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如何形成的

除去目前仍没有实际证据的炎黄传说时代,汉族的发源应是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中心的。时间截止公元前2000年,中国仍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即金石并用阶段。

而此时埃及已经兴建起金字塔,两河流域则已经诞生第一部国家颁布的成文法:汉谟拉比法典。可见我国文明起步还是相对较晚的。此时的中原农耕文明还处于部落阶段,人们以“氏族”为核心生存,远没有形成“民族”的概念。

传说中的炎黄部落,仅仅是其中的一支。只不过实力和发展程度都比较高而已。

汉族是如何形成的

龙山文化玉神像

之后中国进入了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商时代。此时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之间的中原地带建立起无数奴隶制国家。

其中夏商先后成为其中最强者,周边奴隶制国家向其称臣。此时的中国的政治体制更像是前苏联,是以某一个强国为核心形成的农耕文明联合,以共同抵御周边掠夺性更强的渔猎文明。

汉族是如何形成的

西周极盛时期疆域

此时各个加盟国家仍旧持有不同的信仰、图腾、风俗习惯,远没有融合为一个民族。但是随着文字、青铜器和其他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农耕国家的融合在逐渐加深之中。

截止周朝建立,中原农耕文明的实力范围仍然局限于今天河南及周边地区。处于周围相对落后的渔猎文明的包围下,并时时受到它们的袭扰。

中原农耕文明按方向将他们统称为蛮、夷、狄、戎。即统治长江以南的南蛮,统治函谷关以西并灭亡了西周的西戎,黄河以北的北狄(后世之匈奴等),山东、浙江等地的东夷(比如《寻秦记》中提到过的白夷是其中最强的一支)。

汉族是如何形成的

四方蛮夷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和其弟周公建立起了两项决定性的政策:周礼和分封制。周礼不但是礼节,更是行为和道德规范。周人利用其前所未有的实力和影响力,迫使臣服于它的各个小国奉行周礼,这样就使得各农耕文明至少在行为模式上完成了统一。“周人”这一称呼出现了。此举大大加快了各个农耕小国国民间的融合,并奠定了延续至今的汉族的文化核心。

另一项政策:分封制与夏商的分封也有决定性的不同,夏商的分封是被动的,只是给与原本就存在的各国合法身份。而周朝的分封则是主动地,封地也大多是之前没有形成有效统治的无主之地。

自此开始,中原农耕文明迈出了传统的势力范围,开始浩浩荡荡得扩张并同化周边的民族。这一趋势在春秋战国时代达到了顶峰。

在西方,因保护周天子东迁有功的赢氏,被封在了岐山以西。然而这里并没有一寸土地属于周人,这里是西戎的统治地区。于是秦人与西戎血战十世,这里的十世并非虚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十代君王,最终在秦穆公时期灭西戎二十国(一说十二国),终于将西戎征服。

并在之后吞并了义渠、巴、蜀三个强大的“蛮夷”政权,其中巴蜀的“三星堆文化”是中原文明和土著文明交融的杰出代表。

汉族是如何形成的

异域气息浓厚的三星堆文化

在东方,姜太公的齐国和周公的鲁国,开始征服东夷。截止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基本完成了东方的征服,完全控制了山东、安徽、浙江等地。

在北方,赵国不断北拓,赵武灵王时期征服了北狄中“林胡”和“楼烦”,并击败匈奴,向北“拓地千里”。

在南方,武王伐纣中立有功勋的熊氏族接受周朝的分封,在长江沿岸积极扩张。截止楚威王时期,灭掉了南蛮国家上百个,控住了西起汉中东至大海的长江附近和淮河流域。

汉族是如何形成的

战国割据最激烈的时期各国疆域

最重要的是周人的“征服”没有大规模的屠杀,他们将征服的蛮夷吸纳进来,当做自己的国民一样看待。逐渐的,双方完成了融合。

但是此时中原各地的除了周人的其他民族仍有较大势力。在《战国策》着重记载的十三个强国中,由他们独立建立的国家中就有楚国和中山国两个。

楚国的熊氏虽然看准时机臣服于周朝,并秉承了周礼,以此得到了周朝的分封和支持。但是他本身就是世居长江的氏族,风俗习惯和信仰与周人大不相同。比如崇拜“火”,以左为尊等等。不过相对而言,楚国向周人同化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认为“楚本蛮夷,亦即淮夷”。淮夷即楚人,即蛮荆,……淮徐荆舒每连言,必系同族,且为殷之同盟。后来在《殷周青铜器铭文考释》、《金文丛考》等书中,又明确认定楚人即“熊盈族”。胡厚宣在《楚民族源于东方考》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楚之始祖为祝融”。此外,许多学者认为楚人属于苗蛮族。周谷城在其《中国通史》指出,楚人之自称“蛮夷”。

中山国也是“九千乘”的二等大国,弱于七雄但是强与宋、鲁之流。而且各国之间也以本国之名自称,比如“秦人”、“赵人”、“燕人”等等,各国百姓之间仍有一定区别。

想要完成大汉民族诞生的最后整合,还需要一个前所未有强力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篇幅有限,下期继续。有兴趣的朋友,请悄悄的点击关注,不胜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