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獲茅盾文學獎,爲何很多人覺得《平凡的世界》不如《白鹿原》?

說起陝西作家,不得不提的就是路遙和陳忠實,前者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由孫少平一家延伸至整個農村、社會的發展,充滿了年輕人積極進取的熱情;後者代表作《白鹿原》從作家自己生活的上世紀背景入手,從紛繁複雜的情節中整理出白鹿兩家的主線,幾乎可以說是幫助現代人打開上個世紀的一把鑰匙,也是中學生的必讀書。

同獲茅盾文學獎,為何很多人覺得《平凡的世界》不如《白鹿原》?

因為同為陝西作家,而且作品也都被改編成電視劇,得以傳播,關於這兩部作品的比較就越來越突出。並且相比之下,人們似乎對《白鹿原》的喜愛程度是高於《平凡的世界》的。

同獲茅盾文學獎,為何很多人覺得《平凡的世界》不如《白鹿原》?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從這兩部作品的深層內核來考慮。按說《平凡的世界》中所敘述的小說背景跟我們今天最為接近,所以理解這部作品也就更為容易,但是《白鹿原》的故事內容卻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今天人讀來多少還是有點吃力的,尤其是其中關於當時時代更替、習俗更換、戰爭頻發等方面,如果不是生活在陝西,或者沒有農村生活的人來說都是很難理解的,可是儘管如此,《白鹿原》還是好評如潮。

同獲茅盾文學獎,為何很多人覺得《平凡的世界》不如《白鹿原》?

其實這兩部作品都是很偉大的,但是硬要分出一個勝負的話,無疑《白鹿原》佔了上風。《平凡的世界》雖然也是站在一個時代的角度寫的,但是在精神內涵層面還是稍遜《白鹿原》一籌。《平凡的世界》中更多的是關於青春和激情,因為主線是緊緊圍繞主人公孫少平的成長張開的,通過孫少平延伸至孫家——雙水村——黃原市,從而對整個時期國家發展和人民悲歡離合都進行了闡述,但是問題也就出在這裡,這部作品青春氣息太過濃重,年齡稍長再看其中的味道就會減淡幾分。

同獲茅盾文學獎,為何很多人覺得《平凡的世界》不如《白鹿原》?

《詩經》中有“興觀群怨”之說,“興”在這裡就得到了體現,意思是文學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對於讀者具有激勵人心的作用,而《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就是一個典型,如果18——30歲看這部作品會有很強烈的感受,但是如果年過五十再看這部作品,真的還能有相同的感覺嗎,答案是否定的,青春氣息的進取精神是這部作品的經典之處,但也是讓它變得不耐讀的一個主要方面。

我們反觀《白鹿原》,就會發現這部作品的耐讀性真的不是其他作品可以比擬的,書中的風土人情以及歷史文化值得研究,讓今天的人們可以以最直觀的角度瞭解上世紀中國的歷史,以及農村發生的各種變革;其次就是陳忠實敘事的角度,他沒有像《平凡的世界》一樣站在主人公孫少平的視角進行描述,而是站在一個旁人的角度冷眼客觀寫出白鹿兩家發生的所有事情,在陳忠實筆下,這些人隨著時代的變動人性也在發生變化,好人可以變成壞人,壞人也可以變成好人,這是世間規律!

同獲茅盾文學獎,為何很多人覺得《平凡的世界》不如《白鹿原》?

看《平凡的世界》我們會感覺激情澎湃,因為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主人公孫少平,跟他一起經歷扛石頭、捱餓、挖煤的磨難,讓我們的精神得到昇華,這儘管是好的,但是多多少少會有自己感動自己的幼稚存在;而《白鹿原》則不用,他站在一個時代高度,以看穿世間一切的眼睛看著白鹿兩家發生的所有事情和這個時代的變革,荀子曾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好人就一定會有好報?不是的,壞人一定會有惡報?也不是,世間一切都在遵循著自己的規律在走,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影響,光是這一點,《白鹿原》就已經超過了很多作家。

同獲茅盾文學獎,為何很多人覺得《平凡的世界》不如《白鹿原》?

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白鹿原》中的黑娃,他一開始只是個農民,後來當了土匪,燒殺搶掠,再後來在朱先生的教導下努力讀書,變成一個與國家與人民都有用的人,好與壞都是互相轉變的,可他後來還是被白孝文殺了,他臨死前一直說自己已經棄惡從善已經是一個好人了,可還是沒有改變被殺的命運;黑娃沒錢的時候第一次吃到冰糖把他甜哭了,可是後來他當了土匪搶到一桶的冰糖的時候,他掏出生殖器往桶裡撒尿,因為不喜歡白嘉軒挺直的腰桿,進入白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打斷白嘉軒的腰,讓他再也直不起來......

人性之複雜,時代之變動,善惡之交互,豈是一個“大團圓”結局能掩蓋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