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放飛民營企業家 打贏這一場信心之戰

社论|放飞民营企业家 打赢这一场信心之战

經濟觀察報 社論 我們看到的那些名字,熟悉或陌生。有些已經久違,有些仍然在聚光燈下。一個名字定格著一段改革往事。比如年廣久,1984年,鄧小平一句“放兩年再看”救了年廣久,也讓“僱工不能超過八人”從此不再是無法逾越的禁區。歷史沒有在姓資姓社的碰撞中停滯,那扇原本只開了一條縫兒的大門,繼續一點點開啟。

一個名字講述著一段商業開放歷史。誰會想到,當初連目錄都上不了的“造車狂人”李書福,有一天會成就一個龐大的汽車帝國;那位一開始就宣稱要創辦一家世界500強的陳東昇,今天會真的掌舵一家財富全球500強的保險公司。每一個離經叛道的想法背後,都站著一個乃至若干夢想家。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幸運在於,他們沒有被輕易地否定。儘管曾經不無猶疑,但最終卻選擇放飛。這個商業的世界就應該是屬於他們的。

10月24日,全國工商聯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由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共同推薦宣傳的“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這份名單恰逢其時。一個多月以前,私營經濟“離場論”掀起風波,引得主流媒體發聲批駁。實體經濟遭遇困難之際,一些民企控制權轉移,又生出“國進民退”的議論。還會有更多民企陷入困境麼?儘管民間投資連續數季在整體投資中的表現好過國企,但似乎壞消息更容易影響市場的信心和預期。

在這個十月,我們面對的是一場信心之戰。對危機民企的解救行動正在展開,深圳、北京等地均有百億級的投入,市場預期金融部門的新政會吸引更多渠道的資金。一如既往,決策層持續表達著對民營經濟的支持。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萬企幫萬村”行動中受表彰的民營企業家回信中說:“民營經濟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民營經濟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營經濟的言論和做法都是錯誤的”。

我們在這樣的聲音中回望歷史。那些名字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當我們重溫四十年中國改革的崢嶸歲月,恐怕會更容易理解為何所謂的“離場論”是荒誕不經的,這種聲音原本不值得一駁。歷史無可爭辯地證明,如果沒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們看到的那些名字是對所有政策宣示的最佳闡釋。這也是歷史傳遞給今天和明天的信息。我們多少次經歷波折時刻,多少次焦慮和猶疑,但是我們將見證,歷史總會在兜兜轉轉中一路向前。事實上,正是那些名字所代表的奮鬥和努力,才讓歷史的見證凝聚為一種基本制度。

這是一場信心之戰。我們在那些名字裡面看到了信心。四十年來,生生不息的創業創新之火,即使在風風雨雨中也從未熄滅過。儘管有過踟躕和困頓的歲月,但那些始終蘊蓄的能量,一經自由的釋放,就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體制機制不斷突破的過程,也是商業持續迭代的過程。每一代人在贏得自身榮耀的同時,也在為後來者創造著新的空間和可能。這原本就是他們使命的一部分。這是一條光榮的荊棘路。

1980年代的柳傳志任正非們,體制中走出的“92派”們,2000年互聯網泡沫中崛起的IT精英們,還有今天的新一代企業家,他們身處的中國和世界迥異於前輩,他們面對不同的需求,要回答不同的商業問題,但有一種東西卻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叫做企業家精神。中國從來都不缺乏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從商業的角度理解,也許可以說,我們四十年的所有努力就是創造一種環境,讓這種精神毫無阻滯地充分湧流;四十年的全部成果,就是改革只有進行時的接力讓我們正在擁有這樣的土壤、陽光、空氣和水。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存,結構調整尚未完成,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企業家精神,提升中國經濟的活力、韌性和創新力有賴於企業家群體。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企業家經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企業家們可能仍然會為商業和產品的創新,為可能出現的新的顛覆者焦慮,但我們不希望看到他們仍然存在某種身份焦慮。我們在產權保護等頂層設計上的所有努力,就是為消解如此焦慮。在這樣一個時代,企業家們還會看到理想和現實的一次次碰撞,如果他們會和他們的前輩一樣從不放棄,那一定是因為他們擁有信心。即使如此,他們走過的路上依然會佈滿荊棘,不過可以確信,他們一定會以我們未曾想見的方式塑造屬於他們的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