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鬥志是一種心理病

這世間最霸道的話就是:“我以為……”

我們習慣於從自己的視角去看問題,當做錯了一句“我以為……”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然而有一些“我以為”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比方說抑鬱症,早些年人們不知道什麼是抑鬱症,當聽說哪個功成名就的人得了抑鬱症還會的嘲笑人家得的是富貴病。

口不遮攔的說些恬不知恥的風言冷語。

卻不知那一張張強顏歡笑的面具下,藏著一顆顆流淚的心。

直到海子、三毛、張國榮、阮玲玉、喬任梁、林奕含、李恩珠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變成了墓碑上冰冷的照片。

他們用生命換醒了大眾對抑鬱症的認知,對抑鬱症群體的關注。

缺乏鬥志是一種心理病

圖/freelyphoto


今天我想聊的不是抑鬱症,而是一種和抑鬱症一樣被人們忽視的心理疾病。人們對它知之甚少,且存在很大的誤解。

舉個例子,遇到一個酗酒者,你會怎麼想?會不會用有色眼鏡看人呢?坦白說,我會。

我們喝了太多雞湯,潛意識中會認為,如果連戒酒這麼小的事都做不到,那一定是個loser。

然而你從來沒想過,這可能不是自控力的問題,而是心理問題。

同樣的,龜縮在父母羽翼下的成年人,也可能不是巨嬰,只是患了“精疲力竭症”。

美國心理學家史蒂文•貝格拉斯博士,長期關注職場人士的心理問題,併為美國眾多企業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他指出,有70% 左右的職業人士不同程度地感到“精疲力竭”。

表現為對工作缺乏興趣,總是不在狀態,身心俱疲。很多職場人會通過休假來調整狀態,但結局往往是換個地方玩手機,回來後反而為浪費了時間而焦慮。

史蒂文•貝格拉斯博士將多年的研究與臨床經驗,整理出一本《自我驅動心理學》,在美國一經出版,就受到大眾的認可和喜愛。是《財富》雜誌推薦的75本商業必讀書之一。


缺乏鬥志是一種心理病

缺乏鬥志是一種心理病

說了這麼多,什麼是精疲力竭症?書裡講了幾個很典型的故事。

來自正統猶太家庭的亞當,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和幾乎所有的職場父母一樣,他的爸媽也非常忙,小時候唯一能引起父親關注的,就是他的成績。

亞當的姐姐是全A生,並且作為優秀學生代表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

亞當在巨大的期望下,拼盡全力。本科和MBA都畢業於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到家族企業擔任總裁,與門當戶對的妻子結婚,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一切都那麼順遂,亞當就是大眾眼中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的男人,直到警察找上門,一切跌入谷底。

亞當在黑市倒賣鑽石,非法獲利幾百萬美元。

令所有人震驚的是,他只是將這筆錢轉移到了海外賬戶,並沒有用過分毫。

從他的薪資和家庭情況看,亞當並不缺錢,甚至可以說供過於求,既如此,他為什麼要做非法的事兒呢?

在解釋這個例子之前,我還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喬丹。

在籃球史,乃至整個體育行業,喬丹都是劃時代的人物。但你知道嗎,他曾離開籃球轉戰棒球長達18個月之久。

1993年,喬丹在如日中天之時選擇了退役。當時對媒體的說辭是難以走出父親被謀殺的陰影。

但大眾並不這麼認為,媒體甚至懷疑他陷入了賭博問題。

那麼他究竟為什麼在高峰時選擇隱退呢?

他們患了同一種精神疾病——精疲力竭症。

史蒂文•貝格拉斯博士研究指出,精疲力竭症常常是由於持續不斷的微小瑣事所引發,症狀表現為成功之前的焦慮以及成功之後的倦怠,即:你努力實現了目標,並期待人生能有改善,然而結果卻沒有如你所願。

具體到亞當和喬丹,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一個公式可以解釋其中緣由:

自尊=成功/預期

球迷、俱樂部、隊友……所有人都對喬丹抱有極高的預期,並將期望建立在他的“最佳表現”之上。想要保持“最佳”,已然不易,超越自己創造的“最佳”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亞當的情況也是如此,作為家中獨子,傳統的猶太家庭,亞當揹負了太多的責任。每一天都如履薄冰,作為集團總裁他代表著家族榮譽,稍有不甚,就會被大眾口誅筆伐。

當人們無法消化壓力時,就會被壓力反噬。

亞當的行為並非個例,心理學家給它取了好聽到的名字——皮拉斯復仇。

皮拉斯復仇是一種通過傷害自己或自己的事業來懲罰他人的行為策略。


亞當的復仇對象是他的父親,小亞當只有在沒有獲得A時,才會得父親的關注,儘管那種關注是長達2小時的說教。基於此,他想要通過毀滅父親心中完美兒子的形象,來對父親實施報復。

喬丹的情況,是另一種“精疲力竭症”的表現,成功帶來的“精疲力竭症”。

在退役前,喬丹已經達到了一個事業的小高峰,這時候來自自己和公眾的壓力,並沒有形成對他有益的良性壓力。相反,那時的壓力是一種惡性壓力,在這樣的壓力下,喬丹會害怕失敗,害怕讓大家失望。

史蒂文•貝格拉斯指出,成功會帶來以下三種糟糕的情況: (1)被壓力壓得透不過來氣; (2)通過自我設障的方式來為失敗尋找外部藉口; (3)逃避行為的預期效果。

顯然,喬丹不幸中獎。他用了18個月來調整狀態,重返籃壇的喬丹身材走樣,球技生疏,外界對他的期望值非常低。那段懶散的時光,反而成為保護他的屏障,給了他自由發揮的場景。

果然,喬丹很好的詮釋了什麼是王者歸來。

缺乏鬥志是一種心理病

佛洛伊德說,一個人的童年將影響到他的一生!而一個幸福的童年,必將迎來一個幸福的人生!

