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什麼都無所謂的態度

什麼都無所謂,並不是心如止水,前者是消極對待生活,後者是平靜面對波瀾。

什麼都無所謂,也就是什麼都湊合、將就,沒有追求,隨波逐流,茫然,麻木……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自暴自棄。

當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心態蔓延到我們全身,我們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乏味而無趣的人,可能連我們自己也承認。

我們曾有過一些目標,事業的,生活的,但都只是想一想,然後覺得有點難,於是先讓自己放鬆一下,不想那麼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目標被塞到了大腦的某個角落,再也沒有翻出來過。

面對大目標缺乏信心,用一個個小目標重新找回生活的動力,不啻為一種好做法。

目標沒有標準答案,只要有目標,它就是你的人生的清醒劑,它讓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我的初中同學、團支書鄧衛莉常說,唯有美食和旅行不可辜負。她利用業餘時間研究烹飪,利用各種假期四處旅行。

她嚐遍了一樣樣美味的食物,拍下了一處處美麗的風景,她的心裡,盡是美好的東西。

好吃的、好玩的誰都喜歡,但當做一種進取式的追求,帶著積極、美好的心態,我想並不是誰都能做到。

而且,從對待生活的態度,可以看出,她對待工作的態度一定同樣積極。

一個有趣的人,生活一定是全方位的有趣,心態也一定是全方位的樂觀。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等下班、等工資、等退休

能找到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是一件幸事;

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一件樂事。

有些人,有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但自己並不喜歡;

有些人,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但收入並不高。

收入不錯自己又喜歡的,太少,不滿收入又不喜歡工作內容的,倒是很多。

曾與人聊起,在職場中怎麼保持動力,後來發現有兩種人永遠充滿動力,一種是把賺錢當興趣,一種是把工作當興趣。

前者思路清晰,後者活得純粹。

我認識一位舊書店老闆,經營舊書租售生意十幾年。他隔壁的店鋪改頭換面已經不知多少回,但他的書店一直開著。

他的舊書店從來就沒有門庭若市過,但他一直醉心於收集舊書,在整理、分類之後,他把它們展示在愛書的顧客面前。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隨著現在電子讀物越來越多,可以說,看紙質書的人只會越來越少,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做自己的事情。

他是愛書之人,也喜歡跟人分享書,他把這項工作當作莫大的興趣。

能有一份工作讓自己醉心其中,實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多少人每天麻木地、按部就班地等著下班,等著發工資,等著退休,變成了“三等”人。

對待工作如此消極,業餘時間還能樂活嗎?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不喜歡走出去

一個“宅”字,概括了現在許多人的日常生活。

這幾年社會對於“空巢青年”的議論很多,他們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住,一個人逛街,吃飯叫外賣,只要不上班,就整天待在住所上網、刷微信、看電影、玩遊戲、網購……

叫醒他們的往往不是鬧鐘,而是快遞員,作息時間失調,不出門不洗頭,精神面貌堪憂。

造成空巢青年現狀的除了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

人們認為空巢青年生活單調乏味是因為經濟狀況不好,但是一些高收入空巢青年的生活也不可倖免地陷入乏味的境地。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究其原因,他們感覺自己一個人在外,沒有親朋好友在身邊,沒有情感寄託,於是覺得內心空虛寂寞,覺得日子了無生趣。

其實,把過得好不好寄託在他人身上,不是好的思維方式。

不善於過好單身生活,是很多空巢青年的共同問題。

其實很多有家庭的人當年也曾是空巢青年,如果說要等到成家後才能擺脫乏味無趣,未免看輕自己。

宅在所住的房間裡,視野也就侷限在那十幾平方的空間,走出去,才會有另一番感受。

我還清晰地記得剛出來工作的時候,下了班之後去跑步、騎自行車,就是我所認為的對抗無聊的最好方式。

我看到了大橋上的落日餘暉,看到了海面上的點點白帆,那些美景,至今難忘。

同樣地,運動讓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讓我明白凡事靠自己。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有家庭的人,現在宅在家裡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天氣熱,不想出去,天氣冷,不願出去,一家人在家裡各玩各的。

我們總認為自己通過手機和電腦能知天下事,其實只是活在虛擬的世界中。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哪座山最適合看日出,哪座橋最適合看晚霞,我們是否知道?

