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於都聞名遐爾的「仙山」—青峯神韻玉泉山

在於都縣段屋鄉楓樹村有一座遠近聞名遐爾的“仙山”——玉泉山(俗稱小佛嶺)。山深林密,古樹披翠,清泉如玉,琴瑟鳴澗。優美的自然環境孕育著古文化深邃的底蘊,“仙山”處處閃爍著古文明的光輝。


探尋于都聞名遐爾的“仙山”—青峰神韻玉泉山


傳說遠在唐代時,一代堪輿大師楊筠松路經此地,見此山如此秀美,白鶴歡歌,為之擊掌讚歎,言曰:此山如仙鶴孵蛋也。隨行的小徒失言曰:鵝子飛上天,瘌痢子喊黃天。師即糾正曰:鵝子落下地,代代出神仙。遂成“仙山”。

明初蕭公秀峰開基龍溪,其五世孫希德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結草廬於“仙鶴(山)胸前”,次年正月寶殿(為上下殿,左右廂房式)竣工,後又在左側陸續建小廳、僧房,遂成一座較完整的庵廟。經歷代經營,寺廟有土地近十畝,山場百畝,放生池一口,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一應俱全(現尚存古礱、古磨、古施肥桶等)。寺廟中常住和尚一至二人(主持和尚一人),雜役工一人。和尚堅持早晚功課和佛事外,還須參加田間耕作,長期來生活食品尚能自給。在此處長期居住的和尚大多高壽,稱之得“仙”道矣!由於玉佛顯靈,觀音神明,玉泉寺香火興旺,佛事興盛,名聲遠播,八方信士,紛至沓來,頂禮膜拜者甚眾,即使文革時期,也從未間斷。

明嘉靖年後,在寺中又辦有私塾,學童數人,為蕭氏之孩童。其間,有一李姓童尋父乞討於此,當地一蕭翁,見之眉清目秀,遂即出資助學,後終成大器,進士及第,乃贈匾《天倫堂》懸掛於大屋圩蕭氏祠堂,成為一段助學佳話。


探尋于都聞名遐爾的“仙山”—青峰神韻玉泉山


明隆慶年間,李淶(於西一坊人,《雩都縣誌》有李淶傳)與鄉賓龍莊公在此求學,見前後左右清泉觸石,涑玉鳴琴,不覺擊節歎賞曰:古所謂玉水記方流,信有然也。遂言之曰:玉泉庵。此小佛嶺又稱玉泉山之由也。古人詩讚曰:“中峰古寺覺深幽,澗出清泉石上流,琴聲未罷鐘聲和,何事高僧數白鷺。”寺前(北)為深山窩,中有數棵奇樹,枝之嫩葉由黃變紅,遠觀如紅花布枝,四季不息,人稱:“仙鶴紅”,山窩中古樹茂密,如傘如蓋,近看滿目青翠,蔥嶺蜿蜒,遠望漢水如帶,江山似畫。寺東有古驛道,為通瑞金、會昌,石城、閩西、粵東之要道,道頂路邊有石名為:“鯉魚上水”。寺(後)南峰坳頂有古塔一座高聳入雲,此塔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孟冬朔八辛卯庚寅時(十月初八凌晨),屬丙,為七層石灰泥漿澆築、層飄簷結構,名《文光寶塔》(俗稱文峰塔),古人有詩讚:“門前寶塔起層巒,孤影擎天體勢寒,小佛嶺靈常毓秀,凌空直上入雲端。”後人蕭子嚴先生填字雲:“文光寶塔照重巒,孤影擎天雁字寒,此地風雲相際會,凌空直入髻雲端。”此塔後毀(倒塌原因有多種說法,筆者認為當為嘉慶七年壬戌(1802年)地震所至,《雩都縣誌》雲:嘉慶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地震百餘里),現存塔腳殘基。從塔邊南凳峰頂,有一天池,泉水甘甜,碧綠如鏡,不增不息,方圓近畝,名《瑤池甘泉》。有詩讚:“南海慈悲觀世音,九天瑤池引人間,玉泉滴滴甘露水,潤澤千村萬戶民。”

玉泉山既是佛山勝地,又是一革命史蹟之地,當年紅軍將領朱德、彭德懷曾率軍路過,紅軍戰士常在此休憩、飲泉。長征後,紅軍游擊隊為此活動中心之一。文革時,在放生池曾挖起殘、鏽槍支數支……

玉泉山,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地方,一顆沉澱著鄉村民俗文化風情的璀燦之珠。

(龍溪蕭紅光撰稿)

(供稿:于都縣志辦)

點擊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