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如何上位,實現財務自由?

~點上方關注我,好文章送上門~

中產階級如何上位,實現財務自由?

很多人對如何擺脫做一顆社會的螺絲釘,如何擺脫長期受財務問題的困擾感興趣。

其實,我總結了一下,就是大家都挺有野心,想跨越中產階級,活的比別人好一點。

那麼今天來聊聊這個問題的個人看法。

正文

首先,一個社會里大部分人都會是螺絲釘,如果跨越過去了,就會擁有額外的資產。

普通中產階級,在基本消費之後就很難有盈餘,那麼跨越中產的小部分人,依賴額外產生的資本收益,就會不斷拉開與普通中產的差距,因為這種特殊的屬性,註定了跨越的只是一小部分人。

其次,所謂財務問題的困擾,對大家來說並不是“貧窮”,準確的說應該是“缺錢“。

我們大部分溫飽衣食無憂,但是都想過更好的生活:

想要物質和精神自由,想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

不想為了一點錢看老闆的臉色,不想被瑣碎的事務性工作填滿生活的全部;

我就想比隔壁老王更有錢一點,這樣我老婆就不會抱怨我了,等等。

但現實是,除非社會富裕到高級階段,社保足以讓人衣食無憂,實現真正的共產主義,不然社會依然需要前進的動力,是不可能容忍大部分人獲得這樣的自由。

因為自由往往意味著懶惰和隨性,而這樣的特權只可能屬於少部分人。

那麼,一箇中產的螺絲釘,到底怎麼才能抓住小概率突破這個階層的天花板呢?

因為我是個上海的外地學生,所以我從大學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得到的結論是,想要跨越中產,你最大的敵人並不是身邊的同等中產。

比如在單位裡勾心鬥角,壓人一頭,他們身上並沒有足夠的利益夠你跨越,這樣成功了也只能從一個差一點的中產變成好一點的中產,還要承受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風險。

很多人踩著同伴上位財富自由的案例的背後,基本還伴隨著比較明顯的行業紅利,可以說大部分掙的主要是行業紅利的錢,這有方方面面的運氣,並不在我們的把控之中。

我認為,想要財富自由,思維方式要轉變一下,你的對手盤應該是社會範圍的既得利益者,只有洗牌他們,才有可能獲得足夠的利益跨越。

那麼在和既得利益者的角鬥中,我們能有怎樣的優勢和策略呢?

先說說最傳統的,人脈和資源。這個東西對於普通的中產來說是沒有的,有的基本也是不足以跨越中產的人脈和資源,也有不少人認識了所謂上流社會的圈子,但也僅僅是認識,那個圈子永遠不屬於你。

往往越是上流社會的圈子越講利益,你把人家當資源和人脈,人家就不知道把你當什麼了。

而實實在在的付出交換,往往又要犧牲尊嚴和人格,甚至傷害一些不該傷害的人。

人能變壞總能來錢,但是卻要失去很多錢無法衡量的財富。

想想自己跨越中產階級的初衷,是為了物質和精神自由,如果只是簡單的掙到錢,而把自己關進一個更大的籠子裡,是否本末倒置?

當然有一種交換可以,那就是我們也經常會聊到的能力和知識,但是這種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稀缺性,現在各行各業並不缺專業人才。

能力本身的稀缺,或者普通能力擁有稀缺的掌握程度,才是一種和既得利益者談判的資本。

討好和妥協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跨越,只有合作和征服才行。

這是一條很好的路,但是難度比高考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還難的多。

中產階級如何上位,實現財務自由?

那麼還有一種傳統方式是聯姻。這種方式上下五千年,國家之間也屢試不爽,理論起點很高,並非羞於啟齒,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為了跨越階級相對弱勢的合作。

但是到老百姓中間,我覺得最好還是看緣分,這種方式基本成全了國家,迷失了自己。

有感情了,剛好碰到有錢的挺好,如果看著有錢就上,畢竟得過日子,那就得長期臉皮厚,演技好,這碗飯能吃的人很少,大多看命,少數天賦異稟能做到軟飯硬吃的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

至於走政治路線依附某種權利,那承擔的風險就不來自於市場了。

據說中國幸福感最強的是資產小几億的一群人,他們吃得香,睡得著,半夜不怕鬼敲門。我心嚮往之。

但假如我是一個普通的中產,我又只擁有普通的專業能力,我有什麼機會跨越呢?