哪條路最適合散步,哪片草地最適合放風箏,我們又是否知道?

有時我們會發覺這個世界好陌生,我們已經好久沒有參與其中。

不走出去的人,身心都朝著背離陽光的方向漸行漸遠。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不喜歡讀書

我們常說自己很忙,不得不說這是真的,但只要有空,我們很容易就把時間都花在刷微信、看電視劇、玩遊戲上。

這些事情,似乎可以緩解一下我們一天的疲勞、無聊,但從長期來看,卻加重了更深層次的無聊。

原因在於,長時間沉浸在一些簡單的、被動接受的、無需過多思考的事情當中,人的情緒、心態會逐漸趨於懈怠,思維靈敏度也在降低,無聊感卻在增加。

讀書是一個很好的提升思維活躍度的方式。

讀書除了讓人汲取作者思想的精髓,也讓人不斷地思考自己過往的經歷和認知是否有不妥當、不成熟的地方。

在《論語·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指的便是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通過讀書加反省,把一些原本想不通的事情想通,把一些心結解開,善莫大焉。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對於自己在一些認知上的提升,我們也會感到由衷的喜悅,這些成長絕非物質財富的增長所能帶來。

讀書的人,不僅善於思考,也善於引經據典把話說得生動有趣。

生活中有一些段子手,我們以為他們天生幽默,其實真正高明的段子手都是喜歡讀書的人。

他們的腦子積累素材無數,需要用時,總能準確地取出來,運用得恰到好處。

不想變得乏味無趣,不妨與書本為友。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注意力全在孩子身上

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生活似乎充實了許多,孩子的事情把大人的世界全都佔據了。

幾年下來,父母們發現好累,操心孩子的生活,還要操心他們的學習,整天盯著他們,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為了孩子,我們有時會發現好久沒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了。我們可能會覺得沒時間,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注意力全在孩子身上。

我們認為,只要我們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分鐘,孩子就會多進步一分。

我們卻忘了讓自己進步,事實上,一個原地踏步的父母是難以得到孩子真正的尊敬的。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我們說的話,內容單調,思想空洞,在孩子心裡,我們就是一個乏味無趣的插卡藍牙音箱,總是隨身跟著,但是卡里的內容好久都沒有更新過了。

孩子所希望看到的,不見得是一位無所不知的爸爸媽媽,他們更希望看到爸媽也有自己的生活,而且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有趣有料。

特別是爸媽有一兩樣拿得出手的興趣愛好時,孩子在別的小朋友面前說起來,那股自豪勁兒別提有多強烈了。

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不理解生活質量的含義

人們常說,如果我有錢,我將如何如何。言語之間,似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錢。

即使這樣想,你也不會一下子有錢,想多無益。沒有錢的日子怎麼過好,才應該是擺上日程的事。

換句話說,有錢能過得瀟灑不算本事,沒錢能過得有滋味才算高明。

這涉及到我們對生活質量的理解。

什麼是生活質量?我們會覺得,有錢能住大房子,開豪車,買奢侈品,生活質量自然高。

但正如山珍海味吃多了會膩,家常小菜才能讓你迴歸自在愜意,日常生活也是這樣。

在外面繽紛多彩的世界裡穿梭一段時間,難免頭暈目眩,回到家才感受到港灣的寧靜。

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也有很多人忙碌到沒時間休閒,沒時間陪伴家人,在現實生活中,為了養家餬口和改善生活,停不下來似乎是常態,是無奈。

你如此努力自然是為了家人,但正是為了家人,可能你才更要適當調整節奏,多騰出一些時間陪伴家人。

幼兒園、小學的老師們紛紛告誡家長,多陪伴孩子,不要錯過孩子年幼時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錯過了就不會再有。

假如我們開著豪車送孩子上學,但孩子在學校學了什麼,做了什麼,我們一無所知,有一天會不會覺得很遺憾?

生活質量高的表現,應該體現在你是否知足常樂,珍惜感恩,是否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是否有心情去欣賞周邊風景,是否有時間陪伴家人……

理解生活質量真正的含義,才不會成為一個乏味無趣的人。

-END-

——關注頭條號“說來話不長”,您可以看到更多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