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2015年12月8日,上午9點多,微風,東京都環境科學研究所,樓頂上PM2.5監測儀的數值是14微克到15微克/立方米,這個數值低於日本國內的PM2.5濃度標準。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

在亞洲地區,東京對PM 2.5的排放標準要求最嚴格,它要求日平均值不超過35微克,年平均值每立方米不超過15微克。

目前,日本全國800個地方設有PM2.5監測點。東京都環境科學研究所是800個PM2.5監測點之一,也是東京都80個PM2.5監測點之一。

日本法律規定:當每立方米PM2.5濃度超過70微克時就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要告知市民,中小學要學校停課。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2

實際上,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大氣汙染的狀態下,為了能在這樣的藍天下生活,日本人民與霧霾死磕了近50年

日本空氣汙染最為嚴重的時候,是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人松井女士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初來中國留學。她回憶起那段經歷時說:“初到北京,覺得天空十分蔚藍,好像從沒見過這麼藍的天空。”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副產品,就是環境的代價。曾經在日本駐華大使館工作的日本環境省專家岡崎雄太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那時候日本小學的校歌中以“工廠的煙囪上有七彩的煙”這樣的詞彙來讚歎日本經濟增長的速度。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3

空氣汙染彷彿是工業發展帶來的職業病,每一個以工業為主導發展起來的國家都有一段這樣黑暗的歷史。日語中有一個詞,叫做公害(こうがい),泛指大氣、水體、土壤等自然環境被汙染後帶給人們的傷害。過去的日本,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飽受公害之苦。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4

二戰之後,日本推行優先發展重化工業經濟發展路線,以煤炭為主要能源,大力推動以既有的京濱工業帶、中京工業帶、 阪神工業帶、北九州工業帶四大工業帶為核心,以“太平洋條形地帶構想”為基礎的建設“新產業城市” 規劃,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當時的工業城市神奈川,千葉以及大阪,神戶周圍都是黑煙滾滾,大氣汙染也從原來的顆粒狀大氣汙染轉變為硫磺酸化物汙染,並且直至擴展到日本本州的太平洋區域,嚴重的大氣汙染使得東京“白晝難見太陽”,城市能見度只有30-50米,汽車你白天打了大燈也開不了,硫化物刺鼻的味道在部分地區都可以清楚聞到。

在這種狀況下,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的四日市哮喘病發生了。其他三大公害病是熊本縣第一次水俁病、新潟縣第二次水俁病和神通川痛痛病。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5

四日市哮喘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由石油化學聯合廠排出硫酸化物為主的大量汙染物質引發。當時,在三重縣的四日市,新建了石化工廠。因吸入含有硫化物的廢氣而導致呼吸疾病的人在1964年達到了人口的3%。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6

四日市的鹽濱小學就遭受危害,當時學校被煙霧包圍,教室,校園充滿惡臭,學生們被嗆人的煙霧刺得眼淚直流,拿著手絹捂住口鼻在校園避難,“就像遭到空襲一樣的混亂”。當時,患者一個個被送往醫院救治,可在當時的醫學教科書裡,甚至連大氣汙染這個詞都沒有。

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忍受不了疾病帶來的痛苦而紛紛自殺。到1970年,四日市哮喘病確診患者高達500多人,但其實世紀患病人數超過了2000人,截止到1972年底,全國確診的患病人數高度6376人,其中11人最終死亡。

高度的經濟增長帶來嚴重環境問題,當時報紙的相關報道「高度成長啊,還我父親!」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7

當地一個得了四日市咳喘病的六年級小女孩曾寫下一首詩:“大家仰頭望著天空,陰沉沉的黑洞洞。巨大的工廠在噴煙,放出了有毒的亞硫酸。今天硫酸也毒死了人,何時能還我藍藍的天?”

日本首都東京也終日在煙霧繚繞之中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8

1968年,東京灣鋼鐵廠上空濃煙環繞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9

大量的火力發電廠為城市提供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汙染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0

汽車尾氣是也是造成空氣汙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時的日本東京,與今天的北京何其相似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1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2

那麼日本是怎麼具體對付霧霾的呢?

▌詳細分析原因制定規劃

日本政府調集專家分析大氣汙染的原因,得出結論主要是由於光化學煙霧,汙染的兩個主要發生源是“固定發生源”工廠和“移動發生源”汽車。並花了近五十年進行治理:前20年主要聚焦在對工廠的治理上,後20年致力於汽車汙染治理。

一方面對於固定發生源,採取了安裝脫硫脫氮裝置的辦法;另一方面針對移動發生源,出臺法律法規限制車型車輛;第三,藉助信息化手段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3

日本政府實行低排放車認定製度,大力推行稅收優惠、補助金以及貸款優惠等制度,截至2011年日本全國低排放車保有臺數達2055萬臺,佔機動車保有總數的27%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4

此外,日本政府還大力修建四通八達的鐵道交通網,東京都內地鐵總延長達500KM,路面電車1500KM,在世界大城市中居第一。目前東京每平方公里地鐵站密度達到1.06站(北京市內為0.14站),承載著86%的公交運量。

據稱在東京市區任何地點500M範圍內都可找到地鐵口。開車上班的人越來越少,坐電車已成為人們的主要出行方式,家庭汽車的使用也大幅降低,地鐵及電車已成為東京市民出行的第一選擇。

▌法律是治理霧霾的利劍

1958年 《工廠排汙規制法》

1962年《煙塵排放規制法》

1967年 《公害對策基本法》

1968年 《大氣汙染防止法》

1970年的國會,由於集中討論環境公害問題,而被稱為“公害國會”。

1971年 日本增設了環境廳,2001年升格為環境省。目前,已在全國47個都道府縣、12個大市和85個政令市全部設立環境行政機構,基本形成以環境省(廳)為核心的全國性一體化行政管理體系。

