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區塊鏈,對傳統中小企業的建議是:可以看,不要動!

前言

對於其它互聯網科技,如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物聯網等,總體來說,這些技術在幾乎每個行業都能找到應用場景,並且在幾乎每個企業都存在獨立使用的可能。

而對於區塊鏈,雖然其也可能影響幾乎所有行業,但卻很難被中小企業獨立使用。而有資格成為區塊鏈這一技術的玩家的,大概只有五類人或機構(此處不考慮單純的虛擬幣及其挖礦領域):

  • 技術極客,有狂熱興趣並深入鑽研的技術牛人,孜孜不倦地進行區塊鏈基礎技術創新,並且有著很單純的以技術改變世界的願景
  • 區塊鏈應用的投資者,只為尋找區塊鏈領域的暴富機會
  • 區塊鏈應用的創業者,尋找用利用區塊鏈技術開發上層應用,並顛覆某個傳統行業的機會
  • 有云計算業務的公司,為構建區塊鏈應用提供基礎設施
  • 大型企業集團及政府機構,只有他們有能力(權力)讓區塊鏈應用落地

顯然,傳統中小企業並不屬於以上角色之一,所以開門見山地說,關於區塊鏈,我們的建議是:可以看,不要動!如果有興趣瞭解一下區塊鏈的粗淺概念以及為什麼我們會給出這樣的建議,可以再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區塊鏈,對傳統中小企業的建議是:可以看,不要動!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是集合了P2P網絡、分佈式存儲、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的組合技術,通過集體共同維護一個分佈式的數據庫(即“鏈”),實現交易流程的去中心化。

  • P2P網絡:即peer-to-peer networking,網絡上某個節點(例如一臺電腦)中的資源(如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等,能通過網絡被其它對等節點(某個其他人的電腦)直接訪問而無需經過中間實體。
  • 分佈式存儲:分佈式存儲是一種數據存儲技術,能夠將完整的數據信息,分散地存儲在網絡中的多個存儲設備上。
  • 共識機制:在區塊鏈系統當中,沒有一個像銀行一樣的中心化機構來負責交易的確認,所以需要共識機制,讓網絡上的每個有權進行數據處理的節點(以下簡稱節點)達成“共識”,從而實現去中心化的交易確認。
  • 加密算法:包括對賬戶身份信息和數據的加密,通過加密算法,能夠保證數據不被破解(安全性)、不被篡改(唯一性)、不會缺損(完整性)。

其中P2P網絡和分佈式存儲均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例如BT下載(種子下載)即是這種技術的典型應用;而共識機制(如拜占庭將軍問題)和加密算法(哈希算法等)也早於區塊鏈出現。所以區塊鏈的創新,更多的不在於基礎技術層面,而是對這些技術進行了綜合演繹和應用,這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規則性創新:

  • 區塊和鏈:區塊鏈中的“鏈”相當於一套完整的數據,在它裡面包含著持續增長並且按照順序排列的數據塊,即“區塊”。每個區塊都包含一個時間戳和一個與前一區塊的鏈接。每個節點都會保存這樣一套完整的“區塊鏈”數據,且保持一致。在網絡中產生新的數據(如交易數據)後,新產生的數據將會作為“區塊”被添加到“鏈”上,在添加過程中,需要通過前面提到的共識機制和加密算法,獲得所有節點的確認(其實只需要51%的節點驗證即可,然後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被全網確認。
  • 智能合約:智能合約是一組部署在區塊鏈上的程序,經各方簽署後附著在區塊鏈數據上。智能合約只是一種統稱,針對具體行業,可以形成如保險合約、金融合約、法律合約、財產合約等。這些智能合約封裝了預定義的一些合約規則(合約條款)、觸發合約執行的情景(如過期違約)以及應對行動(自動將違約金劃撥到對方銀行卡上)等。區塊鏈實時監控智能合約狀態,當滿足特定觸發條件後激活並自動執行合約(無法賴賬)。

區塊鏈的誕生與虛擬貨幣密不可分,但智能合約的出現,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打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並使其能夠擺脫虛擬貨幣的諸多弊端(洗錢、賭博、勒索、炒作等),而逐漸被主流社會所接受。

關於區塊鏈,對傳統中小企業的建議是:可以看,不要動!