幾乎所有的心理學理論都基於一個同樣的假設:童年經歷的卑微和無助將塑造我們的人格,影響我們的一生。

也就是說,精疲力竭症的病因之一來自原生家庭。童年時的經歷並不會隨著歲月消逝,他們會潛藏在意識中,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決策與行為。

亞當的父親對他抱有很大的期許,他總是不斷督促亞當成功。他感受不到父親的溫暖,只有在考砸了時才能得到父親的重視。

父親插手亞當的生活,干涉他的決策。總是用DNA來證明亞當的無限潛力,這些行為激怒了亞當。

心理學家對一些學習成績不理想的人群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如果父母對孩子成功的回應只是“我知道你可以做到的”或者“我早就告訴過你了”這樣的話,會迫使孩子更快地破壞他的學習潛能。這種有傷尊嚴的評論傳達了多種信息,每種信息都能激起孩子的憤怒。

比方說,“我早就告訴你了”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是我們幫助了你,你才能取得成功的”。而另一層的含義則將孩子出色的表現變成了某種懲罰:如果你沒有達到預期要求,那你就完了,因為它反映出你的學習態度很差;如果你達到了要求,那你也完了,因為你的成功都是別人告訴你該怎麼做的,這些都來自外在因素而非自身能力。

當然,我提到原生家庭,只是想指出一個問題的可能性,精疲力竭症只是一場精神感冒,可以治癒。

缺乏鬥志是一種心理病


看心理醫生的費用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承受的起,好在幾千年前荀子就告誡過我們,“君子性非議也,善假於物也”,現在我手裡的這本《自我驅動心理學》就是很好的參考物。

1、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


馬斯洛曾說,許多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都是對自我瞭解的恐懼——一個人的情緒、慾望、記憶力、能力、潛力和命運等。並且,這種恐懼具有防禦性……是出於對自尊和自愛的保護,也是對自己的尊重。我們會不自覺地對任何能激怒自己或者覺得低人一等的認知感到恐懼。

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瞭解自己,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楚事件的前因後果。

本書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也建議說,治療精疲力竭症的第一步,就是勇於直面心理上的弱點,不必去自責,也不必活在別人眼中。

同時,也不要嘗試完全改變自己,將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那是不可能的。

只是直面自己,接受自己完美與不完美。

2、擁抱挑戰、創新和改變


理財界有一個說法,“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這個觀點在這裡同樣適用。

精疲力竭症的表現之一就是逃避風險,規避挑戰,同時又為生活感到焦慮,擔心失業後如何償還銀行貸款。

如今遍地斜槓青年,人人都可以開創8小時之外的副業。分攤風險,人也會變得更加自信。

初中數學告訴我們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多一個選擇更加穩固。

根據第一條提出的自我認知,去分析自己的興趣點。

《會賺錢的媽媽》中指出,最適合你的賺錢的點是:能力、興趣、知識、技能的交匯點。

3、做好情緒疏導工作


作為被雞湯毒害的一代,我們的意識中有太多扯淡的東西,比方說:痛苦是財富。

NO! 痛苦怎麼會是財富呢?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再比方說,職場中不能發脾氣,要做一箇中庸的人。

但,壞情緒積攢多了,就像垃圾,如果不及時清理出來,心就會被堵死,這個人就會發黴發臭,甚至壞掉。

佛學中也說,“強壓怒火就像在手中握著一塊燒紅的碳想要攻擊別人,其實,被燙傷的反而是自己。”

事實上,大部分精疲力竭症都源自於對自身的憤怒。

當感受到自己憤怒時,不要強壓怒火,選擇恰當的方式疏導憤怒。極限挑戰是一種疏導方式,運動也是一種疏導方式,聽音樂也是一種疏導方式。

最近我選擇的疏導方式是蹦床公園和歡樂谷遊戲項目。

疏導方式因人而異,只要有用就是好方法。

我們常說,好奇害死貓。但事實上,好奇不一定會害死貓,無知才一定會害死自己呢!

透過表相看本質,是我們該有的技能之一。酗酒、吸毒、不認真工作,可能並不是他們意志力不夠堅定,他們只是病了,需要接受治療。

不要什麼都不想什麼不都不理解就無端的評論,甚至謾罵。

人生是一場修煉,你我都是第一次做人,可能做的不夠完美,但一定要用心。

直視無知,接受新知,不斷精進。

如果依然對不上進存在誤解,把《自我驅動心理學》當做接受新知的第一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