的這種風格了。

  • 本田不跟風,要靠實力證明自己

這個時候唯一本田拿得出手的,就是F1那個時候練出來的發動機技術,然後還有一些帶來的名氣。

那麼這個想法聽聽是有點瘋,積累麼稍微有一點,他是有他的自己內在思考邏輯的,他這麼想的。

這無鉛汽油沒普及,含鉛汽油會影響這個尾氣淨化器的壽命的,而且豐田、日產這些都已經在搞這個東西了,我也再搞,頂多搞出來跟和人家差不多。

你要讓人家全世界都覺得我厲害,覺得我本田的技術依然牛,好像是不行的。那這個和本田宗一郎說說,宗一郎也是個瘋子,可以的,就這麼來。

  • 投資鉅額研發低汙染髮動機

為了研發這個低汙染髮動機,本田一共投了30億日元,這還不夠,本田想要麼再猛一點。

1971年研發進度剛剛過了一年,發動機基礎設計都還沒完成,宗一郎直接就破釜沉舟,直接桌子一拍跟外面說,我們的這個減排技術,叫CVCC,2年之後,都能商業化的。

  • 生意做到美國,遭遇美國環保10年

那麼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要發展了,做生意就做到美國去了。做到美國去又出現這種問題了。

70年代,美國也是環境問題,搞了個美國環保10年,這個基本上就是這個《大氣淨化法案》一出,這個比當初日本這個還要可怕。

日本無非就是有點限制,這個美國這個大氣淨化法案,我不說具體的東西,就是一出臺,全美國所有的汽車不能買,全部都是不達標的。

  • 宗一郎接手,鐵血統治加速研發速度

這個就非常刺激了,那本田宗一郎屬於,鐵血統治的,他看看這個東西,覺得難是很難,這個挑戰後面就是機遇,直接接手研發組管理,我自己來。

項目從自由探索模式,一下子就變成任務分配模式了,宗一郎當時是這麼說的,等你們告訴我研發完成了,我公司早就破產了好不好。Just do it,照我說的先做。

這鐵血統治,的確是加速了這個研發進度的。

  • 本田CVCC發動機率先通過大氣淨化法案

1973年,本田突然之間、莫名其妙,就掏出了稀薄燃燒發動機CVCC,率先通過大氣淨化法案。

再看看本田的對手,福特、通用、克萊斯勒,用的技術和日產、豐田是差不多的,都還在靠尾氣淨化裝置,就是我們說的那個三元催化在解決問題。

  • 本田的發動機不挑汽油,順利打開美國市場

當時的含鉛汽油,它是會讓三元催化中毒失效的,所以說只能用無鉛汽油。

但是本田的CVCC發動機,不挑汽油的,不挑食,什麼都能吃,這下大家喜歡了,美國的汽車格局一下子就有趣起來了。

這對於其他的車系車主來說的話,這個城市有沒有能用的加油站,有沒有無鉛汽油加油站。

本田車主就是說,有加油站麼你就加油好了,想那麼多幹什麼,感覺體驗完全是不同的。

  • 思域靠CVCC技術成為銷售前10的車型

仗著這個CVCC技術,本田就順利打開美國市場了。

當時推出的思域賣到現在,一共賣出了2000萬輛,成了汽車歷史上銷售前10的車型。

你做個對比,斯巴魯2017年,全年總銷量也就是64萬輛。

重新崛起,本田如何制霸F1?

  • 本田技術到位,打算重新撿起F1賽場

除了CVCC,本田很快就有了自己第一款AT變速箱,模塊化組件流水線。當時最精密的焊接線,和世界上第一款車用導航系統,開始豐滿起來了,技術開始多起來了。

有沒有發現,人家就是,出現一波問題,他就搞一個新技術出來,用一個技術解決這個問題,賺到錢,再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戰。

這個賺錢的營生總算是穩定了,本田宗一郎稱霸F1的野心,又開始重新癢起來了。

以前是沒辦法弄不起的,現在要不重新弄一弄,他很早以前就說了,只有成為世界第一,才能是日本第一,這個日本人就是這樣的。

  • 本田立志成為世界第一發動機制造商

本田第二次參加F1大亂鬥,但是這個任務目標,它變成做世界第一的發動機了。

越來越清晰了,從搞技術,慢慢的就開始,買發動機送車子的意思就開始有點起來了。

  • 但當時本田F1研發可用資源少,經驗少

雖然是1983年,本田第二次回F1的時候是有家底的,鈔票是有的,技術也是有的。

但是那個時候本田宗一郎,要決定進一步擴展產品線的陣容,所以說F1研發,還不能犧牲量產車的生產進度。

換句話說,它實際能用的資源其實是不多的,那麼搞F1,的確也是要用人的。

所以說本田F1,它用的是全新的研發團隊,以前都是沒有這個F1的這種經驗的,年輕工程師。年輕工程師,有激情、有熱情,但有可能毛糙、沒經驗。

  • 新一代F1研發故障百出,比賽勝少敗多

新一代F1研發陸續遇到了什麼東西?引擎故障、懸掛故障,各種各種的,這不太會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

所以說本田起了個早,基本上就是趕了個晚集,重新回到F1,第一年那個時候那樣子,15場比賽就贏了1場,而且還是最後1場。

  • 最後靠發動機優勢一連拿下6年冠軍

總的來說也不是特別的順,但是本田最後還是靠發動機突出了重圍。

1986年,本田奪冠的車型發動機馬力是900匹,到1987年馬力增加到1050匹。法拉利那個時候只有880匹,這個技術真的是往極限的來的。

到了1988年,本田車隊,在16場F1分站比賽的時候,拿下15個冠軍,接著又用自己的這種發動機優勢,又連著拿下了6年的總冠軍。

  • “技術的本田”由此誕生

從這個時候,技術的本田,終於徹底地證明了自己發動機的實力,等到F1技術放到民用車的時候,就開始誕生不少神機了。

8200轉才到紅線的B16A、9000轉才斷油的F20C,這種瘋狂的民用技術,那大家都是非常熱情的,為什麼會覺得買發動機送車。

這個發動機它的價值,它感覺我買來的都不是民用車,是F1車子上面直接拿下來用的,9000轉才斷油,車子麼,其他部分當然都是送的了,會有這種感覺,慢慢的大家也開始產生這種認知了,老早就有。

也可以這樣說,這個買發動機送車我們這句玩笑話,大家都傳得很廣的那個時候,就是本田稱霸汽車界的一個里程碑,或者說是一個很清晰的標誌了。

日系車為什麼還在堅持使用CVT?

本田也算是日系車的代表了,很多本田旗下的轎車用的都是CVT變速箱,有些人覺得CVT不好,AT最穩定。

除開本田,其他日本車也在堅持用CVT,是因為技術不行嗎,還是因為技術太行了,或者說背後有些我們不知道的原因?

本田總是說自己是技術的本田,但其實它起步比其他日企慢了很多,技術的本田到底怎麼樣從一個豐田的零配件廠,變成了現在的大魔王?

買車送發動機,本田一直在和自己的老對手豐田對抗,那撇開技術不談,豐田和本田,到底哪個車子更耐用?

  • 關鍵詞:品牌

關注「備胎說車」,回覆關鍵詞「品牌」就可以了。

技術的本田怎麼樣和精益生產的豐田互相PK,互有勝負,它們的千秋到底在哪裡?

關注「備胎說車」,回覆關鍵詞「品牌」就可以了,「備胎說車」等你來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