區塊鏈的特點與應用

區塊鏈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 去中心化或分佈式:基於P2P網絡的區塊鏈,有著去中心化的特徵,而去中心化並非反中心化,而更多的是利用其分佈式特徵,通過加入很多的有著平等權限的數據處理節點,來提升業務數據的安全性。
  • 不可篡改或一致性:對於公共的區塊鏈業務,有大量數據處理節點共同維護區塊鏈數據,篡改數據將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將區塊鏈用於某個行業聯盟或企業內部時,則更多看重的是其數據一致性特徵。
  • 公開性或開放性:對於一些行業或大企業集團內部的區塊鏈網絡,雖然其網絡並不完全公開,但在行業或集團內部同樣存在大量交易節點,並可充分發揮區塊鏈開放性的特徵,實現大量節點的協作。
  • 匿名性或可信任:同樣,對於一些行業或大企業集團內部的區塊鏈網絡,因為其網絡並不完全公開,所以雖然匿名性的意義並不重要,但對於每個節點的授權和信任機制確是不可或缺的。

區塊鏈雖然是誕生於公開網絡的,但這項技術能夠被社會廣泛認同,離不開政府和大企業集團的支持。但區塊鏈網絡涉及到大量關鍵數據的存儲,所以公眾區塊鏈應用顯然無法被他們接受。這正如雲計算一樣,由於政府和大企業集團並不願意完全採用公有云模式,所以如私有云和混合雲得到了快速發展。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其犧牲了雲計算“彈性”的優勢,但強化了利用雲計算來管理和利用內部網絡中的IT資源的作用,同樣可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這應該也是沒有違背這一技術的初衷的。區塊鏈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

針對區塊鏈的應用,目前看,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 公有鏈: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進入系統中讀取數據。公有鏈通常被認為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因為沒有任何人或機構可以控制或者篡改數據。但為了激勵公開網絡上的節點貢獻自己的資源用於處理數據,所以通常需要向其支付勞務費(挖礦獲得的比特幣其實就相當於勞務費)。
  • 私有鏈:私有鏈是指其寫入權限是由某個組織和機構控制的區塊鏈。由於參與的節點是可控的,因此私有鏈往往可以有極快的交易速度,並可以做到沒有交易成本(不用給自己內部的節點發勞務費)。私有鏈比較適合某個下級機構分佈極廣的大企業集團使用,例如銀行、保險等。
  • 聯盟鏈:聯盟鏈是指由若干個機構共同參與管理的區塊鏈,每個機構都運行著一個或多個節點,其中的數據只允許系統內不同的機構進行讀寫,並且共同來記錄交易數據。聯盟鏈由於也是需要進行權限管理的,所以其交易速度通常也較快,而是否需要交易成本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設置的。聯盟鏈比較適合政府機構或行業組織來推進,例如全國的房產所有權認證等等。

基於以上的介紹,讀到這裡的朋友應該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對於公有鏈以及基於區塊鏈包括智能合約等的區塊鏈應用創業,目前“掌握”在技術極客、創業者及各種投資人手中;對於私有鏈,只對於那些下屬機構極廣的大企業集團才有意義(還要看引入區塊鏈是否比原來的模式有更突出的優勢);對於聯盟鏈則比較適合政府機構和行業規則的制定者;而由於區塊鏈涉及到大量的網絡計算和存儲能力,所以提供雲計算業務的公司,如華為、騰訊、阿里等,也會參與進來,包括提供BaaS產品(區塊鏈雲計算服務)。所以,對於缺乏技術儲備的傳統中小企業,區塊鏈確實與自身關係不大,最多就是在某個行業推進區塊鏈以後,作為行業的被動參與者,將自己的部分業務環節和數據“上鍊”即可,這是不需要什麼的技術積累的。當然,出於興趣,瞭解一下,倒是沒有什麼壞處,至少不會輕易被打著區塊鏈名義的騙子騙到。

本文系“科技無憂網”原創,如轉載請附出處(kejiwuyoucom)。解讀互聯網科技,說人話,講乾貨,接地氣,助傳統企業員工正確認知互聯網,助傳統企業實現低成本低風險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