1978年 仿效美國推出加強汽車尾氣管制的“日本版馬斯基法”,

1981年 日本開始在主要城市實施氮氧化物(NOx)限排措施

1992年 《指定區域機動車排放氮氧化物總量控制特別措施法》。

2000年 《關於確保居民健康和安全的環境條例》

2001年 《關於機動車排放氮氧化物以及顆粒物質的特定地域總量削減等特別措置法》

此外,日本的《電氣事業法》、《煤氣事業法》、《道路交通法》和《道路運輸車輛法》等法律中也涉及大氣汙染防治相關內容。

2009年 日本製定PM2.5環境標準

當然,這些列法律法規的出臺,與日本民眾針對環境問題發起的一系列訴訟有直接關係。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5

上世紀80年代,公害教育出現在日本小學生的教材上。日本文部省還制定了學校環境教育規則,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環境教育體系,強化垃圾分類,減少焚燒汙染。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6

1970年至1980年,日本直接用於治理環境汙染的財政預算增長1.3倍,同事,日本工業單位GDP能耗降低了一半以上,現如今其工業單位GDP能耗僅相當於我國的1/7左右,在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

城市綠化是日本治理霧霾的重要手段,東京有關當局就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7

在東京的綠化很少種草,而是種樹,人家不但追求綠化面積,更加追求綠化體積。

如今,東京灣已淘汰汙染產業,再迎藍天。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8

三重縣四日市也重現美麗夜景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9

通過日本社會數十年的努力,日本社會形成了一股合力對抗空氣汙染。如今大家再到日本去旅行,春天賞櫻花夏天賞楓葉,空氣乾淨醉人。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20

日本在這場奪回藍天的“保衛戰”中打了一場勝仗。如今,藍天、白雲、青草、碧湖……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代名詞。

摘自:伊萊夏日語

日本的這些黑歷史你知道嗎?

一到暑假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21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22

日本的風景真美啊

但實際上

這個現在以旅遊業著稱的國家

也曾經歷過“灰暗”的時期

20世紀初時

日本進入了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

經濟的騰飛帶來的是對環境的巨大壓力

就連現在風景優美的大阪

也曾經被稱為“煙都”

大阪市民即使在炎熱夏天都不能開窗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23

圖分別為1944年與2013年的日本九州八幡鋼鐵廠

1952年至1953年

冬季的東京

因取暖排放黑煙而“白晝難見太陽”

但這僅僅是日本城市大氣汙染的一個縮影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24

圖為20世紀50年代的東京

1961年,日本四日市

由於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產生的廢氣

嚴重汙染大氣

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驟增

尤其是哮喘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54

圖為日本四日市工業區俯瞰

1964年,四日市連續3天濃霧不散,嚴重的哮喘病患者開始死亡。

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殺。

1970年,四日哮喘病患者達到500多人,其中有10多人在哮喘病的折磨中死去,實際患者超過2000人。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44

圖為1998年8月,東京,川崎高速公路尾氣受害者家屬抱著受害者遺照上法庭

由此

日本社會正式開始維權

公民開始覺醒,對此社會現象進行抗爭

“公害訴訟”

揭開日本抗霾帷幕

從1960年代中後期開始,

要求損害賠償和禁止排汙的

一系列“公害訴訟”正式拉開帷幕。

日本在1962年頒佈《煤煙限制法》

1967年制定《公害對策基本法》

1968年出臺《大氣汙染防止法》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1

圖為2002年10月29日,東京地方法院門前,律師舉著橫幅宣佈他們的勝利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010

圖為1985年,由空氣汙染導致哮喘的病人在川崎公共衛生診所進行氧氣治療

通過這些公害訴訟

日本建立起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救濟、補償制度

比如《救濟公害健康受害者特別措施法》

和《公害健康損害補償等相關法律》等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0152

圖為東京,戴口罩上街的女子

“科技立法”

奠定抗霾法律基礎

70年代

日本確立了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則

80年代

日本開始多渠道整治汙染

對環境極為重視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017

圖為1989年,日產公司,工人在安裝尾氣過濾器

2003年,東京推出一項新立法

要求汽車加裝過濾器

並禁止柴油發動機汽車駛入東京

當時日本的汽車公司

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尾氣過濾技術

混合動力及新能源汽車也陸續出現

並很快佔領日本市場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041

圖為2004年,東京,使用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的出租車

環保二字在日本深入民心,各種條例的出臺更影響了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排氣量660cc以下的汽車因其環保、小巧而深受歡迎,成為日本汽車市場的主流。

“節能減排”

打造城市綠色屏障

日本的節能減排及

環保的理念非常讓人感概

作為一個汽車大國

日本很多上班族乃至老闆

平時都會選擇地鐵作為交通工具

而不是開車

甚至穿著盛裝和服的女性擠電車

也不是什麼稀奇的現象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017

城市綠化更是日本治汙的重要手段,東京有關當局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東京的綠化很少種草,而是種樹,不但要綠化面積,還追求綠化體積。

其實

人與自然只有和諧共生

才能長久的發展

中國的治霾之路已經啟程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

我們也可以

隨時抬頭都是明媚的藍天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117

摘自:航空港ONLINE

綜合摘自:伊萊夏日語,航空港ONLINE

曾經的日本,人民也曾長期生活在不見藍天,也有過工業發展背景下的環境汙染黑歷史?日本是如何改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