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快、勇」 贏得清風店大捷

1947年10月11日,解放軍在保定以南發起清風店戰役,歷經8天完成從圍點打援到運動殲敵的戰術轉換,全殲國民黨軍第3軍1.7萬人,集中展現我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用活了一個“巧”字。清風店大捷是解放戰爭時期圍點打援的經典戰例,打援的戰機和目標都是我軍主動出擊、造勢產生的,充分體現我軍指戰員不拘一格、隨機應變的指揮運籌能力。按照晉察冀軍區原定作戰方案,我軍將出擊保定以北地區,圍攻北平南大門、平漢鐵路咽喉之地徐水縣,吸引附近保定、固城、容城之敵來援,以便在運動中殲滅他們。戰役發起後,我軍圍點打援未獲成功,保北地區敵軍蝟集一團、無法分割消滅。戰至17日,我軍正準備向平漢鐵路以西轉移以誘敵西進,忽獲悉保定以南石家莊的國民黨軍主力羅歷戎第3軍北上來援。在獲悉敵情變化後,我軍指戰員當機立斷,只用不到半個小時時間,就改變原定計劃和作戰預案,留下4個旅兵力堅守徐水附近阻擊敵人,為主力殲敵爭取時間,其餘部隊即刻南下合圍敵第3軍。從應變能力對比看,我軍的決策效率和指揮藝術明顯高於對手一籌,第3軍雖是強敵卻位於保定以南地區,同保定、保北和石家莊等地敵軍都有一定距離,孤立無援。我軍長途奔襲、黑虎掏心,表面上是兵行險著,實質上是避實搗虛,蔣介石南北夾擊我軍的幻想,也因此成為偷雞不成蝕把米的笑柄。

打出了一個“快”字。清風店大捷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預設戰場距我軍主力較遠,勝與不勝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敵我雙方的機動速度。從石家莊出發的國民黨第3軍距清風店只有約45公里,而晉察冀野戰軍主力當時還在保定以北附近作戰,部隊離清風店最近約75公里,最遠達125公里。如不能搶在敵人之前趕到,第3軍就有可能南逃或與其他敵軍靠攏,殲滅戰可能會打成消耗戰。為抓住戰機,晉察冀野戰軍司令部專門發出作戰動員令,“必須不顧任何疲勞,堅決執行命令,不怕夜行軍、急行軍,不管吃不上飯,沒水喝,不顧連天連夜地戰鬥,不怕困難,不叫苦,不許怠慢,走不動也要走,爬著、滾著也要追”。晉察冀野戰軍主力槍不離肩、馬不卸鞍,從東西兩面繞過保定,日夜兼程向清風店地區猛撲。我2縱4旅原定任務攻打徐水,後轉移到徐水東北容城一線打援,而後南下清風店,連續作戰8個晝夜、毫不停歇。解放軍憑著這股連續奔襲、不勝不休的速度和勁頭,硬是用雙腿跑贏敵人的汽車,一晝夜時間走完100多公里路程,於18日凌晨把國民黨第3軍合圍在清風店地區。這一急行軍速度,刷新了當時全軍紀錄。在清風店戰役打響後,國民黨第11戰區司令孫連仲依然強烈質疑:“共軍連輛汽車都沒有,靠什麼在20多個小時內從保北趕到保南的清風店?”要求羅歷戎率軍迅速北上完成南北夾擊任務,然而沒過多久,他就得到了第3軍全軍覆沒的消息。

彰顯了一個“勇”字。清風店大捷是一場運動圍殲戰,消滅包圍圈內之敵的時間窗口短暫有限,如果戰時拉長或阻擊不力,敵就有可能突圍而出。戰役中,解放軍表現出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阻擊部隊打得頑強、圍殲部隊攻得猛烈,真正做到《孫子兵法》中所說的“其勢險、其節短”。在18日至22日的保北阻擊戰中,我阻援部隊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與援敵反覆衝殺、白刃肉搏,以4個旅兵力擋住敵5個師10多個團的瘋狂進攻,予敵以大量殺傷,把援敵封鎖在清風店戰場外。在清風店圍殲敵第3軍的戰鬥中,指導員李德勝一人衝到敵軍盤踞的院子裡,拉響10公斤的地雷、連投出10幾枚手榴彈,引爆敵人彈藥車。共產黨員高老二靠著刺刀和一身虎膽,率領6位戰士解決敵1個美械化連。戰士邢樹其隻身殺上房頂,衝鋒槍直掃敵指揮所。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楊得志在回憶中稱讚,“短兵相接,人民戰士從置生死於度外的革命英雄主義中迸發出來的智慧和力量是無法估量的”。

(作者單位為武警新疆總隊南疆指揮部)

“巧、快、勇” 赢得清风店大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