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俗與雅的藝術

《影》:俗與雅的藝術

對於電影藝術的創新,老謀子從未放棄。他總是在觀眾將欲陷於藝術審美疲勞時,來一次視覺顛覆,令人耳目一新,精神大振。《影》再一次做到了。這一次,是俗與雅的藝術結合,是商與藝的高度相融。

《影》的俗,俗在劇情。“替身”故事,現代題材已演繹至濫。美式電影中有總統替身,中式電影中有富翁替身。要想再不落於俗套,幾近不可能。最終,老謀子還是把時間軸向前推移,越久遠越好,越無出處越好。

《影》:俗與雅的藝術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任你挖掘,任你演繹,任你對號入座,越留有想象空間,越值得耐人尋味。既不依於史籍,又不模仿演義。於是,有人認為,沛國都督子虞為周瑜,子虞妻小艾為小喬,子虞主公,為孫權,境州楊蒼為關羽,沛國大臣為魯肅,沛國武將為呂蒙。這便是劇本劇情之妙趣,讓人人疑似三國故事,又無法肯定這就是三國故事。

這一點正如金庸之武俠小說中的時代和人物,既給你線索,又讓你找不到出處,既給你真實,又給你發揮。所以,為了儘量擺脫一個俗字,老謀子在主題背景上可謂再次“老謀深算”,讓你找不到說他俗的理由。直接把歷史展現,必引來“史學專家”給劇本創作者貼上“膚淺”的標籤;直接演繹歷史,則難以滿足挑剔觀眾的胃口,獲得“江郎才盡”的惡評。

《影》:俗與雅的藝術

這是老謀子骨子裡的創新思維基因。在領教中國各類觀眾的胃口後,在不得不考慮商業票房的現實利益時,《影》故事本質上的俗,卻讓觀眾揪不住惡俗的辮子,找不到黑俗的理由。

所以,這一次,《影》的俗,可謂俗的高明,俗地恰到好處,而大俗到極致則為大雅。

《影》的雅,對於老謀子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但對於其他導演來說,則不可能做到。對於電影藝術這一點,恰恰是老謀子最擅長、而觀眾最不敢說瞎話的藝術。

《影》:俗與雅的藝術

在彩色大片、多維視覺橫行的今天,老謀子卻反其道而行之,採用了黑色藝術、水墨藝術。對於攝影出身的老謀子來說,永遠不缺視覺盛宴,從奧運開幕式到G20杭州峰會,老謀子給觀眾的只有驚呼。似乎在總結《長城》的經驗和教訓後,老謀子選擇“最中國”的表現方式。所以,當老謀子攜電影赴威尼斯,當電影結束,Sala Grande劇院的燈光重新亮起時,臺下觀眾起身轉向張藝謀和一眾主創座位的方向鼓掌致敬,掌聲長達數分鐘。他們向這部完美呈現東方元素的電影致敬。

《影》:俗與雅的藝術

用一個俗的詞彙:眾口難調。時間在輪換,老謀子知道該適當給觀眾換換口胃了,這一時機選擇得恰到好處,讓人模仿與跟風變成不可能。這種藝術形式,只能發生在老謀子身上。

電影既是藝術品,又是商品,老謀子深諳其道。老謀子這個年齡,不必再為獎而拍,因為對於其創作的作品,已經獲獎無數;但在對獎的追求上,又匠心獨運,讓商業與藝術作出最好折融合。老謀子希望在獲獎與口碑、票房上再次三贏。我們基本瞭解一些普遍式的規律與現象,對於中國電影,獲獎與獲票房,很難有雙重收穫,這一點,賈樟柯最有體會。老謀子是這一規律與現象的打破者,而且是屢次,從《紅高梁》開始。

中國目前有兩個長假,一個國慶長假,一個春節長假。國慶長假被定義為中國人的旅遊節,春節長假則被定義為中國人的探親節,而走進影院的,更多是在探親節。所以,《影》選擇國慶檔期上影,對於票房來說,不是最佳時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