這個我也想了很久,我覺得這種情況下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來自行為模式和風險偏好。

現在大部分的中產會做和我們以前父母同樣的選擇,把期望寄託在下一代的教育上。

對於教育,我的理解是一種保持現有階級不到退的方式,而對於跨越階級本身往往收效甚微,其本質都是希望培養出前文說的稀缺的能力或者稀缺的知識掌握程度,這種思路幾乎是一片紅海,競爭無比激烈。

而教育普遍培養出來的都是普通的專業能力,最大的問題來自於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不平等程度會進一步拉開,下一代能得到的機會比我們還要更少,所以與其寄希望於下一代,不如投資現在的自己來得更負責任。

提升風偏並投資自己,也許是我們能把控的唯一一條路。說白了就是投資或者創業,這條路依然被大家討論了很多,我說說個人理解。

首先,一旦走上了投資和創業的路,我們的思路依然是想辦法從既得利益者手中分到利益。

但是既得利益者佔據了人脈和資源的優勢,甚至我們前文提到的擁有行業稀缺能力人也在幫他們辦事或者合作,那麼能下手思考的就是他們的行為模式和風險偏好是否存在被突破的點。

據我所知,一般來說有錢人的風險偏好和普通人差不多,比較兩極化。

中產階級如何上位,實現財務自由?

一種就是以小博大的去“砸金蛋”;而更多的就是通過自己的人脈資源,去做一些資金體量大,確定性高的事情。

而行為模式上,往往因為財富自由後分身乏術,也會比較懶,怕麻煩,對不確定性極度厭惡,把更多的超額收益希望寄託於人脈和資源。

而這種寄託本身,也帶來寄託對象之間的博弈,並導致一定程度的低效率和錯誤決策。

那麼對於我們來說,機會就在於主動提升自己的風險偏好,和尋找既得利益者厭惡風險和怕麻煩遺漏的機會。

既然提升了風險偏好去尋找不確定性,那麼我們要找自己最熟悉的方向去一定程度彌補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缺陷。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有一個明顯劣勢是資金實力,優勢是有時間,我們還年輕,那麼我們就儘量挑選虧時間虧精力,但是儘量不虧錢的模式去發展,讓自己脆弱的身板夭折在某種波動裡,輸自己輸的起的。

面對過程中碰到的不確定性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這是我們戰勝既得利益者核心需要承擔的,用自己最熟悉的能力通過不斷學習去排除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耐心等待光明的到來。

總結一下,就是膽子大和有耐心。歷史上看,目前所謂的既得利益者,除了靠運氣好,也是大部分依賴這兩點跨越的。

也有人感興趣我的個人選擇,我可以大概描述一下我的思路。比如我沒有背景沒有資源,專業能力只能說在同齡人中還過得去,在浩瀚的市場中依然談不上出類拔萃。

早期我認為我的專長是研究二級市場但是又沒錢,那麼我選擇把風偏提升在了融資方式上,儘可能的融到成本合適的資金,只要成本和週期合適,覺得理論收益能覆蓋成本的都要。

具體投資的時候我選擇放棄博弈和勾兌,因為這些方面沒有背景和資源不存在理論上的優勢。我的優勢就在於我能做到比別人更有耐心,去選擇一些大概率虧時間虧精力,但是不虧錢的,時間長了掙錢確定性比較大的標的。

不斷的去研究排除不確定性和改正自己的錯誤,選擇長期贏和博弈這片大家涉足未深的藍海去迴避過度競爭,慢慢等待光明的到來,過去幾年來只要能讓自己撐過去,效果還是不錯的。

所以個人對大家的建議,也不一定要寄希望於股票市場,關鍵還是自己看得懂的,就像巴菲特描述的“能力圈”理論,也不要去看別人通過什麼方式掙了什麼看不懂的錢,那些和你其實也沒什麼關係。

擴大能力圈固然很好,但是術業有專攻,這點要做到很漫長。熟悉的方面能夠不斷完善修正,已屬不易,做不熟悉的事,行業和模式再好你也大概率要虧錢,如果真的要到二級市場來,儘量選擇自己能明白的東西吧。

說了那麼多,與其說是教大家如何跨越中產階級,不如說是打破了一些對跨越中產階級的幻想,告訴大家擺在我們面前的路,其實並不多,但依然有機會。

從另一個角度看,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提升風偏和有足夠的耐心,我們依賴承擔不確定性去嘗試跨越的同時,也要欣然接受失敗的結果。

如果想通了覺得做一個快樂的螺絲釘也沒什麼不好,畢竟幸福感來自於預期差。選擇無所謂對錯,只有讓自己後悔的選擇是錯的。

當然以我的年齡和閱歷,絕對達不到指導大家的程度。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只能分享一下個人感悟。

繁華世界,物慾橫流。笑對人生,大家共勉吧。^_^

^_^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啟發,歡迎轉發點贊並且推薦給你的好友。

^_^ 歡迎關注我,我會經常寫一些科普,帶你慢慢看懂股市的各種現象背後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